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对文化假晶现象的防范及意义

2017-10-31 10:48周玉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周玉梅

【摘要】在文化哲学理论中,斯宾格勒在他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中提出不同文化在冲突情况下会出现文化的假晶现象。斯宾格勒从历史文化学角度,以阿拉伯和俄罗斯文化为例,说明文化的假晶现象使各自文化发展出现了丧失空间、动摇根基的可悲局面。以史为鉴,当今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文化自信,否则也可能丧失文化发展空间,甚至是动摇文化根基。从更深和更广的层面来讲,只有具有更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发展才能根基稳固,才能促进和引领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假晶现象 文化哲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2.017

文化没落的可能出路:假晶文化

斯宾格勒的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两卷分别出版于1918和1922年。在此书的第二卷中,斯宾格勒除了“攻击西方文明不遗余力”①之外,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来类比文化的这种文化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并断言西方文化的没落是难以抗拒的历史规律。

在斯宾格勒看来,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历史上的八大主要文化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必然命运。同时,在《西方的没落》这部书中,斯宾格勒还对以往世界历史上的西方、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古典、阿拉伯、墨西哥这八种文化做出区分和进一步分析,认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除了某一种文化独自发展之外,还出现过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而出现的文化假晶现象,并分析了世界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假晶文化案例。俄罗斯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例子。斯宾格勒不仅把俄罗斯文化作为一个样本来说明假晶文化类型,而且还把这种类型看作是典型的未来文化类型。在此基础上,斯宾格勒认为在西方文化没落之后,并不一定完全消亡,而是有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那就会出现文化的假晶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哲学思想。假晶现象最初只是一个地理现象,斯宾格勒借用“假晶现象”来描述文化现象。矿物学上认为在岩层中的矿石的结晶体,由于密度不一致或在不均衡的力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裂缝和空壳。在地壳运动中,新的熔岩流注到那业已形成的裂缝和空壳中,这就出现了假晶现象。假晶现象的突出特征是:这种结晶体的内部结构和外表形状相抵触。“明明是某一种岩石,却表现了另一种岩石的外观。”②

斯宾格勒认为,在当时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文化具有西方化、都市化和理性化特征,而莫斯科的文化是东正教的神秘主义文化。斯宾格勒之后,历史学家们进一步把文化之间的融合现象分为融合型、假晶型、同化型。其中的同化型涵化“是最剧烈的涵化现象”。③所谓涵化,简单来说是不同文化之间发生持续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完全同化一般是一方的文化特征消失、民族没落或消亡。文化融合涵化型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学习,但还没有发生质变的状态。文化交流的双方均没能同化或消灭他方文化,融合的各方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最后涵化形成一种新的组合文化。事实上,文化融合涵化型和假晶涵化型都在历史上出现过。历史上,蒙古族不同封地部落与当地其他民族逐步融合成新民族就是典型的文化融合涵化型。但文化融合涵化型要求文化不会发生质变,这点很难完全避免。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没落之际,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文化的假晶化方向。

斯宾格勒与同时期的文化哲学家施韦泽曾就文化哲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施韦泽于1923年出版了《文化和倫理》这一文化哲学著作。在本书中,施韦泽并不认同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在当时风靡一时的西方没落论。当然,施韦泽在承认西方文化出现危机这一点上跟斯宾格勒是一致的,并且认为“西方文化危机,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④这种危机,并不仅仅在文化哲学领域,尼采等人很早之前就已经对西方文化的危机有了深刻的分析。但施韦泽认为危机不等于必然没落!施韦泽对西方文化抱一种乐观的态度,施韦泽还从伦理上来证明了这种乐观态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施韦泽选择用乐观主义伦理学思想来解释西方文化的危机。

施韦泽对于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的两个贡献都进行了反驳。施韦泽通过伦理乐观主义来应对斯宾格勒的第一个贡献西方没落论。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的第二个贡献就是假晶文化的文化观。施韦泽完全抛弃了斯宾格勒妄图通过探索假晶文化来寻找业已没落的西方文化的可能出路的做法,在假晶文化上不抱任何希望。因为在施韦泽看来,想要依赖假晶文化来化解西方的文化危机是极端不现实的奢望。

施韦泽不是历史学家,他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作为历史学家的斯宾格勒的历史事实说明法,他更倾向于文化的积极性、建设性研究。从这点上来看,《文化哲学》必然不同于《西方的没落》,前者是一本开创性的哲学著作,后者只是一本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同样是文化哲学著作,一本重在筹划未来,一本重在解释历史和现实。

施韦泽不接受西方文化以假晶现象的样态继续发展下去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化假晶现象必然意味着文化的变种。这也就意味着之前作为载体的、作为外形的文化必然要发生异化,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能否健康发展下去还存在疑问。可以说,假晶文化有诸多弊端,下文将着重阐述之。

假晶文化的弊端

事实上,斯宾格勒本人也看到了假晶文化现象的局限性:假晶文化现象中的新旧文化很难和谐共处。这种痛苦来源于新旧文化之间的互相牵制、怨恨、憎恶,处于其中的人们很难彻底摆脱旧文化的影响,又无法真正接受新的文化,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创造力必然受到严重制约。

