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2017-10-31 22:25杨君志
东方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

杨君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推进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习近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彰显民族特色,反映人民追求,是中华民族绚丽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中国文化有着精深把握,他在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观,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来源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即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1]它既包括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本民族传统,也包括后来与别国文化相结合产生的而为本民族服务的“特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文化,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作为指导思想,除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先进性外,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丰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2]以及先哲思想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理性认识,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精神文明遗产,这也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无不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芒。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传承发展”的内在关联。

二、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与治国理政方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同时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结。习近平指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现实需要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要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中国自古就有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礎,春秋时期,管仲就把“廉”奉为国家的“四维”之一。“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途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晏子春秋》),当政者的品行只有像清水那样,才能执政长久。总书记也经常引用古文来说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如“诚于中者,形于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总书记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6]

中国传统文化要与民族发展、和平外交相结合。中央民族工作暨第六次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守望相助”与当前形势下的民族关系相结合作出新的阐释,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他还将儒家“以和为贵”、“传统义利观”等应用于中国对外政策中,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秩序观,特别是在国家利益观上,他更是提出了“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7]

三、习近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共产主义理论与传统大同思想具有一致性。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在构建社会时的框架大体相似,传统“大同”思想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传统基奠。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其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共产主义,参照“大同”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目标、有信心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

“群众史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相契合。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可能,推动社会进步。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与“群众史观”思想不谋而合。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人民群众利益,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首先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传统文化中而来,他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在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程中,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

参考文献:

[1]王金水、余栋华.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0(5):77.

[2]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2.

[4]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北京:人民日报,2013-06-27,1.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6]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N].人民日报,2013-04-21.

[7]王毅:坚持正确义利观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N].人民日报,2013-09-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