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模式下英语翻转课堂教师胜任力要素分析

2017-10-30 00:14王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要素分析胜任力翻转课堂

王婷

摘 要:英语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是教学模式的重要创新,也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举措。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影响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创新性学习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社会实践阅历等。实践中,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提高英语教师胜任力要素的主要对策有: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英语教师长效学习机制,构建英语教师联合培养机制,构建教师胜任力评价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英语教学;翻转课堂;胜任力;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23-02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快速发展,并在不同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山东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依托省级教改项目“基于‘微资源的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对教学流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翻转;安徽省教科院自2014年10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合肥38中积极响应,成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研究”示范校,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积极开展互联网模式下的英语翻转课堂教师胜任力研究,对于提高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者的位置,而在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下,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翻转课堂基于微视频的形式开展,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习的注意力,而且翻转课堂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也符合一般性的人体集中注意力时间的科学性设计;第三,互联网模式的引入,促使翻转课堂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同时,信息化学习可重复性的特点也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

二、胜任力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不同的工作对从事该项目工作的人员的能力具有不用的要求,例如从事文案相关工作的岗位要求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和逻辑能力,同时在无纸化办公的条件下要求岗位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文件编辑能力;而对于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作岗位而言,往往对于岗位工作者的学历要求相对弱化,而对岗位工作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岗位工作者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只要能够有效匹配岗位需求才能够高效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Mc Clelland教授提出,Mc Clelland教授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员工由于存在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各种外部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其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与所从事的岗位需求更加匹配的员工往往能够体现出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反之,其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与所从事的岗位需求缺乏匹配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往往较低。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承担各层次人才培养的任务,以Mc Clelland教授提出胜任力概念为基础,教师胜任力是教师在培育人才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等要素与人才培育目标之间的匹配程度的定量化或定性化测度,二者之间越匹配,表征教师的胜任力越高,反之,则越低。McClelland教授提出胜任力概念对于提高教师胜任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教师招聘环节可以引入教师岗位胜任力评价,从而为岗位选择最具有胜任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对于在岗教师可以引入胜任力评价,从而发挥奖励先进鞭笞落后的功能。

三、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教师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培育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各层次教育人才,才能为国家发展创造人才红利。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胜任力是关键。实践中,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影响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创新性学习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社会实践阅历因素等。

1.教师创新性学习能力。在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平台,更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要求英语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对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过程和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

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翻转课堂基于微视频的形式开展,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知识方面,受专业教育模式的限制,英语教师往往只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知识,在微视频课件制作以及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翻转课堂式”教学课件制造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3.教师社会实践阅历因素。在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习的主体更加强调探索性学习,因此,社会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能够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知识的认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因此,教师的实践经历与其胜任力存在正相關关系,即教师的实践经历越丰富,越能够保障教育的质量。endprint

四、提升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对策分析

实践中,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提高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对策有,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英语教师长效学习机制,构建英语教师联合培养机制,开展教师胜任力评价机制。

1.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从形式上看,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仅仅是授课模式的一种变化,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维,这种思维不仅体现在学生和家长层面,更体现在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层面。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重构教学过程和教育评价体系,这种重构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等层面。因此,必须配套相应制度体系,从而为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英语教师长效学习机制。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要求英语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对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过程和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因此,应建立英语教师长效学习机制,通过学习提高英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通过实踐教育丰富教师实践阅历,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建立学习机制。

3.构建英语教师联合培养机制。在英语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习的主体更加强调探索性学习,因此,社会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教师的实践经历与其胜任力存在正相关关系。积极探索校企联合的英语教师协同培育模式,搭建校企联合的英语教师协同培育平台,通过引入企业高级管理者向教师授课和委托企业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双向机制提高英语教师实践能力。

4.构建教师胜任力评价机制。Mc Clelland教授提出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因素为开展英语教师胜任力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开展教师胜任力评价机制,一方面应根据具体情况从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化评价;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胜任力评价结果的应用,对于不具有岗位胜任力的教师进行轮岗或者调岗,对于具有良好岗位胜任力的教师进行激励。

五、结语

英语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是教学模式的重要创新,也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举措。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影响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创新性学习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社会实践阅历因素等。实践中,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提高英语教师胜任力的因素主要对策有,创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英语教师长效学习机制,构建英语教师联合培养机制,开展教师胜任力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许广永,倪鑫睿.高校教师胜任力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基于交互决定论[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1):8-10.

[2] 田金长,李晓玲.基于胜任力理论的高校教师评价管理机制创新与发展[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2):88-91.

[3] 李越恒,宁立伟.基于模糊粗糙集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的实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14-219.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要素分析胜任力翻转课堂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
额济纳旗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浅议文科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
不是每档节目都能称为“现象级”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