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溯源

2017-10-31 15:38孙晓利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丁谓竹篙洋行

孙晓利

“眼中钉”的由来

在汉语中,“眼中钉”一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心目中最痛恨、最厌恶的人。那么,这个词的这种用法是怎么来的呢?

“眼中钉”一词最迟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史籍记载,五代时期的后唐人赵在礼在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期间,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致使当地百姓受尽欺压、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在礼极其痛恨。因此,当赵在礼后来被罢免时,宋州百姓奔走相告,纷纷拍手称快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事见北宋欧阳修修撰的《新五代史》卷四十六《杂传八·赵在礼传》、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拔钉钱》、明代张岱的《夜航船》卷七《政事部·拔钉钱》)

史书中另一个有明确记载的、被人们视为“眼中钉”的人是北宋真宗年间的宰相丁谓。传说,丁谓当权时和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而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寇准抓住把柄,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致使寇准后来终于被逐出京城。可是,丁谓的所作所为老百姓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因此,在寇准被逐后不久,京城内传出这样一首民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事见宋周的《清波别志》、《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五《宋纪》)

宋元以后,“眼中钉”一词的这种用法便逐渐流传开来,并被人们沿用至今。

“眼中钉”有时亦作“眼中丁”“眼中疔”“眼内丁”,意思相近的说法还有“眼中刺”“眼中沙”“眼中针”等。此外,人们还经常将“眼中钉”(或“眼中疔”“眼中丁”)一词与“肉中刺”(或“心头刺”)一词并用,来喻称心目中最痛恨的人。

“替罪羊”的由来

我们常说的“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祭品之一。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以色列人的首领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杀了做牺牲献祭给上帝。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制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以用来献祭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

由此,古犹太人形成了一个传统,把每年的7月10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牵来一头公牛和一只公羊,用公牛和公羊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只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只山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但是这只带走人类罪恶的无辜的羊,通常还没逃到荒野就因遭到仪式的参与者的残酷折磨而死掉了,“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敲竹杠”一词由来四说

凭着恶势力,或利用他人弱点,或以某种借口,勒索讹诈人家钱财,吴地谓之“敲竹杠”。关于“敲竹杠”的由来,有四种说法。

一说:贪官查鸦片

清代,朝廷严禁鸦片,各地水陆要塞均设卡检查,以防烟土流入境内。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大量向我国输送鸦片,牟取暴利。由于清政府一直对鸦片进行查禁,所以,一些不法外商不敢明目张胆运送,而是采取隐蔽的方式偷运鸦片进入我国,如有的外商就把鸦片藏到撑船用的竹篙里带进口岸。

说来也巧,有一次,一个缉毒官员上外商船上检查鸦片,无意中将吸完烟的烟袋锅在竹篙上磕了几下,想把烟灰磕掉,谁知这一磕,船主大惊失色,以为劣迹败露,连忙把银子塞进官员的手里。这个缉毒官员马上意识到竹篙里藏有鸦片,因为收到银子就走了过场。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后,每次上船检查都要先敲几下竹篙,从而捞取了外商的许多贿赂。

此事由官传到兵,再由兵传到老百姓,慢慢都知道缉毒官员敲竹篙捞钱的事,传来传去,人们把“敲竹篙”传成了“敲竹杠”。后来,人们就用“敲竹杠”来比喻那些抓住别人的把柄或找借口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的行为。

二说:流氓地痞要“孝敬”

在清朝末年,市场上小额交易,以铜钱为单位,店家接錢后便丢在用竹杠做成的钱筒内,晚上结账时倒出来,谓之“盘钱”。当地的地痞流氓常去店铺勒索钱财,不用开口,只是恶狠狠地敲拍竹钱筒,店主见之,便知来意,慌忙掏钱“孝敬”。

三说:黑心店主宰客暗号

清末上海城里有家店铺,老板很不老实,陌生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竹杠一下,示意提价。

四说:“挑脚抬轿”加工钱

四川山区,有钱人上山往往都要乘坐一种用竹竿做成的滑竿,当走到半山腰进退两难时,轿夫就开始敲起竹竿,要求乘轿者加钱,否则就撂挑子不抬了。乘轿者在上也不是下也不是的情况下,只有加钱买个方便。

不管是哪种说法,“敲竹杠”都是一种以借机敛财为目的的敲诈勒索行为。它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善用者把它演绎得无处不在,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敲上一竹杠。

“恭喜发财”的由来

“恭喜发财”是春节期间人们拜年时互相祝贺的一句流行语。《论语》:“恭,近于礼;喜,犹福也。” “恭喜发财”一语的最早出处却是在外国人记载中国风俗的书中。当时,“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许多外国的商人来到广州做生意,开办洋行,招收了不少中国人到洋行工作。19世纪初,一个名叫威廉的英国青年到美国在广州开办的旗昌洋行供职。

威廉在那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一本《洋人在广州》的书。其中有一段写道:“在清代,广州十三行一些吃洋务饭的中国人,每逢过年时,都会到洋人的商馆里去拜年,一进门便不停讲着‘恭喜发财。” 据推测,当时洋行发给中国雇员的薪金,大都是跟洋行每年利润的高低紧密相连的,生意好,薪金就多些。所以祝愿雇主发财,也就是在心里祝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多赚点钱,生活过得好些。

此后 ,“恭喜发财”一语便随之传遍国内外。

猜你喜欢
丁谓竹篙洋行
宰相识人
老码头
在蟠龙湖上撑篙
清平乐·青梅竹马
名臣的遗憾
上海礼和洋行
学会变通,远离职场“冷宫”
拂须之谄
捷成洋行:险中求胜
卖竹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