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危机生成机制探析

2017-10-27 14:15时燕子
出版广角 2017年19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舆论

【摘 要】 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系统,具有强互动性、跨时空性、广泛性、强破坏力、群极化性、外溢性等特征。但危机并不是突然爆发的,从网络舆论热点转化为危机舆论,需要经过生成、传播和演变的过程。文章从自媒体传播舆论场的特征入手,探析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结构要素、演化机制和生成动因,以期把握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演化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危机,化解危机。

【关 键 词】自媒体;网络舆论;生成机制

【作者单位】时燕子,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网络舆论危机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72400

410148)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自由、平等、去中心化、没有强权,这是自媒体营造出的全新的舆论场。自媒体时代,意见表达似乎都凝聚于网络,颠覆了传统舆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1]。崭新的媒介环境对网络舆论的生成、传播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自媒体对舆论引导的影响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构筑的自媒体传播格局,实现了公众的媒介接近权,赋予了公众平等话语权,增加了公众对公共事务主体参与的意识。信息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使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引导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测,增加了网络空间舆论组织与引导的风险。

1.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

议程设置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他们认为,大众媒体可以通过对事件的安排报道设置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媒体的强调性、反复性报道引导大众关注,进而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在媒介类型单一的大众媒体传播时代,议程设置的主体主要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大众传媒以其垄断性和权威性成为公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并按照大众传媒设置的议程被动地接收议题。传统媒体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传播力度以及议题设置,将直接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能产生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成为公众传递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公众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自媒体赋予了普通公众强大的信息生产权和话语使用权,让每个公民个体都能够成为新闻发布者、新闻发言人,即议程设置的主体。自媒体时代,议程设置主体由传统媒体延伸至新媒体,由媒体延伸至网络大V、草根意见领袖,甚至是普通民众。网民们通过社交媒体自由表达观点,社交媒体俨然成为舆论生成和演变的主阵地,这完全颠覆了以往传统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和引导的绝对权威地位[2]。

回顾近几年的公共危机事件,如魏则西事件、如家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和雷洋案,从中可以发现,从危机事件发生时的首发到传播扩散带来的影响力扩大,从舆情发酵后引发的舆论高潮到传统媒体议题的介入掀起新一轮的舆论漩涡,公众的自主推动和自主设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时代,传播权利从传播者回归至接收者一端,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意识和公民意识。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设置的议程,而是主动筛选信息、挖掘信息、传播信息,自主设置议程,从而影响舆论导向。

2.把关人功能的弱化

自媒体互动、多元的传播模式,不仅模糊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同时也颠覆了把关人理论的内涵。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提出。他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与群体规范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领域,最终到达受众那里[3]。怀特等传播学者丰富并拓展了这一理论。按照把关人理论的观点,任何传播者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可避免地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把关,进行把关行为的就是把关人或守门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中,把关人根据特定价值和原则选择的信息,决定了受众对于新闻的理解。

把关人理论体现的是信息传播单项性的特点。自媒体时代,信息流通和传播不仅速度加快,还打破了地域壁垒,这种跨地域、全时空传播,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传播、线上线下的密切互动,使舆情事件的周期变短,爆发频率增加,把关行为变得异常困难。首先,从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说,传统媒体有严格的组织规范和鲜明的媒介立场,其作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只传播符合价值标准的信息。但在自媒体平台,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把关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进行信息选择与传播。传统媒体的把关是为了通过信息的选择来统一民众的言论、观点,形成一致的價值体系。而自媒体把关的随意和缺失,带来的是信息飞沫和去中心化,虽然能够推动危机事件的发展,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却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其次,从传播过程来看,传统媒体不仅在信息采集、编辑制作的源头进行把关,还在传播的初期和过程中进行把关,以保持前后信息表述的承接性和准确性,使媒体的观点和立场得以实现。自媒体的传播过程缺乏信息审查,依靠的是信息发布人的自律和自辨,因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信息内容在经过十个人的加工和转发后,会出现和最初的事件信息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内容。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在赋予公众传播权的同时,也带来了“噪音”。信息发布者缺乏专业的信息采集和判断能力,加上网络用户的互动式交流,使得网络信息碎片化而杂乱,普通民众难辨真伪。传统媒体面对社交网络的信息无序传播和不可控状态时,其把关人角色难以发挥作用,社会的舆论引导地位也随之弱化。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的生成机理

