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遗产价值视角下的西安德福巷街区人口构成演变研究

2017-10-30 15:40梁源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经济价值

梁源

摘 要:坐落于西安市名城区湘子庙街北段的德福巷,从明清至改造前一直为传统居住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德福巷遭遇到颠覆性改造变迁,酒吧等新兴休闲类消费场所星罗棋布,人口构成随之亦产生了较大变化。首先对当今德福巷基本经营信息进行统计,同时通过对近三十年间德福巷街区的人口构成的比对,试图从当下这一时间截面,讨论当代德福巷现状的遗产价值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德福巷;城市遗产;人口构成;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00-03

一、城市遗产的概念及西安德福巷的基本信息

从字面概念上讲城市遗产,“城市”所限定的是地理范围,“遗产”界定的是物质属性。如今这一概念又总是以“城市文化遗产”的复合形式出现。足以见得文化是城市立足的本,更是城市不断更迭的内在脉络。所以,保护一座城市的遗产,单一地从真实性及完整性的角度讲,抑或从对城市现状的记录上讲,完全脱离了文化、脱离了生活的记录方式都是片面的。在这一层面上,“保卫”城市遗产更是“保卫”市民的记忆与归属感。一座城市的不断发展,其实就是市民记忆的不断发展。

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讲,城市遗产价值一直是城市旅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评估一座城市抑或城市中某一遗产的经济价值,都需要对其现状进行合理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这也是笔者提笔的依据之一。

位于明城区内的德福巷是联系西安北院门和三学街两个历史街区的旅游线路,曾经是西安明城区内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及街巷空间的代表。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拆改与近年来的数次翻新,呈现出了不同于其历史的全新面貌。有关其历史风貌一直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然而对于德福巷现阶段的记载与结合城市遗产经济价值方面所做的研究却略显不足,这是本文行文最主要的出发点。

具体落足与西安德福巷,从目前笔者已经完成的文献收集与资料汇总情况来讲,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集中于德福巷历史沿革方面,有关现状的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现代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相对的法规、文献又非常有限,使得德福巷当前的文化价值评估较为模棱两可。所以,对德福巷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参阅了相应年份的《西安市年鉴》与《碑林区志》,对于相应人口信息进行了汇总,下面将以表格与文字的方式,对德福巷的人口变化方面进行如实记录分析。

二、德福巷基本信息调研与人口构成情况演变

(一)调研基本信息统计

1.经营种类。目前,德福巷共有经营户29家,其中茶馆、咖啡馆、酒吧共29家,其他经营户8家。在29家商户中,13家在2000年以后开始经营。

2.客源组成。固定客源(回头客)是各类店铺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多达3/4的店铺的固定客源占到总收入的50%~80%,只有23.5%的店铺的固定客源为30%或者低于30%。外宾(指外国游客和港澳台游客)所占比率较小,绝大部分店铺(约95%)的外宾数量不到总量的30%,有近半的店铺外宾数量不到总量的10%。

3.总接待量。目前各店的饱和接待总量可达1 600—1 700人。其中,有9家店的待客规模超过100人。季节性特点显著,大部分商铺收入和季节关系密切,特别在“双节”“国庆”和“五一”黄金周期间客源较多。同时,如遇到特殊赛事影响,如2014年夏季世界杯期间,待客总量达到5 000人次以上。

(二)人口构成与人均面积数据变化

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与相对固定时间段内的人员构成情况是对一个街区进行情况综述的重要指标,这不仅与居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同时也间接影响到德福巷未来的方向和决策,对于建设模式的空间结构的研究,亦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德福巷,由于其通常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便捷,同时其传统街区的定位与休闲文化类商圈的影响,使得整个街区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德福巷内原住民老龄化严重,很多人迁出并将住宅租住给外来人口,这一现象导致德福巷人口数量和构成情况较之1988年具有了很大的变化。笔者以两个具体的时空节点为始端来研究瞬时性状态下的人口差异难以摒除纵向跨度内的偶然因素与突发情况的干扰,笔者翻阅历年的《西安市年鉴》,发现德福巷在拆改事件这一具体节点发生前后人口构成均较为稳定,而且并未有较大的自身波动和强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德福巷街区在拆改前后两个时间段内分别的发展状态是线性的,在此前提下,对于1988年与2015年两个一般性年代的人口构成进行的研究,也就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含义。

同时,在人本主义观的思维影响下,人均占有建筑面积是反应本地居民的重要生活指标,理应增加更多的关注度。故而,本节的论述不单单是简单地对客观数据的如实展现,同样是对生活的场景进行了一次“数字化”模拟[1](见下表)。

笔者发现,德福巷总人口急剧上升,从1988年的676人共218户,上升至2015年的3 402人,上升了403%,街区原住人口数也有2 574人的增长,上升了413%。同时,街区原住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关系基本持平,说明德福巷内人口构成呈相对稳定状态。

但是笔者进一步翻阅年鉴,发现西安总体人口数1988—2015年增长比为503%。可见,德福巷原住民的增长率明顯发生了滞后,这在一定条件下表明,德福巷原住人口其实在逐步迁出该街区。笔者在走访调研时也发现了这一状况,且这一趋势在近些年更加明显。

