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探讨

2017-10-30 07:33肖海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技术型学习成绩用人单位

肖海霞

摘 要: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陇东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校现行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与企业用人考核评价标准出现错位,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成功实现转型就必须构建一套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激励高校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最终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多赢。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27-05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转型发展对于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解决市场人才供求不匹配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规定,提出了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各高校积极响应,从发展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转型發展是大学全方位的转变,尤其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当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后,高校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机制必须随之进行改革和重构。

高校转型发展尤其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在宏观层面进行设计规划,也需要管理层和教师在管理服务和教学活动中去贯彻落实,更需要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去自我塑造,这样才能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在多年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作用下,要将转型发展变成高校每一个相关者目标一致的自觉行动,就必须设计一套激励相容的考评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能够引导高校管理、教学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更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方式和实践锻炼方式的转变,通过教与学两方面力量的共同凝聚,才能锻造出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一、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考核评价标准与用人单位人才评价标准错位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近年来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成为大学教育教学力求突破的一个瓶颈问题。为了掌握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我们以就业素质为主题对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5届经济学、财务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5份,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96.2%。调查时间是在学生经历了求职应聘、临毕业离校之前。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职业能力欠缺、缺乏实践经验、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素质需求不匹配等。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被高校作为衡量学生主要标准的“学习成绩”在就业应聘中基本上不被招聘单位所重视。

(一)在学生就业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是职业胜任能力而不是学习成绩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你在就业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时,要求每名学生限选三项,仅有11.8%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成绩”,排在13种影响因素的第八位,而“相关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获取职业资格证”分别以74.2%、32%的比例列前二位。认为“学习成绩”在就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学生比例较“相关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及“获取职业资格证”相差悬殊,甚至“学习成绩”在就业中的作用远不及“社会关系”重要(见下页图1)。

在面对“你认为自己在求职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问题时(限选三项),仅有7.9%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成绩”,而选择“实习经历”“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8.2%、31.5%、27%、16.3%。

调查表明,站在学生求职就业的视角来看,大学期间作为考核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标准“学习成绩”并不被用人单位作为录用员工的主要依据,这不得不引起大学教育者对于“学习成绩”含金量及其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关系的深思。

(二)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个人综合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

在“你认为用人单位最重视的就业素质”(限选三项)的调查中,64.6%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综合能力”,排第一位,选择“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学生分别占42.7%和39.3%,有36.5%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相关能力”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排第四位。

这一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其他学者来自用人单位调查结果的印证,在对“长三角”部分地区用人单位的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综合能力、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及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可见,用人单位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力和素质而非知识。

(三)学生期望学校最应培养的是学生的社会能力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在问及“学校最应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和素质”时(限选三项),44.4%的学生认为“沟通表达能力”最为重要,排在第一位,再依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基础知识”仅以31.5%的比例(频次)列在7个选项的第六位。据陇东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显示,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并且建议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团队精神的培养。这表明,学生期望学校应该强化培养的能力和素质也正是学生所欠缺的。

(四)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最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在“你认为上学期间哪些活动更有利于职业能力提高”的问题调查中(限选三项),分别有38.2%和30.9%的学生选择了“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认为“做兼职”和“专业实践”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5.8%和23.6%,另有23%的学生选择了“担任学生干部 ”和“课程实验、实训”。但是,被称为大学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调查中被排在了最末位,选择该项的学生仅有9%。endprint

以上调查结果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站在学生就业应聘的角度来看,被高校作为衡量学生重要标准的“学习成绩”,一方面,既不构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用人单位评价人才优劣的衡量依据;另一方面,“学习成绩 ”的内涵既不包括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活动的考核,也没有涵盖学生期望应该得到的提高,同时也不是用人单位所重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等内容。这些问题实质上反映了高校单纯以“学习成绩”对学生做出的评价是片面的,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有效衔接,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二、地方本科高校现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那么,转型发展是否成功就在于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标准。但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沿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考核评价方法,这无论在考核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等方面都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一)评价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以地方本科高校陇东学院为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这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二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三是大学生鉴定表。这三个方面的评价看似全面,实则偏颇,最终的测评结果还是由学习成绩起决定作用的。但学习成绩只是所学课程终结性的结果测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要课程考试成绩及格就别无他求了,更高的追求也就是能够考个高分,在奖学金评定或者取得保研资格时发挥作用。而当学习成绩合格甚至成绩优良的学生进入就业求职阶段,通过多次的求职应聘失利,却发现自己学无所长,什么工作都不会做,缺乏基本的职业常识,甚至不会与人交往,但是却找不到自己具体的差距在哪里,不知从何做起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即便进入职场,也是被动的服从多,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状况的背后反映出学生缺乏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场基本规范的训练,缺少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目标、路径和标杆。这种现象的实质暴露了高校对学生考核评价结果在引领学生发展方面的无效性,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仅用于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以及研究生保送等,既没有发挥对于人才培养的导向激励作用,也没有达到学生不断改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效果,更没有起到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质量、提高育人水平的作用,同时对于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二)评价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绝大多数课程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且考试内容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许多课程试卷命题仍然沿用传统的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题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没有纳入考核的范围,这反映出高校的人才考核评价内容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偏离。因此,“学习成绩”含金量不足,对于学生的考核内容并不包含或者较少包含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成分,这样的“学习成绩”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毫无意义。而这种考核机制对学生来说,也无法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方面,學生努力学习取得高分,但高分并不能保证就一定好就业或一定就业好;另一方面,考核机械记忆能力的考试内容会给部分学生造成投机取巧的机会,突击迎考甚至作弊,这种应付考试的方式取代了任何实质性的学习,这样的学生不是在学习“游泳”,而只是“吸一大口气让自己浮在水面而已”。