网络舆情并不一定会导致网络舆论危机。如今,危机事件频频发生,自媒体的到来加速了信息的传播,给人们提供了言论的“自由市场”,同时也推动了舆论的发酵。把关人缺失的自由传播,难以考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来源的准确性。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是社会公众责任感的缺失,一些带有偏激情绪的言语,极易煽动网民的情绪,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推动网络舆论危机的升级和爆发。若政府部门或当事人未及时应对,网民的非理性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那么网民将把不满言论或者情绪由虚拟世界外溢至现实世界,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性因素。endprint

1.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结构要素

网络舆论危机包含公众、媒介和政府三个结构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缺一不可,因其各自诉求不同,所以在危机传播中的反应与表现也不同。

网民是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直接要素。自媒体时代,公众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非媒体从业人员也能够生产、传播信息,人人都能成为舆论的主体。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相较于结构较为松散的普通民众,他们有着共同关注的话题和利益基础,因此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传播和讨论。但因为无法考证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信息传播过程的以讹传讹,各方观点纵横交错,非理性、冲动、焦虑、恐惧等各种情绪容易滋生、蔓延,直接诱发了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并推动舆情的变化和发展。

媒介是指主体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时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来传达观点或看法[4],自媒体时代,移动客户端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媒介。自媒体传播的特殊优势,不仅为主体传播信息提供了介质,更为主体观点意见的表达、情绪的宣泄以及主体之间的互动讨论提供了自由空间,这对舆情的形成非常关键,成为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重要平台。

政府是三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要素。综观当前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政府部门仍存在信息发布滞后导致话语权流失,回避或集体失语让民众产生不满情绪,不积极发挥多种媒介交流优势,虽有所回应但并未抓住舆论的核心点,导致无法与公众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等问题。政府危机管理的效率低下,成为网络舆论危机爆发或反复的因素之一。

2.网络舆论危机的演化机制

危机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从网络舆论热点转化为网络舆论危机的过程,通常会经过潜伏期、发展期和消弭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网络舆情的潜伏阶段,潜伏期也可称为酝酿期。危机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刺激点,当涉及社会矛盾等信息出现时,诸如地域歧视、医疗问题、官员腐败、贫富差距、食品安全、教育问题等关系到百姓民生、引起情感共鸣的话题,则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以及激烈讨论,迅速形成舆论的热点。第二阶段是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化阶段,包括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爆发甚至反复的过程。舆论热点形成并引发网民持续关注,危机事件中各方主体如当事人、意见领袖、利益相关方、普通网民等均参与到话题争议中,促使网络舆论持续高涨。如果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及时做出回应,公众则将视线和矛头直指政府,导致网络舆论持续升级,危机则会爆发。若此时处理不得当,危机还会出现波浪式发展的态势,这将极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第三阶段是网络舆情的消弭阶段。热点舆情持续发展一段时间后,当危机得以应对,公众情绪得以缓解,宣传报道更加正面,或是新的热点话题出现时,网民继而转向新的关注点,那么之前的危机舆情便会逐渐回落,并最终消退。

