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利主义到实用主义*
——中日英语教育发展历程比较

2017-10-31 05:32济南大学
外语与翻译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书大学英语教学

刘 臻 济南大学

梅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从功利主义到实用主义*
——中日英语教育发展历程比较

刘 臻 济南大学

梅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日两国作为邻国,英语教育存在着诸多相同和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英语在两国教育体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但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国的英语教育功利性都很强,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导致两国英语实用水平低下。但令人可喜的是,两国政府都已充分重视功利主义给英语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都在积极主动采取措施重视英语教育的实用性。在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中,中国可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英语教育

1.引言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语言、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很多方面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在英语教育上也存在着诸多相同和相异之处。对于中日英语教育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和多角度都进行了研究和论证,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对日本英语教育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如李立柱 (2012)、尹康敏 (2005)、徐静(2015)、高尾利数(2007) 等从日本英语教育的历史变革进行研究;梅明玉(2011)、张文友(2001)、李雯雯和刘海涛(2011) 等人则研究日本当前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李姝毅(2008)、范献龙 (2002)、李杰 (2007)、大桥春美 (2010)等则分析日本英语的教学现状,指出日本英语教育的不足,总结中国英语教学的瓶颈;蔡尚芝(2013)、王唯丞(2014) 等研究日本的英语教育政策及其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马溯蔚(2015)、张航(2008) 等研究日本的英语水平测试改革;另外一种则是对中国和日本的英语教育的某些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如王晓玲、郅锦(2012),苏丹丽、吴艳(2003),黄志成和潘建平(2011),丁丽蓉、张娟 (2014),王鹍、王杨(2009),蔡基刚 (2006)、宫景然和白亚东(2005)等人对中国和日本的英语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对比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教育状况、师资培训、英语水平考试等方面。这些研究的一个共有的缺陷是没有从宏观方面对中日英语教育指导思想的走向的共同点和相异点进行对比研究,那么中国和日本的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两者的历程有什么共同点?日本的英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的英语教育有什么样的借鉴之处?

2.英语在中日两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英语学习与中日两国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英语教育的普及度都非常高。英语是中日两国高考中把英语作为外语选修学科的学生的必考科目之一,高考对于中日两国这种重学历的社会风气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高考取得好成绩,才能进入好的高校,而好的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和进一步深造的残酷竞争中会取得很大优势,比如就业时一个人的学历会直接影响其职业的好坏和薪水的高低;反之,则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处于下风,不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两国的学生要想升入高一级的名校就要学好英语,因为英语是两国中学学生把英语作为外语选修学科的必修课,占学业成绩非常大的一部分。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不学好占学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则可能性不大。因此,英语学习对于中日两国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考各科分值中,英语所占的比例无疑是很高的。如在日本,2014年英语所占的分值为200分,且听力另占50分,而其它科目所占的分值几乎均为100分,日本的高考科目一共6科,英语的分值占据约29%,比重很高。在中国,由于国情特殊,很多省份在高考中自主命题,但英语占总分比重普遍较大。从表1可以看出,在中国,2016年绝大多数省份英语的分值占总分值的20%,个别省份甚至达到了25%。

表1 2016年中国各省市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表

正是由于英语对中日两国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中国和日本的英语教育都体现很强的功利主义。在教学上,英语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平时在做语言练习时,做选择题的时间远远超出了练习听说的时间。

以中国为例,英语课程设置的数量占全部课程的比重非常大,绝大多数学生把绝大多数精力都用到了英语学习方面,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英语成绩不好,就不能升入重点大学,更不用说名校;英语成绩不好,就不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很有可能拿不到本科学位;英语成绩不好,找不到好工作;英语成绩不好,甚至连职称都不容易评审通过。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的资金都非常多,并催生了社会上很多英语培训机构。

3.中日两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英语对于中日两国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但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突出表现在日本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较低下,发音很差,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缺点表现为高分低能。

长期以来,日本人的英语成绩一直是日本教育界的痛点,日本学生的托福成绩一直远远落后于其近邻中国和韩国。2002年,日本学生的IBT(Internet Based TOEFL) 成绩为亚洲倒数第二。2007年日本学生的IBT平均成绩为65分,而中国和韩国都为77分,在被调查的28个经济体中,日本排最后一名;2008年日本学生的IBT平均成绩为66,中国和韩国则分别为76分和78分。

