报纸新闻语言的变化与规范路径

2017-10-27 11:04张琳
出版广角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报纸大众

【摘 要】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报纸新闻语言一直在变化与革新,呈现了差异化的语言特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对报纸新闻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严肃、严谨的报纸新闻语言逐渐发生变化,开始注重语言的平民化、趣味性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在语言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受新媒体环境的影响,报纸新闻语言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因此,相关报纸工作人员要把握语言变化,强化语言规范,保障报纸新闻语言的正向发展。

【关 键 词】新媒体环境;报纸;新闻语言;变化;规范

【作者单位】张琳,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基本业务费项目“辽宁省城市形象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2016

15413)。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要想保持不断发展,就一定要在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积极调整。以报纸为例,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在语言的选择上要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迎合大众口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报纸新闻在对语言进行革新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新媒体的语言风格,满足大众对语言风格的新需求,又要坚持报纸新闻的原则,突出报纸新闻的特点,为报纸新闻语言探寻出一条规范化发展的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语言的变化

1.贴近大众,深入草根

草根化、接地气是新媒体语言显著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语言也逐渐向新媒体语言风格转变,绝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开始贴近社会大众,走草根路线。这种转变颠覆了报纸新闻过去严肃的表达方式,语言的平民化使传统媒体更易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草根化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口语化严重。草根语言多源于生活,与报纸新闻惯用的书面语言不同,草根语言更倾向于口语化。第二,简单直接。草根语言以朴素见长,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简单直接,容易理解。第三,掺杂部分土语方言。草根语言融入了地方性特色,在运用的过程中经常还会掺杂部分土语方言,凸显地方特色。例如,《人民日报》曾用标题“再迎暴雨,北京有谱了”。第四,生动形象。草根语言就是社会大众的语言,是社会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例如,《人民日报》曾用标题“党员的‘保质期应是一辈子”。

2.多元发展,相互渗透

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更加开放、包容,在文化、语言等方面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不仅将国内各地区语言充分融合在一起,而且吸收了国外的语言,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新媒体语言,增加了社会大众对新媒体语言的接受度。报纸新闻语言顺应了新媒体这一发展趋势,也将渗透性语言运用到了报纸新闻编辑之中,例如,在新闻中加入外国单词,借用方言、直译拼音等。这种渗透性语言的应用,实际上是媒体国际化发展、综合化发展的直接体现,有效丰富了报纸新闻语言的表现形式。

3.词汇多样,语体丰富

词汇是组成文章的必备要素。在报纸新闻编辑的过程中,编辑人员能够通过词汇的选择,突出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传统的报纸新闻语言多以传统词汇为主,而新媒体语言则呈现新、奇、特的特点。新媒体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会加入网络语言,如喜大普奔、累觉不爱等。除此之外,一些经典方言、游戏语言和电影对白等也会成为新媒体语言的素材。外国词汇也会时常出现在新媒体语言中,如欧尼、欧巴和freestyle等。在这种情况下,报纸新闻语言应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对语言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北京青年报》曾用标题“当‘荣耀变成农药,谁来解毒”。

除了词汇更加丰富多样,报纸新闻语言在语体上也愈发丰富,在传统语体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语体的应用,例如,甄嬛体、将军体等。这些语体都是从某一事件或小说中演化而来,报纸通过运用特殊语体,能够增加新闻的幽默性,提升新闻的趣味度。语体融合也是当前报纸新闻语言的主要变化之一。在一篇报道中融入不同语体,能够让报道更加立体,叙述更加直观、生动。

二、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语言暴露的问题

1.缺乏分寸,流俗媚俗

当前,很多传统新闻媒体对草根语言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草根语言就是以俗见长,过分强调语言的通俗性,导致新闻报纸语言偏离正常方向,出现流俗、媚俗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名称的低俗化,例如,用低能、弱智等粗俗的语言形容智力残障人员;“撕逼”“屌丝”等词汇也赫然出现在报纸新闻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大众文化中存在粗俗、媚俗的部分,很多粗俗的语言在网络环境中成为流行用语,在大众视野中得到普遍应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传统媒体的压力,在与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通俗化成为报纸新闻必然的选择。但是究其根本,最核心的原因仍是新闻媒体在语言尺度把握上出现了问题,没有明确语言应用的底线,报纸新闻语言规范性不足,在通俗化的道路上逐渐走偏、走远[1]。