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最初就是从网络上曝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魏则西身患滑膜肉瘤晚期,通过百度搜索,得知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号称可以治疗此病,但经过该院治疗,其病情不仅没能好轉,肿瘤反而转移到了肺部,最终魏则西去世。2016 年 4月27日,一篇内容为揭露百度搜索竞价排名问题的文章被转发一万多次,魏则西事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随后,多篇质疑百度搜索、医疗竞价排名的文章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陆续发布,话题的热度呈现上升趋势,舆情持续发酵。2016年5月1日,一篇题为《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的文章传遍微信朋友圈,引发网民的集体讨论和围观,舆情达到高潮期。在该事件中,社交媒体首先进行爆料,并引发初期舆论热点,待舆论发酵成为舆论高潮后,社交媒体以“倒逼”的态势,使得传统主流媒体介入并引导舆论关注。舆情爆发后,国家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传统主流媒体的调查跟进,推动了事件的热度走向,在引发更多网民讨论后,舆情开始回落。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媒体环境、公众诉求与政府监管三者之间的平衡状态构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一旦平衡被打破,网络舆论危机就会快速产生和爆发。认识并把握危机舆情演化的规律和发展特点,对于政府机构科学地判断、预测、引导舆论、化解危机,将起到积极作用。

3.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本质

首先是自媒体的先天缺陷。自媒体的崛起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生态景观,其具有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优势,但同时也因门槛较低,存在无序性、随意性等问题。网络群体有着很强的异质性,所以,一旦触及社会敏感话题或新闻事件,公众的意见会大有不同,而表达就会各执己见,言语的交锋也会更为激烈,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恶搞、攻击、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从而引发网络秩序的混乱。另外,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导致把关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因此,假新闻、欺诈、谩骂、攻击等现象难以避免,而公众由于识别能力有限,极易被误导。2016年,一则关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新闻引发了城乡差异乃至地域歧视、农村身份歧视的热烈讨论,但新闻最终被证实为虚假内容,令人唏嘘不已。2017年4月,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发生学生坠楼事件,信息曝出始于微信朋友圈,这是自媒体传播的优势。但是,在经过多次转发传播后,围绕坠楼学生赵某被校霸打死的“内幕”,出现“全身被打得淤青淤血,手脚被打断致死”“公职人员子女参与”等诸多网络流言,引发了网民围观,舆论不断发酵,最终演变成重大的群体性事件。

其次是公众认知的局限性和非理性表达。事实证明,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与网民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的不足有直接联系。当前,我国网民及网络管理者的年龄均偏年轻化,相对来说,年轻人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思想认知都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在信息的筛选、网络舆论的判断方面可能存在偏差,因此容易被误导和煽动。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赋予了公众更多的权利。“传受”的双重身份促使公众主体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当某些社会事件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时,公众就会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对事件进行本能批判。例如,南昌虐童事件、罗一笑事件等,事件报道出来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推动了真相的揭露和矛盾的解决。另一方面,自媒体赋予公众表达与传播的权利,有时会变成一种权力,产生超乎想象的后果,容易产生危机。王宝强离婚风波引发的网民集体围观、广东惠州跳广场舞老人拒绝为高考让步引发的“代际冲突”,网络的匿名性和去身份化,令一些网民产生比现实中更为积极的审判冲动。这种非理性的表达,使网民参与批判和反驳的行为更为激烈,甚至有人将网络平台当作情绪压力的宣泄口,恣意妄为地发表意见,甚至是恶意攻击。

再次是政府部门危机管理意识的缺乏和应对经验的不足。新媒体尤其是移动客户端等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领域崛起的新军,早已成为传统媒体的信息源、监督者甚至是颠覆者。而政府对网络媒体的重视程度不足,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应对机制的不健全,成为我国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主要原因。回顾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坠亡事件的处理过程,危机管理者即当地政府对舆情缺乏认知,甚至在初期试图阻断舆情传播,这就给谣言提供了传播的空间。后来迫于舆论压力,虽然有所回应,可是始终抓不到舆论的关切点——死亡真相,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调查结果。因此,这种无效回应再次令公众产生不满情绪,导致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政府部门在舆论危机管理中具有主导作用,面对危机舆情,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畅通公众诉求渠道,积极引导舆论导向,才能避免网络“群体极化效应”,从而化解危机。

|参考文献|

[1]邹庆国. 政府对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2]靖鸣,郭艳霞,潘宇峰. “魏则西事件”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舆论监督的共振与互动[J]. 新闻爱好者,2016(7).

[3]李雅楠.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4]王平,谢耘耕.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 现代传播,20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