不仅日本学生的英语成绩不敢令人恭维,就连日本学生的英语发音对比亚洲其它国家的学生来说也稍逊一筹。长期以来,日本的英语教育也是一直围绕着国内高考的指挥棒转,将大量的教学时间用来教阅读和语法,英语教师上课很少说英语,大多是用日语进行讲解。

日本人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口语水平较差的原因之一。日本人大多天生比较内向,喜欢追求完美。在说英语方面,他们总是想让说出来的话都符合语法规范,没有错误,在没想好怎么说之前,他们不会轻易地说出口。导致和他们谈话的对象早已等得失去耐心,长此以往,就连日本人自己都失去讲英语的勇气。

导致日本人英语口语水平较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日本人总爱用假名来给英语注音,在日本,有的英语教师甚至怂恿学生学英语时用假名给英语注音。长此以往,日本人的英语发音日本味越来越浓厚。

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英语教学也是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进行的。中国的中学英语教育也是明显地重视语法和阅读,轻视听力和口语。由于考生众多这个特殊的国情,我国的高考英语考试除了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外,其他考生是不考英语口语的。另外,中国的英语教材改革比较滞后,一本教材少则用四五年,多则用七八年,乃至十年以上,导致很多新的实用词汇难以被收录学习,如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是不少教材还是保留了以往的“传呼”(page)、“电报”(telegram) 等词汇,缺少“快递”(express delivery)、“博客”(blog)、“医闹”(medical trouble)等实用词汇。课文过度追求可教性和可学性,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需求严重脱节。

如果说中国的基础英语教学是围绕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转的,那么,中国的高等英语教学也是围绕着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个指挥棒转的。长久以来,高校的英语教学都在比拼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并错误地认为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与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休戚相关,很多学校甚至将英语四级的通过与否和能否获得学位挂钩。后期虽然不少学校已经将这个挂钩解除,但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依然重视四级成绩,不得已,大学生们在学校里不得不继续拼命学习英语。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成绩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却在不断下降。虽然很多学生的英语四六级成绩不低,但是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很差,很多学生既听不懂别人说的英语,也说不出多少像样的英语句子,真可谓“有口不能言,有耳不能听”。1991年,就连当时的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负责人也承认,有的学校四六级通过率在上升,而实际水平却在下降。

在我国,无论是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还是在高等英语教学阶段,限于实际的国情,英语考试中检测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工具还是选择题,虽然也有听力、口语、翻译和写作等题型,但标准化选择题分值所占的比例无疑还是最大的,但选择题对于检测语法知识和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检测作用却不够明显。

4.日本英语教育改革的实用主义

日本的经济严重依赖进出口,在和世界其它经济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日本政府越来越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至关重要。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政治上比较有野心的国家,日本政府认识到要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上占据一席发言之地,要在国际事务上占据主动地位,不培养一批熟练使用英语的政治和经济精英是行不通的。

日本政府针对以往英语学习非常功利化的特点,做出了一些重大改革,加强日语的实用化教育。既重视英语教育的普及度,也重视英语教育的深度,还重视英语教育的实用性。在教育普及度方面,要求全体日本公民都要接受英语教育,但限于实用的程度。确定了初高中达到的程度。对于小学英语教育则采取更加宽松的管理模式,小学英语增加了“英语会话”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也不采取打分的方式进行。

日本文部省相继于2002年7月和2003年3月推出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和《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战略构想将英语能力的培养针对两类人,一类是全体日本公民,另一类是活跃于国际社会的人才。针对全体日本公民的英语培养目标主要是确定了初高中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初中阶段的目标主要是要求公民能够用英语寒暄和应答即可;高中阶段的目标主要是要求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话题的对话。构想明确英语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强调英语的经济作用。

《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明确了2008年之前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1.提高全体国民的英语能力,主要确定初高中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初中毕业生能够掌握寒暄以及应答等简单的对话;还要求初中毕业生能够进行寒暄、应答和日常生活有关话题的“简单”讨论;要求所有高中毕业生在高中毕业时能进行与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的“正常”讨论;2.提高专业人士和从事国际社会活动者的英语能力,这主要是确定大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在工作中使用英语,各个大学要为此设定具体的目标”(Hashimoto 2009)。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英语水平要达到“在专业领域所必须的英语水平,可以在国际工作中用英语大显身手”(束定芳2004)。因此,现在日本的外语课程设置已向实用型发展,在各个教育阶段都增加了口语、口译等实用课程。