下图显示,人均建筑面积情况呈下降趋势,由1988年时的27.7 m2/人降至十年后的18.1 m2/人。比较有趣的情况是,十余年中街区建筑面积的明显增幅,相反的,却带来人均建筑面积的显著下降。形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德福巷用地性质的改变,导致其居民区的比例相对下降显著。

笔者进一步分析了外来人口的构成,发现主要包括四种人员构成:外来务工人员、临时下榻于德福巷的外地游客、开店于此经营酒吧咖啡厅等的外地商客、在此置地的外来住户。endprint

再进一步对德福巷原住人口也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研,对其近几年选择驻地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

(三)外来人口入驻德福巷的原因

1.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中较小的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是这类人群最大的问题。从需求的方面讲,由于繁华的CBD区域服务业较为发达,故他们上班的地点一般集中于此。这就要求他们能够用最低的租金,保证按时工作的同时避免高的运输成本;从经济的方面讲,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迫使他们只能接受较为局促的户型。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都是就职于粉巷和德福巷内的服务生,他们大多来自陕北和陕西的其他地方,还有个别人在钟楼附近做一些小生意。

2.选择德福巷作为下榻处的外地游客。外来人口中最具变化也最不稳定的一部分,要数下榻于德福巷中德福青年旅社的外地游客。绝大多数游客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是:(1)德福巷处区位位于西安明城区核心景区附近,交通便利,便于出行;(2)价位相对适中;(3)德福巷传统居住区的定位,对于深度游的旅客具有很高的吸引力;(4)德福巷的文化氛围年轻化,很多年轻人喜欢整体街区的文化氛围。基于上述原因,这一部分人口数随旅游季节的淡、旺而波动较大。

3.选择德福巷进行酒吧咖啡厅等经营活动的外地商客。消费时代的文化特征是“去空间化”和“去文脉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层次也具有了当下的“误读”。在当今“礼乐不存”的社会现状下,诸多文化现象流于布景化与表面化。在德福巷,传统文化被去除其滋养于斯的母体,也因此其外在景观(金石、书法等)与当代社会深层次价值观嫁接。文化甚至作为卖点用以满足少数“精英”乐于附庸风雅的癖好,由此当代“传统文化”具有典型外向性特点。西安德福巷以其所谓“传统街区“的定位作为卖点,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游客的光顾,在以文化为卖点当代价值观的指导下,酒吧等一系列当代文化得以在此生存。同时,德福巷的整体街巷空间也利于此类商圈生存,故而选择于此。

4.在德福巷置业的外来住户。这类住户极少,由于德福巷内寸土寸金,整体售价较高,同时户型空间较为局促。在此购置房屋的住户,一般是岗位较为固定,且上班地点在德福巷周边且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买家。

(四)本地居民迁出的原因

绝大多数本地居民依然选择留守德福巷,由于德福巷拆迁安置时补偿较低,一般除了有特殊工作要求、产权纠纷等特殊个案会选择迁出。同时,部分老年人遷出随子女居住,部分老年人反映德福巷夜间高峰期较为吵杂,不宜于老年人休息。

三、结语

德福巷作为西安诸多文化现象的一隅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急功近利的当代市场经济思维对于其传统街区的格局已经造成了颠覆性的破坏。从现代建筑遗产的角度讲,这种破坏不应该再次出现,存在即是现实,笔者希望对当代德福巷的记录,将当代作为新的德福巷的历史出发点进行记述,以保留这一当下记忆截面。

从西安城市经济的发展角度讲,德福巷的地理位置亦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在当时大趋势的影响下,快速实现其经济价值亦是推手。如今所形成的商业氛围,一方面并未达到所需的空间品质,另一方面也未能达到实际的经济预期。这种冒进的做法导致德福巷区区不足二十年又一次面临了二次拆改的局面,曾经的历史街区仅余地址,曾经的人口模式消失殆尽,不禁令人唏嘘。

然而进一步讲,德福巷现状的物质空间可能并非符合传统城市遗产经济的价值判断。然而德福巷却因其多样化文化属性而在当代西安显得弥足珍贵,在这一层面,德福巷更多承担的是这些文化属性、生活场景的载体空间,是当代众多新兴文化的“孵化器”。这些多元文化共同构成了德福巷的当代现状,从城市遗产的角度讲,德福巷的存在客观反映了西安当代的城市部分现状。

从城市功能角度讲,德福巷提供的商业模式在西安是绝无仅有的,其存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同时,德福巷在空间上基本保持了传统居住区的尺度关系,部分新建建筑虽然与原有建筑大相径庭,但是依然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了仿古,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原有的街道风格。但是从传统城市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角度讲,当代德福巷的现状对于原有传统居住区是颠覆性的改造,这一点并不可取。进一步结合城市遗产概念的动态变化,若仅以当代德福巷现状作为时间轴的起点,这种颠覆性改造在未来德福巷的发展中,不应该再次出现。这也给西安乃至其他历史名城,在商业经济价值开发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凌.遗产、载体与记忆——西安书院门、北院门和德福巷历史街道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价值
从当下油画市场视角浅析油画创作
经济外语类人才的企业价值
绿色物流潜在的经济价值研究
关于《教育的经济价值》的若干思考
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
广告设计的经济价值和人文艺术统一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