社会大眾对报纸新闻这种过分流俗化的发展表现了不同的态度。部分人认为这种接地气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报纸新闻拉下了神坛,拉近了大众与媒体的距离。但绝大多数人对这种粗俗、媚俗的表达方式持反对态度,认为报纸新闻在语言的选择上应与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相符合,要主导社会正向文化,坚持报纸新闻的编辑原则。

2.语言随意,表意不清

中老年人是报纸新闻的主要阅读群体。通过对这部分读者进行走访调查,笔者从中了解到,很多中老年读者在阅读报纸新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意思不明,语句难以理解的状况。部分新闻媒体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老年人与社会脱节,难以接受社会新鲜事物,但是对问题进行深究,我们发现,其根源在于报纸新闻在语言应用上过于随意,忽视了报纸新闻应保持的严谨性。例如,报纸新闻有时会出现中英文混杂的现象,一些生僻的缩写会被引入文章中,这些都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而在中文的应用上,报纸新闻语言也出现了表意不清的现象,例如,过分简化标题,导致信息混淆;过分追求亮点,忽视新闻本身。例如,《干了112天,终于湿了》一文,该新闻内容为深圳地区干旱结束,普降暴雨,而从标题上看,读者很难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不仅影响了报纸新闻的正常传播,还会对新闻媒体的形象带来损害,降低传统新闻媒体的权威性。endprint

3.职业失范,语含歧视

报纸新闻在叙述过程中,要客观公正,要将真实的事件还原给社会大众。但是,当前,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很难坚持新闻行业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报道中加入个人情绪或使用带有歧视性色彩的新闻语言。这些都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身职业操守缺失的表现。新闻从业人员将个人感情带入新闻报道中,用自己的好恶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是新闻工作的大忌。另外,报纸新闻语言使用上的不恰当,存在歧义,都对报纸新闻观点的表达带来负面影响。例如,报纸新闻称呼卖水果的个体商人为水果贩子;称打工人员为打工仔。这些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歧视色彩,将带有歧视性的词汇放在报纸新闻中,加重了歧视的分量,会引发当事人及社会大众的反感[2]。

4.词义泛化,忽视语法

不同时代的语言都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会出现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汇、新语言,例如,民国时期的“丹白桂”(香烟)、“梵婀玲”(小提琴)。当前,我们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例如,“粉丝”“腐女”“裸婚”等。这些词标新立异,运用广泛,但是从语法角度分析,这些词绝大多数与语法规定相背离,违背造词规律。并且,在语句的应用上,现代报纸新闻语言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随意性,在词汇的顺序、修辞的应用上等都严重失范,例如,“很女人”“很爷们”“被下岗”“被小康”。这些词汇、语句在应用过程中,本意是希望能够增加报纸新闻语言的情感内涵,如增加调侃性、幽默性等,但是部分新闻媒体由于过分追求新词语、新词汇,往往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将部分新词语硬套在文章中,导致文章在语法、语意等方面出现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语言规范路径

1.突出新闻特性,把握新闻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要保证质量,规范新闻语言,首先要明确报纸新闻与新媒体资讯之间的异同,并重点对差异进行分析。报纸要坚持新闻的特性,把握新闻的特点,在保障新闻语言客观、严谨、生动和健康的前提下,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革新报纸新闻语言。首先,报纸新闻要忠于事件的表达,无论选择何种语言,其目的都是对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其次,报纸新闻语言要符合语法要求,报纸作为主流媒体,应肩负起主流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最后,报纸新闻表达应克制情感,避免选用情感过于激烈、倾向性较为明显的语言,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报道。当然,除上述提到的注意事项外,语言的流畅性、趣味性和优美性也是报纸新闻应予以重视的问题,所以新闻媒体应关注社会变化,了解大众阅读喜好,将新闻特性与大众需求融合在一起,兼顾报纸新闻语言的草根性和规范性。