为了提高日本国人使用英语的实用技能,日本政府还推行JET计划,每年从全世界聘请6000名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到各级学校任教,让学生接受标准地道的语音教育和熏陶,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日本英语教育的实用性。

在考试方面,为了促进英语学习向实用性转化,日本政府也从2000年开始将所有都、道、府、县的公立高中入学英语考试都增加了“听写”部分,对大学入学考试则规定可以利用“实用英语技能测试”和托福、雅思、剑桥英语等校外考试的英语成绩(张文友2001)。2003年5月,日本公布大学统一考试中听力考试的实施大纲,规定从2006年开始,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增加英语听力测试,改变过去只侧重语法和阅读测试的做法,以便提高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视(张航2010)。从日本的STEP考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听力和口语的分值增加明显。

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日本的英语教育向实用主义迈出了很大一步。

日本英语教育改革的方向总的说来是越来越重视实用型的英语能力。

5.中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实用主义

中国的英语教育在广度方面一直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首先是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数量非常众多。几乎所有在校的学生都要学习外语课程,选择的英语作为外语课程的学生数量又占绝对多数。在中国,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接受英语教育的人的绝对数量非常大。

虽然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的英语教育普及率高。但由于高中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之内,所以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不能得到保证。中国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的累计辍学率竟高达63%1。

为了避免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在中国,全国和各省的高考在2000年前后纷纷加入听力考试的内容,且占分值为20%左右。“高考指挥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等实际技能。虽然很多省份的高考听力存在着“存废”之争,但总的趋势是支持的呼声越来越高。

2016年,中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迈出了向实用主义前进的关键一步,那就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口语考试可以覆盖每一名自愿参加此项考试的考生,这将大大促进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而以往的大学英语四级口语考试只有那些笔试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

6.日本英语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

中国在英语教育方面有些地方还可向日本借鉴,主要表现在:我们在各级学校聘请的母语为英语的外教数量还比较少,即使是在大学里数量也比较少,在基础教育学校里,这个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了。

日本鼓励中学生出国留学或出国短期游学等国际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我国的中学在这方面的工作对比日本来说,尚有较大的差距。

在教材开发方面,日本注重开发英语教学本土化的教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和中国一样,认为对英语的学习就是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却忽视了本国文化的对外交流。现在,日本把自我表达、自我介绍的技能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最关键的问题。为此,文部省还专门成立咨询机构,“并于2001年提出报告,要求编写反映日本当代社会生活的教材”(李少华2005)。中国的英语教材长期以来非常注重英美原版读物的引进,且以此作为评判教材质量的标准,这让中国在国际文化和事务的交流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不利于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自己的地位。

日本的英语教育的实用主义还表现在不做表面文章,而是训练学生将英语作为汲取现代科学文化的工具。张济华(2009) 等调查发现,日本大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一般在高中阶段应完成,日本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ESP教学,“如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一开始就与专业挂钩,一年级为GAP阶段(General Academic Purpose),二至四年级为SAP(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围绕着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的课题,然后查找资料,用英语做课堂报告。反观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我们发现,中国的大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也在高中阶段完成,但进入大学阶段后,学习的大学英语课程依然以文学和科普文章为主,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几乎不涉及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学的英语很难学以致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现出教学目的不明确,好像高中英语教育的延伸等缺点。

7.结语

中日英语教育共同经历了一个从功利主义到实用主义发展的漫长历程,对两国人民来讲,英语和自己本国的母语差别巨大,学生学习费时低效。而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和专业的需要,因此两国的英语教育的转变是必然的,是有益的。在英语教育向实用主义转变的过程中,日本的许多做法,如聘请外教、鼓励游学、教材开发、学以致用等非常值得中国借鉴。当然,两国在英语教育向实用主义转变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有待研究探讨。

注释:

1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314/11/16436572_542056898.shtml,检索于2016年8月30日.

Hashimoto,K.2009.Cultivating“Japanesewhocan use English”:Problemsand contradictions in government policy[J].Asian Studies Review(33):21-42.

