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

2017-10-31 10:48赖雄麟李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习近平

赖雄麟 李健

【摘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在内容上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灵魂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本色,在目的上着眼于稳固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养、助力民族复兴、推动民族交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是全民族形成文化认知、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习近平 传统文化观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2.016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著作、指示精神中,全面阐述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界定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运用和创新传统文化等关系到传统文化当代命运的深邃思考,深刻解答了传统文化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重大命题,形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实质是捍卫民族文化主体性,延续民族精神独特性,发掘传统文化合理性,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以“扬弃”的手段使传统文化契合到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文化与民族之间长久的相辅相成、共存共荣。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内涵

“功崇惟志”的民族使命感与自信心。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与自信心。他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位卑未敢忘忧国”“夙夜在公”等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抒发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远大抱负,习近平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强大自信: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传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阐明了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中不畏一切艰难险阻、持之以恒的坚贞态度;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气概表达了对民族和国家未来必将更美好、更光明的坚定信心。

“乐民之乐”的民本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的民本理念,形成了“乐民之乐”的人民本位观念:首先是要“敬民”,把人民作为衡量工作开展的标尺;其次要“爱民”,把关爱人民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品行;进而要“安民”,解决人民的实际苦难,帮助其安顿生活;再者要“顺民”,顺应人民的期盼和意愿,牢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然后要“利民”,要把服务人民、方便人民、有利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最后要达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样党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一体境界。

“德法并重、求真务实”的施政观。习近平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德治”基因,高度认同以德治国的正当性:“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认同以德治国的同时,习近平还推崇依法治国,他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战略价值,发出了“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这样通过改进和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以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的殷切期盼。在习近平的思路中,“德法并重”理念真正取得国家治理实效,关键还在于真正地、踏实地将这些理念和政策执行下去,因此他指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还必须讲求求真务实,认识“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的不变规律,不打折扣地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这样的严格依法执政、行政。

“勤俭戒奢、防微杜渐”的廉政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习近平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政智慧,以传统文化筑牢官员在思想上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形成了富于历史文化气息的廉政观念。习近平极看重领导干部的官德、政德,把领导干部在品行上以身作则看作是以德治国的前提和政治清明的根本。习近平强调官员私德与官德、德性与行为的统一,把官员自我的道德涵养作为其政治素养的必要前提,发出了“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与天下”“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的劝导和警示。习近平深刻论述了“勤俭戒奢、防微杜渐”的廉政思想:一是要怀有敬畏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二是要从不忘历史,牢记“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教训;三是要树立公仆意识,明晓“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为官本分;四是要知足戒欲,树立“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警示;五是要“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六是要自我反省、防微杜渐,做到“一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具备“祸患常积于忽微,而志勇多困于所溺”的忧患意识与提前思维。

“与时偕行、通达久远”的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求新、求变、灵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深地影响了习近平,他结合当今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恰当地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阐发了自己“与时偕行、通达久远”的发展观念。习近平指出“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因此就需要我们“因时而变”“随世而制”“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努力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源源不断地紧随时代进行创新。习近平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要我们坚持改革、推进创新,则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复兴、永远强盛。

“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习近平以传统文化为载体,鲜明地表达了自己“选贤任能”的人才观念。首先是要重视人才对政治建设乃至国家发展的根本性作用,做到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即“尚贤者,政之本也”“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其次要加大从各个行业、特别是基层单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的力度。最后,习近平还非常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育工作,他以“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向青年学生阐明了通过治学方能成才的道理,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阐明了人才培养在国家和民族长久发展中的战略价值。

“从善如登、自省慎独”的修养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习近平重视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广泛汲取传统文化的德育基因,娴熟地运用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活动,形成了既具民族传统又有时代特色的修养观。习近平强调“德者,本也”,阐明品德修养对公民素质形成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①和古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相通的。培育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依托傳统文化来修身、立德。习近平要求青年人要认识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做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努力提升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向榜样和模范学习。

“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实践观。习近平灵活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创造性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实践论。首先,习近平强调“知”是自我成才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前提,对知识和学习要报以敬畏感、尊重感。习近平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采取主动、积极、思辨的态度。其次,习近平要求我们的认识必须与实践相互统一,互相促进,做到“知行合一”。他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形象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要求我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主观认识活动,落脚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笃行之”。最后,习近平指出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因而必须具有“自强不息”的勇气,具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具有“一勤天下无难事”的信心,具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具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持之以恒的精神。

“并育不害、计利天下”的交往观。习近平充分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国际交往的桥梁作用,深刻挖掘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交往理念,以此构建起了基于传统文化的新型对外交往观。首先,习近平引用中国传统名言和典故“南橘北枳,水土异也”“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形象阐明了世界本身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道理。在认同差异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倡要尊重各民族、各国家不同的诉求与发展权利,在差異中谋求共识,做到“求同存异”,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最后,习近平提倡国际交往要有大局意识和世界视野,“计利当计天下利”。他提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主张所有国家和民族一道,为实现一个繁荣而多样的和谐世界共同努力。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

第一,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解决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断层”与“传承”问题。习近平驳斥了近代以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位为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旧文化”的错误观念,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指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方向:在整体上抛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旧特质而承袭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和精神。习近平一方面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也指出不能用民族性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地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说,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突破了长期以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势,既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又解决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断层和传承问题。

第二,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共通”和“互补”之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问题上,习近平一方面多次提到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和“大同社会”的“共通”;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显然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补”,将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结合提出了“党性修养”的概念,就是二者“互补”的代表成果。习近平更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上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注释”与“证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利用传统文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他对二者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的综合创新。可以说,习近平给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绝佳途径,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和大众化进程。

第三,捍卫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对两种错误思潮“正本清源”。中华民族拥有深厚民族特质的独特文化,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具有深远意义。而要捍卫和传承好中国民族文化,就需要看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和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导向,对传统文化秉持科学的扬弃态度。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可见,习近平指明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厘清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对两种错误思潮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第四,指明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重大的治理功用与精神价值,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依托。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挖掘古代政治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力量,使之服务于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的内涵。习近平同样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正如他强调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的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②习近平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在当代重大的治理功用与精神价值,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根基。

第五,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的沟通与对话。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③这番话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尊心,对全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意义重大。习近平在各个国际场合着力弘扬中华传统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思想,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既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又树立了我国文明和谐的大国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建构研究”和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人文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2XKS040、2012SZ05)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8、171页。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责 编∕樊保玲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Xi Jinping's outlook o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all aspects of the outstan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sticks to the Marxist character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soul, and aims at solidifying the national spirit, enhancing the national accomplishment, realiz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romoting exchanges. Xi Jinping's outlook on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sses the main role of national culture, activates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forming cultural awareness, improv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boos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for the entire nation.

Keywords: Xi Jinping, traditional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