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环保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问题

2017-10-28 08:08屈振辉
鄱阳湖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

屈振辉

[摘 要]环保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新兴领域,是环保和社会工作交叉、融合的产物,对推进我国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该领域还存在许多理论问题需要厘清。它在我国的兴起受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也依赖于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的需要。环保社会工作较之相关概念更为准确,更能很好地概括这个领域的内涵与外延。其理论基础既包括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也包括环境社会学以及环境保护理论。环保社会工作也应具有自己的理论框架,主要涉及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两部分。政府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和企业介入,是我国环保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三条思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社会工作;环境社会学;人在环境中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在现代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进入了社会工作的视野,环保就是其中之一。将社会工作引入到环境保护领域,或称在环境保护中引入社会工作,就形成了环保社会工作。环保社會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新兴领域,是环保和社会工作交叉、融合的产物,对推进我国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中已有部分社工机构开始从事这项工作,但其基础理论研究却严重滞后,甚至连基本概念都很少被人们提及。理论研究的落后必然影响实务工作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环保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综合过往研究,其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兴起原因、基本概念、理论渊源、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环保社会工作的兴起原因

环保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

环境保护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策之一,党的十八大将其上升到生态文明高度。环保工作事关全民福祉,需要全民参与,但是以往我国长期奉行国家环保主义,即国家垄断对环保事务的管理权,而将广大民众以及社会组织排除在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其要义之一就在于实现“多元共治”,即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共治”。环境治理属于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环境治理也要实现“多元共治”,社会组织由此获得进入环保领域的契机。社工机构是开展社会工作的组织载体,它在本质上属于社会组织中的一类。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在环保这个领域,已从参与阶段发展到了介入阶段①,这正好为环保社会工作提供了可能性——介入恰是社会工作的起点和特有手法。未来我国环保工作很可能形成“三螺旋”结构,即由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构成的螺旋,环保社会工作在其中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社会工作理论上的突破

社会工作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对社会工作理论的传统认知,但却从理论上禁锢了环保社会工作的发展——环保常被认为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它并不是社会工作的调整范围,这其实是对环保关系本质的错误认知。环境法学对此的新认知值得我们深思,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产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为前提”,环保的实质“就是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达到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目的”①。概言之,环保调整的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另外,“‘人在环境中向来是社会工作的主流论述,而社会工作重视的是社会环境,对生态和物理环境的讨论较为缺乏,随着气候剧烈变迁所造成的种种环境、生态议题,再加上各国天然和人为灾害频传,国际社会工作社群也开始重新检视‘环境在社会工作中的意含与定位,及社会工作实施和教育如何响应,并反思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的角色”②。这些新的认知,突破了以往认识的误区,为环保社会工作的开展打开了理论枷锁。

(三)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有的甚至还酿成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社会工作有化解社会矛盾的特殊功能,相比其他方式,社会工作的解决手段具有特殊优势,因此可以在环保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我国环保社会工作虽在理论上较落后,但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却早已开展起来,且已形成了不少实务研究成果。其中,有些研究特定污染或者资源破坏③,有些研究社区或农村等特定区域④,有些研究甚至还具有一定理论性和深度⑤,但它们多为经验之谈,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目前,我国环保社会工作缺乏理论研究,少有学者关注该领域,既无相关论文也无相关专著。理论的匮乏必然影响实务的发展,导致环保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遭遇瓶颈、停滞不前。我国环保社会工作实务中的现实需求,将倒逼环保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开展,环保社会工作的实务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二、环保社会工作的概念辨析

中国在学术传统上一贯讲求循名责实。“环保社会工作”这个概念是否准确,能否很好地概括这个领域的内涵与外延?这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与相近概念进行辨析。

(一)绿色社会工作

国外学界确有“绿色社会工作”之说,英国学者勒娜·多米内莉(Lena Dominelli)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她认为绿色社会工作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人类与居住环境内的动植物群落之间的社会组织关系,社会经济和物理环境危机之间的互动以及破坏人类居住环境的人际互动行为等。“绿色社会工作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关系,其核心议题是边缘化、结构性不公平、人权和公民参与”①。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适于中国,因为“绿色”在西方一直是环保的代名词,“绿色社会工作”就是环保社会工作。而我国并不常用“绿色”代称环保,因此还是直接使用环保社会工作较为宜。此外,“绿色”这个提法的指代也不够明确,可能让人误以为是在各种社会工作中应力求达到节能、环保等绿色要求。