蔡基刚,2006,从日本STEP考试改革看中国CET考试改革[J],《国外外语教学》(1):40-56。

蔡尚芝,2013,《日本英语教育的一场争论》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考试研究》(6):77-81。

大桥春美,2010,日本中小学的英语教育现状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1):20-22。

丁丽蓉、张娟,2014,中日英语教育比较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6):94-96。

范献龙,2002,世纪之交的日本外语教育之一斑[J],《国外外语教学》(1):5-8。

高尾利数,2007,日本近代以来的外语教学特点、不足、展望及建议[J],《教育科学论坛》(3):51-54。

宫景然、白亚东,2005,日本英语教育的新举措及中日英语教育现状的对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92-94。

黄志成、潘建平,2011,中日韩三国“哑巴英语”教育状况的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8):5-8。

李杰,2007,日本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9-91。

李立,2012,日本英语教育的历史变革及其特点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12):7-9。

李少华,2005,英语全球化、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J],《宁夏大学学报》(4):61-63。

李姝毅,2008,分析日本英语教学现状,总结中国英语教学瓶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5):142+144。

李雯雯、刘海涛,2011,近年来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变革[J],《外国语》(1):84-89。

马溯蔚,2015,日本的英语水平测试改革及实践的启示[J],《内蒙古电大学刊》(5):109-111。

梅明玉,2011,日本当前英语教育改革动向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6):180-182。

束定芳,2004,《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苏旦丽、吴艳,2003,中日高校英语教学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增 1):31-35。

王鵾、王扬,2009,中日英语教育比较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148-151。

王唯丞,2014,中日韩三国英语教育政策对比研究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6):111-113。

王晓玲、郅锦,2012,,中国与日本英语教育的比较研究[J],《前沿》1):152-153。

徐静,2015,韩国、日本英语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改革——基于OECD语言能力调查的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8):11-16。

叶丹,2016年各省市高考总分及各科分数[EB/OL],http://www.gaosan.com/gaokao/44160.html。

尹康敏,2005,日本英语学习和教育的历史进程及特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6):76-78。

张航,2010,21世纪日本英语考试新举措对中国的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2):39-42。

张航,2008,日本英语考试新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8):117-118。

张济华、高钦、王蓓蕾,2009,语料库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词汇教学探讨[J],《外语界》(3):17-23。

张文友,2001,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动向[J],《外语界》(5):33-36。

CNKI推出《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

日前,中国知网(CNKI)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一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该年报基于中国大陆建国以来出版的422万余本图书被近3年国内期刊、博硕、会议论文的引用频次,分学科、分时段遴选高被引优秀学术图书予以发布。年报统计并分析了2013—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813万余篇、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101万余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39万余篇,累计引文达1451万条。根据统计数据,422万本图书至少被引1次的图书达72万本。年报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72万本图书划分为105个学科,分1949-2009年和2010—2014年两个时间段,分别遴选被引最高的TOP10%图书,共计选出70911本优秀图书收入《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统计数据显示,这7万多本高被引优秀图书虽然只占全部图书的1.68%,却获得67.4%的总被引频次,可见这些图书质量上乘,在同类图书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该报告还首次发布各学科“学科h指数”排名前20的出版单位的评价指标,对客观评价出版社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学术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年报从图书被引用的角度出发,评价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弥补了以销量和借阅等指标无法准确评价学术图书的缺憾,科学、客观地评价了图书、图书作者以及出版单位对各学科发展的贡献。

《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把建国以来出版图书全部纳入评价范围属国内首创,是全面、客观评价图书学术影响力的工具,填补了目前图书学术水平定量评价的空白。

《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该产品的形式为光盘电子出版物,分为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6个分卷,随盘赠送图书,欢迎咨询、订购。咨询电话:010-82710850 82895056转8599,email:aspt@cnki.net

H319

A

2095-9648(2017)03-0084-06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高等教育外语教学专项”课题“慕课和微课倒逼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课题号:CBW15025)、济南市2015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第十一批项目“慕课和微课倒逼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研究”(项目号:201511041)、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3年度基地重大项目“我国大中小学学生外语能力标准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号:ZDJ125-4)的部分成果。

(刘 臻: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05-15

通讯地址:250022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图书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图书推荐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