2.合理引入新词,注重词汇筛选

报纸新闻语言中引入新词,能够打破传统报纸新闻的呆板性,增加社会大众对报纸新闻的关注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下,新生词汇层出不穷,很多新词的普及率并不高,仅在特定的范围中传播。而报纸新闻主要针对社会大众,读者群体广泛,因此,这部分词汇并不适合引入报纸新闻中。由此可见,报纸新闻在进行语言选择时,应注重对词汇的筛选,合理引入新词,减少小范围词汇的应用。除此之外,一些过分古怪、生僻和存在歧义的词汇也应减少应用[3]。

3.做好词语分类,掌握用词规律

汉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语意可以通过不同词汇进行表达,同一词语可以找到多个词语进行替代。但是在报纸新闻编辑过程中,我们应对这种替代进行适当限制,对特殊词汇进行严格限定。鉴于此,新闻媒体应做好词语的分类,明确哪些词语具有可替代性,哪些词语为固定搭配,不可替代。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快速读懂新闻大意,抓住新闻重点,报纸新闻在编辑过程中应减少复杂语句的应用,确保语言的简单明了。同时,报纸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十分重要,与平铺直叙的语言相比,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更能引发社会大众共鸣,例如,炒鱿鱼、大跌眼镜等。由此可见,报纸新闻语言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新闻媒体应注重对这种规律进行总结,保障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仍能保持正向健康的发展趋势。

4.拒绝媚俗,过滤新闻语言

报纸新闻语言过于粗俗、流俗,已经成为当前新闻媒体的通病,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新媒体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报纸新闻发展的角度分析,语言的通俗化转变对报纸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过分偏重通俗,将低俗、媚俗等同于通俗,则会对报纸新闻的发展起到反作用。因此,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区分开通俗和媚俗,正确理解通俗的含义,在进行语言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贴近大众,选择更符合大众口味、更利于大众接受的语言;另一方面,则要对新闻语言进行过滤,在选择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时,将粗俗、低级和带有歧视性的词汇从报道中剔除。在选择报纸新闻语言的过程中,媒体工作人员应针对语言环境、读者群体和新闻性质进行综合的考量,根据不同的读者群、语言环境等选择合适的语言[4]。

5.完善相关立法,实现语言监督

通过立法对报纸新闻语言进行约束,是实现报纸新闻语言规范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有待完善,尤其缺乏对网络语言的约束,而这也是造成新媒体语言随意化、粗俗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我国应从新媒体发展实际情况入手,对现行法律进行完善,强化法律法规对新闻语言的约束作用。首先,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现有法律法规予以落实,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新闻报道进行严肃处理;其次,要对报纸新闻语言应用现状进行了解,找出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立法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重点关注网络语言的变化,对网络语言失范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在保证网络语言自由发展的同时,确保网络语言健康发展。此外,为了增加报纸新闻语言的规范性,相關部门还应发挥读者的作用,建立舆情监督系统,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搜集社会大众对报纸新闻的意见,鼓励社会大众对报纸新闻进行举报。针对举报信息,相关部门应及时行动,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并将处理过程、处理结果等公布在相关网站、论坛上,增加社会大众对报纸新闻语言规范性的关注,降低报纸新闻语言失范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语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其中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环境推进了传统报纸新闻语言的创新与变革,为报纸新闻语言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增加了报纸新闻语言的问题,不利于报纸新闻语言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新闻媒体应对新媒体环境有理性的认识,降低新媒体对报纸新闻语言的负面影响,增加报纸新闻语言应用的规范性,促进我国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卜荣珍. 微信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 山西档案,2016(29):73-75.

[2]闫月珏. 地区性传统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研究[J]. 出版广角,2017(16):42-44.

[3]杜娟. 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模式融合思辨[J]. 出版广角,2017(8):43-45.

[4]曹啸江. 关于报纸新闻语言规范方面的点滴思考[J]. 中国地市报人,2015(10):67-68.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报纸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卖报纸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