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职院校对接“中国制造2025”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2017-10-30 22:32刘小勇匡翠芳杨首华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

刘小勇+匡翠芳+杨首华

摘要:“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将引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引发生产关系变化,对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应积极应对新挑战和新要求,通过转移人才培养重心、对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拓展专业、建立更加开放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等路径的探索,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旨在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肩负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大有可为。

一、高职院校面对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过程是国内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过程,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应对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一,从产业转型升级来看,“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这会带来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产业部门和业态的更替会逐渐淘汰低科技含量的产业部门,而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部门会逐渐兴起;二是产业价值链的升级会使“制造业微笑曲线”中高端的产业逐渐取代低端的产业;三是制造环节的变化会使精细化生产逐渐取代粗放生产,高度优化生产流程。

第二,从生产关系来看,“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将使生产者与产品、技术的关系得到重新定义,生产者不再是产品与技术的中介,而是重新回归生产的中心。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生产流程不再是由一个企业独立完成,而是纵向集成,导致上中下游企业的界限更加模糊。

第三,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来看,产业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全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生产系统智能化,将使生产者从生产线中解放出来,从简单操作工向产品设计者和生产管理者转变;其二,生产流程的个性化、小批量生产将成为新的业态,这使得生产者和设计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每个生产者都与产品的最终形态紧密相关,成为产品的形态设计者和创造者;其三,“中国制造2025”重点指向十大生产领域,每个领域的突破和发展都要依靠大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产品知识及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具有对智能生产系统的理解和管理能力。

二、高职院校对接“中国制造2025”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路径

“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实现战略目标要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换而言之,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转变,迫切需要大量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要求,要主动向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迈进,努力探寻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

1.快速转变培养重心,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国内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越来越紧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不够,二是人才培养结构错位。“中国制造2025”戰略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为核心,以提质量增效、高端发展和质量优先为常态,反映到人才结构上,制造业对低端技术操作工的需求会大幅减少,而对高端复合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据初步预测,到2025年,我国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约为2400万人,每年需要增加100万人才能满足这一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每年制造类毕业生约40万人,远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快培养重心的调整,将重心转向“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培养专业对接重点领域,提高人才培养匹配度

“中国制造2025”着力发展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在内的十大重点领域。这些重点领域是高职院校对接的焦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专业存在培养总量不足的现象,有些专业甚至还处于空白,比如绿色制造领域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区域布局和城乡布局,建立和完善专业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着力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提升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的匹配度。

3.融通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

一是育人主体的融通。高职院校要改变当前产教融合度不高、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冷、学校热”的局面,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主体、全过程育人,使院校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企业需求。二是专业设置的融通。高职院校要突破专业设置过窄、岗位单一的问题,探索跨专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教学阶段的融通。高职院校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以及面向制造业的培训网络平台,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让全体生产者都能够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三、结语

高职院校对接“中国制造2025”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先导工程和基础工程。高职院校要深入分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专业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优化培养结构、提高培养水平,建立更加开放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2]易忠奇.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技能人才精准培养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7(2):1-3.

[3]张磊,张弛.“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J].职教论坛,2016(10):17-21.

[4]马驰.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绿色技能培养机制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3).

[5]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6]李丹丹,李剑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内涵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7(2):78-83.

[7]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07-16(11).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与践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B10)的阶段性成果;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政课题“职业素质养成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15A011)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课题“‘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开发与运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SK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小勇(1979—),湖南耒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