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2017-10-31 04:40侯明明
设计 2017年13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考核方式课程

侯明明

摘要:通过对当前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及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求,借鉴台湾地区课程地图的形式,结合课程特点,论述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应用设想。指引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高学习成效,结合能力养成理清本科阶段的学习计划和未来的就业规划,从而切实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岗位能力、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092-02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的提高,体现出了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及授课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从而为相关的岗位输送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具备基本从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组合形态,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基础课”,在授课中也形成了相对应的知识讲解形态,即“知识分析——课堂组织——课程考核”,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并未体现出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得不到行业认可,难以适应岗位,供需矛盾突出。在進行毕业生回访时,大部分毕业生称实际工作时发现在学校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距,欠缺一些能力的训练。

因此,若想缩小高校与岗位之间的差距,必须将原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那么,相对应的课程目标及要求都需要从知识转化为能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需要从知识点的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

《产品形态设计》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是从基础课走向设计的必经之路。从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来说,《产品形态设计》以基本理论讲述为基础,系统介绍了产品形态的相关概念、设计要素、影响因素、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程序等内容。从岗位能力的形成上来说,产品造型能力的提升是课程的最终目的,产品造型力是一种综合的岗位能力,可具体分解为设计表现力、设计修养力、设计思维力、设计创新力,本文就以“岗位能力”为考核点,通过将考核点详细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综合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明晰自身不足,且了解岗位能力的需求。

一、现有的学生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考试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学生课程学习的情况、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通过试卷的反馈,教师在下个环节的教学中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提高知识讲授效率、培养能力的目的。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目前的大学课程考试在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反馈等方面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等问题。

在评价理念方面,概念狭小化。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量的衡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讲,更是对能力提升的反馈,是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调整的数据来源。

在评价内容方面,知识最大化。考试内容以课本的知识点为主,评分标准也是依据标准答案进行量化。题目中客观题居多,而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题目甚少涉及,在理论知识点的应用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考核。

在评价反馈方面,结果单一化。考试往往意味着一门课的结束,教师则以成绩或结果判定班级及个人的优劣,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了能力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只得到的是分数,而对个人能力所长与欠缺确实未知,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依据。

斯塔弗尔比姆将评价定义为“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他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这一看法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支持。因此,课程评价方式应该立足于岗位能力的构建,评价结果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并指明方向,完善自身。

二、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产品形态开发》课程学生评价方式初探

在进行《产品形态开发》课程考核前,首先应先对课程应达到的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拆分为能力考核点。鉴于产品设计专业特点及课程目的,拆分的能力考核点为设计表现力、设计修养力、设计思维力、设计创新力。各种能力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系统训练,根据课程内容,将各个知识点内化到考核题目中,在考核过程中,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个各种能力,对问题进行解决。

在考核过程中,依据“体系架构——考核方式——评价反馈”系统展开,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构建多元综合性评价体系

学习知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态度、素质、能力都可以影响结果,而学生往往注重结果,却忽视了过程,这就导致了作弊、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屡屡发生。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以单纯知识评价为重的评价模式,构建包括态度、素质、能力等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目的是强化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弱化了期末考试,同时解决了旷课、平时不做作业的现象。

《产品形态开发》课程,总分100分。在评价过程中,共由四次小作业组成。按照作业难易程度,以及能力考核点的不同,对每次作业进行分数的配置,其中能够体现学习态度的出勤及课堂表现为扣分项,迟到、旷课、课程中扰乱秩序扣除相应的分数。具体实施(如表1)

(二)构建岗位需求导向型考核模式

《产品形态开发》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将前三年的知识整合起来,所以在进行评价时,将考核重点着眼于“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评,防止单一化。课程重点考察是学生是否具有从事产品设计岗位的能力,实施“能力+过程”的全方位考核。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对考核内容进行定性分析。每次过程考核的小作业按照岗位就业能力的需求,将得分点分解为设计表现力、设计修养力、设计思维力、设计创新力。在考核之前将要求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在进行作业时明确目的。endprint

其次:对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定量分析。每个作业由于内容与难度不同,对能力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有的侧重设计思维力,有的侧重设计表现力,这些都会在分数配置中有所体现,使学生在练习前对能力需求有清晰认识,训练目的性更强(如表2)。

《产品形态开发》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以岗位能力、素质考核为重,弱化知识点的主导,且理论模块要求对知识点进行精炼再提升;岗位能力模块以过程考核为主,综合成绩充分考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以及平时成绩懂得考试模式多元化。

(三)构建学习能力地图反馈体系

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要通过考试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诊断及激励功能。

本课程将借鉴台湾“课程地图”的理念,构建学习个体的“岗位能力地图”,通过雷达图的方式绘制每个人的自我能力評估表,从而通过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力的欠缺,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意向去选择未来的学习路径和努力方向,从而少走弯路。

以学生A为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学生A每次作业得分情况以图表形式体现,作业总分不再是简单分数,而是按照能力要求细分(如表3)。

通过上述表格得知:该名同学在每一次作业的总评分,以及在设计思维力、设计创新力、设计表现力、设计修养岗位能力方面的评分,最终表格以雷达图的形式体现,雷达图的优点是能够形象地看出学生在任何一项能力获得中的评价,通过形态分布方便学生及教师有直观的认知,且从雷达图中可知在以上能力中的欠缺,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具体算法是岗位能力得分,该项总分=能力获得百分比,将百分比数值填入雷达图中,课程评价雷达(如图1)。

雷达图中,蓝色四边形围合出的面积是对这名学生获得能力的评价形态,从中可以得知,该名学生在设计创新力方面的不足,后续课程中需要在这个方面进行强化;设计思维力及设计表现力方面也需要加强;设计修养力方面的能力基本达到要求。

总结

考试不是目的与课程的终点,而是阶段性的总结,从考试中不能仅仅看到分数,更重要的每一次考试所反映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在完成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进行反馈。只有良好的反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有效的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考核方式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
《桥梁工程》课程的试卷分析及教学改进措施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