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支持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2017-10-31 08:33胡益兵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组织者图层导图

胡益兵

摘要:作為思维拓展工具,思维导图有助于知识点的获取、接收、保持。本文从真实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出发,列举了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范畴、方法以及意义,以期思维导图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常态化应用,深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思维导图;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9-0033-04

问题提出

本篇文字来源于笔者对一次区域展示课的反思。那是一次借班上课,课前上课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学习了WPS表格中函数的基本知识,因此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教师在课堂上询问学生是否接触过“函数”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回答“没有”。学生对学过的函数基本操作已基本忘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已然变成了空中楼阁。开课教师不慌不忙地呈现了WPS表格的知识树,解剖了表格的功能与意义,学生逐渐找到了方向。而接下来的教学贯穿了一个思想——在理解函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函数解决问题:①知道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函数;②知道什么问题应该用哪个函数解决;③如果不知道用什么函数该如何解决。为什么学生会出现学过就忘、学而不会的情况呢?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并且相隔时间较长,学生缺乏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教学设计没有从全局把握问题,导致学生“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没有形成系统知识。该章节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本身的能力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整体框架。

那么,在现有客观条件下,如何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既知道基本方法,又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即知道知识应用的背景呢?笔者认为,思维导图支持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在研究达·芬奇手稿时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1]基于思维导图的笔记方法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同时调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将思维痕迹以线条和图形的方式呈现,形成发散思维结构。由此产生了很多基于思维导图的笔记工具,如Mindmanager、MindMapper、inspiration等。

思维导图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如脑科学、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有意义学习理论。[2]前面所提到的教学现象正是这些理论应用缺失的反映。例如,认知心理学认为先前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强调对先前知识的运用,学习不仅仅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即知道知识应用的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思维导图有助于在整体中把握关系。

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有助于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工具,又是一种有助于知识掌握的技巧性工具。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思维导图呈现没有固定原则,一般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进行,可以作为导入工具、先行组织者,也可以作为反思工具,或者作为复习和新旧知识的联想工具……[3]

1.作为先行组织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初中信息技术第三章《数据统计与分析函数》一课,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通过基于主题的情境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知道表格各功能技术应用的背景,但一脱离情境,学生就有可能会忘记技术的本质,而出现本篇开头描述的现象。

先行组织者通常是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供引导性材料,让学生尽快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帮助他们存储、分类以及整理。先行组织者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摸清内容的前后脉络,树状思维导图是先行组织者内容组织策略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节课中,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以在课之前呈现,也可以用于课后总结,当然,最好是同时应用于课前与课后,这样有始有终,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因此,在本节课呈现主题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全面呈现技术的框架,即首先从技术层面把握全局。结合主题教学,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整体中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图1描述了本章节主要的知识点框架。将WPS表格分解为输入、调整、计算、表达以及输出五个重要的知识模块,以树形结构分布,体现各知识点的相互连接以及次序。根据先行组织者理论,该图作为先行组织者可以在课前导入也可以在本课最后作为复习小结展示。因此,笔者认为,在章节内容多而复杂时,可以用这样的思维导图罗列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至于让学生在学习中迷路。

2.作为新旧知识的联系者——在关系中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维、深化思维、活跃思维、创新思维的探究过程。如果处理得法,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还将对其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贯穿系列软件的应用,尽管软件的处理对象各不相同,但通常它们都隐含一个基本的处理思想——模块化、集成化。例如,新改版的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图片的加工与处理”章节Photoshop软件的操作所占比重很大,凸显了该软件在处理图片中的核心地位。而该软件强大与专业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图层”的处理思想有明显优势。Photoshop软件中图层的处理思想就是将需要添加或处理的图片或文字等分别写在一张张透明的胶片上,然后按顺序叠加起来,合成一张完整的图片。这样处理图片的意义是方便对图片反复修改,而不影响其他对象,处理效率高。

因此,图层的概念对于学习Photoshop来说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尽快接受图层的概念,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下页图2所示的内容,希望通过前后知识的对比关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例如,利用已经学习过的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调整对象的顺序帮助他们理解Photoshop有层的概念以及上下层的顺序。但文字处理软件与Photoshop又有很大区别:Photoshop有图层,而Word没有单独的图层,只是将文字或图片对象本身作为一个单独的层。因此,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加以区分,在图2中笔者将Word的分析用边框进行标注。此外,在今后即将学习的Flash软件中也有图层的概念,与Photoshop图层的概念也非常相似。因此,笔者以对比的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endprint

笔者认为,图2非常有益于表现知识间的对比关系,有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又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中把握软件的“模块化”思想。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触类旁通的思维意识。

3.作为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工具——加强知识点的记忆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这里强调的参与不是表面的行为参与,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参与,是学生的自我需要。从课堂有效性来说,失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就是一个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才会主动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工具。

在新版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很多初学者对计算机系统缺乏全面的认识,如何将学生脑海中零散的关于计算机系统的知识组织起来,并帮助其记忆呢?教参中和网络中相关的导图很多,但很多时候学生只是看着导图记忆,缺乏自己的主动思考,记忆效果很难加强。如果在课堂中,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记忆导图的建立中去,記忆效果将大大加强。而Mindmanger简单又易操作,是学生用于辅助知识点记忆的好工具。因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适当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让学生参与到记忆方案的绘制中,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如上页图3所示,重要的注意点与知识点,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示,不论是在初期学习阶段还是后期复习阶段,都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

4.作为以主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辅助工具——提高课堂任务效率

在以主题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鱼骨形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把握课堂学习思路,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图4描述的主题是制作“寻子扑克”的解决方案。首先,确定解决问题的软件为图片处理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Photoshop等;其次,确定软件的处理步骤,在步骤中贯穿本课的教学重点:图片的基本处理技能,裁剪、修改尺寸、旋转以及亮度、饱和度、对比度。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图4起到了学案的作用。相比文字,以图示的方式描述学案,简单易懂,学生的任务完成效率很容易得到提高。

小结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考虑,恰当运用教学辅助软件,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知识的吸收与转化。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将思维导图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对于教学环境与实施来说具有可行性。从多媒体的适用性方面说,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新旧知识衔接、知识深层加工以及讨论交流的工具,是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的有效性,不能为了软件的应用而应用;另外,应该重视将思维导图的知识表现方式作为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结束后,自动在脑海中勾画思维导图,达到无图胜有图的效果,这是应用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3]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79.

[2]沈建强.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浙江教育科学,2009(6):47-49.endprint

猜你喜欢
组织者图层导图
为《飞舞的空竹龙》加动感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以假乱真窥探湿玻璃后的风景
与众不同“跳出”画面更个性
导演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