(三)评价方式僵化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而且考试方式僵化,大多课程采取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既不会观测到学生非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也无法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课外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能力锻炼情况,仅仅考核了学生浅层次的死记硬背和理解能力。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为考而学,僵化的考试方式和单一的考试内容甚至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出现人才供求错位,这不仅是由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所确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需求,也缘于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的积极性,而且大多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人才供给方即高校与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既没有建立起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也缺乏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脱节。在校期间,高校以所教授的课程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而当学生毕业步入市场求职时,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却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不同主体的不同评价标准,既可能使学生迷失学习的方向,也会使学生产生知识无用的思想。不仅高校自身的评价中缺少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内容,而且在教育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仅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考评,却没有结合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来考评。因此,对于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既缺少用人单位以及相关行业组织的参与,也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外部监管。

三、构建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构建一套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这一机制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的考核评价目标与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否一致?二是实际培养的人才与预期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一致?三是实际培养的人才是否就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并且通过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教”与“学”两方面的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达到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明确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目标endprint

研究者认为,包括学业评价在内的评价活动之所以很困难就在于评价可以同时具备多种目标,但难以同等良好地实现所有目标,得到最重视的目标决定评价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当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之后,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必须以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评价目标。那么,怎么样才能将全校上下的行动引导到实现这个目标上来,这就需要设计一套机制,能够给每个参与者一个激励,使参与者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所制定的目标。这也正是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利奥·赫维茨提出的“激励相容”,即每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目标同时,也正好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高校学生的考核评价来说,单纯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激励高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样一来,学校确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建立激励相容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设计一套既能测量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又能考核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同时也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这一评价机制能够使教师在追求自身教学评价最优,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追求成绩最优的同时,达到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这一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雇佣人才的评价标准是相吻合的,从而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彻底扭转大学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状况。

(二)健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要将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应用技术型人才,那么,什么是应用技术型人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有学者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品质做了描述,即介于“研究(学术)型人才”与“操作(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较好理论素养,又熟悉生产一线要求,具有问题导向的惯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供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复合型”特征。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 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将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人才的考核评价必须服从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随着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的转变而改革。因此,地方性高校应以应用为导向,以应用技术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内容,构建“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要测量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各类实践实训活动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品质、素养以及个性特征进行描述性评价,以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采取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手段

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可以看出,这类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从其特征和本质来看,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难以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要突出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使人才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最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所培养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那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要创新学生考核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针对不同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除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之外,采取口试、辩论、团队竞赛、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策划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同时,也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表现以及非专业素质进行评价,达到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评价学生通过学习所培养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注重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核评价。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可见,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及其他成果均可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因此,对于学生学习的成果不能仅仅局限于“考試分数”,而应将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及所展示的实践成果纳入考核评价,对于学生所获取的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践中的业绩表现均可折算为学分在考核评价中作以反映。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能量化的能力和素质,应通过描述鉴定的方式予以评价,以利于促进学生多渠道学习、多途径成才,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引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家也提出“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因此,当有多方合作协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时,各育人主体就要从各自所着力培养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应引入企业、行业组织等社会评价主体。当建立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时,用人单位实际上也参与了人才的培养和评价,这就使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与学生就业能力的衡量标准趋于一致,高校与雇主对人才考核评价标准错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培养对象的学生更应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人,对于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也应成为人才考核评价的主体,对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标准,自我评价,明确目标,寻找差距,不断改进学习,完善自我。除此之外,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地方本科高校所培养人才质量的评价作为对这类高校监督管理指导的核心。

四、结语

通过对于地方性高校学生求职就业的问卷调查发现,高校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与用人单位选才用才的评价标准是错位的,这也正是当下学生难于就业的关键所在。因此,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确定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必须与这一目标相适应。要破除单纯以课程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引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并不在于一个终结性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考核评价能够时时监测学校、教师、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沿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轨道运行的,而且能够通过评价使教师、学生发现差距,并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多赢。

参考文献:

[1] 马世洪,曲绍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困惑、论争与突破[J].职教论坛,2015,(10):43-47.

[2] 陈文远,潘玉驹.大众化教育与好学生标准——大学评价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1,(7):54-58.

[3] 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2.

[4] 张忠福.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设置[J].中国大学教学,2015,(2):46-49.

[5] 刘声涛.为了测量还是为了学习:高校公正评价学生学业内涵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5,(1):59-63.

[6] 焦巍巍,李猛.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学术贡献评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8,(7):

100-103.

[7] 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35-38.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术型学习成绩用人单位
兄弟让举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名落孙山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浅谈技术型管理者的成长修炼
浅析民办高校音乐学(师范)本科专业钢琴课程的特点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外功还是内功?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