(二)环境/生态社会工作

多米内莉在阐述绿色社会工作时指出:“‘绿色社会工作有别于‘生态社会工作或‘环境社会工作。生态或环境社会工作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取向,存在于主流社会工作,关切的是人在他们的环境中,这个环境通常是指社会环境。”②这表明环境/生态社会工作确实存在,但它在中国并不是主流而是新兴领域,所指的环境也并非社会环境而是自然环境。国外学者格雷、科茨和海瑟林顿等人共同编写的《环境社会工作》一书,详尽阐释了环境因素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探讨了环境社会工作的定义及实践方法③。国内也有学者指出:“环境社会工作应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障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更为宜居,保证不同群体、地区及代际间的资源均衡和个性发展。”④综上所述,环境社会工作与环保社会工作这两者所表达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多了“保护”之意,因而在意思的表达上更为贴切一些。不仅如此,“环境”只表示客观存在的状态,而“环保”却表达了人类保护环境的积极主动行动,更符合社会工作的要义。前述国内学者也提到了生态社会工作,在其语境中基本与环境社会工作同义,但“生态社会工作”的提法较模糊,因而还是使用环保社会工作更为贴切。endprint

(三)环境社会学

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学视角,概言之可以被称为“环境社会学”,它是社会学在现代社会发展出来的新分支。“社会工作在接受社会学理论指导并诉诸社会实践时,不仅实现了社会学的自身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⑤。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环境社会学与环保社会工作各有侧重:环境社会学侧重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而环保社会工作则侧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环境社会学是环保社会工作理论之源。环境社会学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互动、有关环境的社会行动及弱势群体保护,这些议题都将指导环保社会工作展开。另一方面,环保社会工作也推动环境社会学发展。环保社会工作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可以为环境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素材,前者还具有验证后者理論研究的作用。然而正如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各自独立一样,环境社会学和环境社会工作也是各自独立的。

三、环保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

任何新理论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它既源于实践也源于对以往理论成果的吸收。综合过往研究发现,环保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渊源,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工作理论

环保社会工作终究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应成为其理论基础。主张“人在环境中”的生态系统理论,是后者对前者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它的理论要点包括:“一个人有能力与其环境互动,与其他人发生关联是其与生俱来的能力”;“个人—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人与环境相互影响”;“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人与其具有滋养性的环境之间的交流”。因此,“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的情境之中”①。环保社会工作正是基于该理论,通过对“环境”一词作广义理解,即从社会环境扩大至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如前所述,我国长期存在“国家环保主义”传统,广大民众和社会组织并没有充分参与,因而社会工作的“赋权”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赋权”理论是指“个体、群体以及社区控制自身环境、行使权利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在独立与合作的过程中帮助自己和他人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过程”②。环保社会工作的任务即“赋予权利”——帮助民众维护包括参与权等环境权益,使他们过上具有更高环境品质的生活。我国民众在环境事务中的参与度不高,还与缺乏各方面的社会支持有关,因而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在我国环保社会工作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环保社会工作的任务即提供支持网络,主要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等方面,向民众提供参与环境事务的各种资源。以上不仅是环保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也阐明了环保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

(二)环境社会学理论

如前所述,环境社会学是环保社会工作理论之源,前者的研究成果对后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环境社会学研究环保社会运动,而它就与环保社会工作密切相关。西方国家环保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孕育产生了极为发达的环保社会组织,它们恰恰是环保社会工作的推动者,也将成为环保社会工作的实施者。环境社会学也研究人类环境行为,这恰恰是环保社会工作的起点。国籍不同,人们的环境行为特征也不同,环境行为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因而促使不同国家的环保社会工作在路径、方式上会存在很大差异。此外,环境社会学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对环保社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两者关系并非前者对后者进行单向指导,而是相辅相成的螺旋式递进关系,特别是环保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将为环境社会学研究提供新论题。目前我国对环境社会学研究较成熟,而环保社会工作研究则相对滞后,暂时只能依靠前者来推动后者。

(三)环境保护理论

这是环保社会工作的另一个理论渊源。我国环保法第一条规定,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行为,与此有关的各种理论即为环境保护理论。环境保护理论的内涵极为丰富,对环保社会工作有重要理论价值。例如环保教育是环保理论的内容之一,而环保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这将有利于人们理解并支持环保工作,从而有利于环保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循环经济也是环保理论的内容之一,环保社区工作中的垃圾处理实务,就需要以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理论,积极倡导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除此以外,环境保护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公平与环境正义理论等,都对环保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环保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如前所述,我国环保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学者们虽有一些零星成果但很不系统,关键是没有形成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作者在此不揣冒昧地勾勒了以下理论框架:

(一)环保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领域在当代有扩大趋势,环保社会工作虽是这种趋势的产物,但在内容上应有属于自己的界定。有学者曾指出:“环保社会工作的职能有开展环保宣传,发动和组织环保社会行动,监督各种环保设施的使用,向民众介绍关于环保的知识和法规,推动和参与环保科研机构的技术创造,保护和帮助环境失调受害者,研究和推动更进步的环保政策和法规。”①这大致归纳了环保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由于社会工作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实施,从后者的视角看,环保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支持者与治疗者。为遭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辅导甚至是治疗,帮助他们从环境损害的阴霾中走出来,也包括对受害者维权救济活动的支持。

2.教育者与咨询者。对民众进行有关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解答民众提出的有关环保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环保意识深入民心。

3.倡导者与协调者。倡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组织民众参加各种民间环保志愿活动,并组织民众以适当方式表达环保意愿;协调民众、政府及企业间的环保矛盾,防范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endprint

4.调研者与建议者。接受政府和企业的委托开展民间调研,或者汇集民意向政府和企业提出建议,充当缓和三方关系的“润滑剂”角色。

5.援助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后,及时对受害者施以多方面援助。

6.其他角色。包括未涵盖在上述角色内的其他角色。

就此而言,环保社会工作者为了扮演好上述角色,除需具有社会工作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外,还应有与环保有关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

(二)环保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至今已形成了六种工作方法,即个案、小组、社区等微观工作方法,及行政、政策、研究等宏观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在环保社会工作中都可运用。

1.个案方法。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害者个体,环保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其提供支持与服务,帮助他们从身体和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

2.小组方法。环保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不同的小组,如治疗小组、志愿小组、教育小组等,用集体力量帮助人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3.社区方法。社区方法在环保社会工作中非常重要,因为环境问题总是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社区“对于环保的意义非凡,它可以作为一个全社会环保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社区层面的环保对于社会的环保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各个击破的意义”②。环保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开展的活动,如有关环保的调查访问、志愿者活动,进行环保教育和协调政群、群企关系,都要不同程度地运用到社区工作方法。

4.社会政策。环境保护在现代中国的基本国策属性,决定了政策在我国环保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环保在某种意义上能增进社会福利,因而环保政策也具有社会政策的属性。包括环保社会工作在内的各项环保工作,都必须依照国家的有关环保政策进行,此处的有关环保政策还包括了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由国家制定,但社会工作者对此并非碌碌无为。“对于政府层面的社会政策,实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充分进行文献准备的基础上,通过与决策参与者的沟通、游说等专业技术部分影响政府社会政策”③。这可以说是环保社会工作的最高境界。

5.社会行政。社会行政是社会政策执行及相关活动。环保政策如前所述具有社会政策属性,因此环保社会工作中也包括社会行政。

6.社会研究。环保社会工作需要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搜集分析相关资料以达成社会工作目标,因而社会研究也是其重要的工作方法。

五、环保社会工作的发展思路

由于环保社会工作最早源自西方,属于需要本土化的“舶来品”,因此如何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一直为我国学界热议。“解决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就是要将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国际通则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反映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发展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制度”①。参考环保社会工作在西方的发展演进,结合我国环保及各个方面的现实国情,我国环保社会工作应当坚持以下三条思路:

(一)政府主导推动

中外环保工作、社会工作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环保工作历来都由政府推动进行,西方环保工作则有大量社会组织参与;中国社会工作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西方社会工作则有大量民间资金资助。因此,环保社会工作要在中国发展起来,必须要由政府主导且由政府推进。政府应意识到环保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加大这方面的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特别是在防控环境群体性事件方面,环保社会工作能发挥其独特功用,值得政府在这方面进行大量投入。

(二)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工作当然得由专业社工机构开展,但环保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社工领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目前我国社工机构虽已涉足这个领域,但由于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工,这项工作的开展进度还非常浅表、不够深入。而近年来我国环保公益组织发展迅速,在參与环保活动方面经验丰富、力量较强。据此,我国环保社会工作发展似有两条思路:一是促进社工机构与环保公益组织合作,取长补短地共同致力于环保社会工作;二是推动部分环保公益组织转型,即转为专业化的环保社会工作机构。我国环保公益组织以往难获政府支持,其开展环保社会工作也许能另辟蹊径。

(三)企业尝试介入

企业往往是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之源。虽然国家事后也会对污染者施以重罚,但这种处罚难以平复受害民众的情绪。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也开始从事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作为新的领域开始兴起。“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因而,企业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社会工作者,包括社会上一些NG0,已经对这个问题引起高度关注,并试图通过倡导来积极推动企业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②。目前,国内企业社会工作很少涉及环保,而环保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发端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社会工作,忽视环保这个方面不能不说是遗憾。污染企业应当考虑在企业社会工作中,面向周围民众积极开展环保社会工作,后者理应成为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endprint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对策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公布
政策
加强环境保护法规教育是中职院校法律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全面做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准备工作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