阿拉伯文化是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重点分析过的另一个重要案例。斯宾格勒采纳了德国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认为阿拉伯地区长期受外来政治势力压迫,而不得不采取许多外来的伪装形式,但其自身本质上还是一个世界洞穴。在《西方的没落》第二卷中,斯宾格勒详尽地论述了年轻的阿拉伯文化出现文化假晶现象的过程:尚属年轻的阿拉伯文化受到罗马人的古典文化的强势入侵,经过激烈但无果的反抗,阿拉伯文化的假晶现象稳固地形成了。其中,公元前31年的亚克兴战役,是阿拉伯文化对假晶化的一种抗争。战败的结果是阿拉伯文化受到罗马帝国古典文明全面的压制和侵蚀。

不同于阿拉伯文化的洞穴特征,另外一個假晶文化的代表——俄罗斯文化的象征是没有边界的平面。俄罗斯文化的假晶化过程与阿拉伯文化的假晶化过程基本一致。斯宾格勒认为俄罗斯的文化精神与欧洲的文化精神区别很大。代表俄罗斯文化的纠结的灵魂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基本反映了俄罗斯文化的特点。这点显然不同于欧洲代表理性的浮士德精神。

斯宾格勒还专门比较了俄罗斯与西方文化的心灵。俄罗斯心灵是平视的,西方心灵是仰视的。俄罗斯心灵倾向于自我的表达和扩张,而西方心灵则是想方设法向无限空间突进。斯宾格勒认为俄罗斯文化与浮士德精神的区别,从他们的英雄史诗时代就开始了。但在1703年的彼得堡建造时,俄罗斯文化受到欧洲浮士德文化的决定性影响,整个民族陷入了一种迷茫。“托尔斯泰是先前的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未来的俄罗斯。”⑤从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就能看出这种明显的分歧和差别。长期困扰俄罗斯人的问题仍然存在:要彻底走西方的道路还是走俄罗斯的老路?

通过阿拉伯和俄罗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假晶现象的结果是困厄、迷茫、焦灼。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并不能从根本上被另一种文化形态所取代。就像阿拉伯文化,一旦假晶现象的外壳发生破裂,原有文化可能冲破桎梏变成独特的文化形态,再以其强大的力量反过来影响西方文化。

但不同的文化是否能和谐并存呢?答案是否定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就能说明这一点。文艺复兴的发生,不同于阿拉伯文化假晶现象中的古典文化的强制植入,而是文化主体主动地进行选择吸收。因此,除了绝大多数人不认同地被迫接受的文化假晶现象,还有一种主动选择的不同文化的共存共荣模式。

外来的军事、政治强力作用,使阿拉伯文化假晶化。强势的彼得大帝是俄罗斯文化假晶现象的原因,不是绝大多数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虽然彼得大帝的改革部分成功,但绝大多数俄罗斯人还是非常迷茫,纠结于俄罗斯的出路到底是老路还是新路。事实上,俄罗斯思想家们或许还要长久地迷茫下去。

从以上两个假晶文化例子不难看出,假晶文化很容易出现“洞穴”式的边界太小和“没有边界的平面”式的无根问题,而这些问题甚至比仅仅是国家经济、政治或军事上的强盛还要根本和重要。任何一个文明在受到其他文明的强大冲击时都可能出现空间闭塞和没有根基的问题。唯有积极主动地去预防、应对,才有可能避免出现文化闭塞和文化没有根基的局面。

文化自信及其防范作用

对比阿拉伯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中国文化还面临着一个东方主义问题。本来东方主义是殖民时期西方人利用自身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优势对我们侵略的结果,西方人偏见性地认为东方人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自认劣等意识”⑥和崇洋媚外。可悲的是,在“后殖民东方学”中,东方世界的某些人还真是存在这两个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缺乏文化自信。

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是可悲的。在殖民时期我们缺乏话语权是被迫的,但结束了殖民历史之后,文化上的自卑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在影响东方世界。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唯有增强文化自信,而增强文化自信必须深入到文化认知层面。“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⑦只有增强文化认知,才能谈得上深入的文化交流,才能进一步利用文化交流这一能增进文化自信的条件促进文化发展,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当今中国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的文化自信。而深刻地领会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充分地发展社会主义。结合世界发展历史,阿拉伯世界冲突不断,苏联解体,归根到底正是假晶文化的文化内部冲突和文化不自信造成的。

而中国的文化自信能有效防范中国出现文化闭塞和文化无根基的假晶现象。首先,有助于积极应对世界诸多文化思潮对中国文化的毁灭性冲击。其次,能支撑中华文化“走出去”,并积极完善相关机制。第三,有助于摆脱一部分人对中国文化作后殖民东方学式偏颇的解读和诠释。中国文化理应自信起来,有必要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念,充分肯定中国文化的成就和价值。

2009年11月,《时代》杂志从节俭、孝亲敬老、眼界开阔、有抱负、重视教育质量这五点上肯定了中国。但更多人还有疑虑:“中国真的能够取代美国和发达国家,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吗?”⑧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有文化自信。因为,只有具有文化自信,才可以让中国文化根基更稳固、发展更全面、对外更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引领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5YJC720037、2017JDZD04)

注释

李春平:《再谈“西方的没落”》,《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12月19日,第A7版。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二卷),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67、173页。

③冯瑞:《从文化视角探讨蒙古族民族过程的特点》,《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

李小兵:《从“文明的冲突”看“西方的没落”—论“文明冲突论”的理论背景与社会基础》,《哲学研究》,1995年9期。

南方朔:《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南风窗》,2010年第1期。

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科学社会主义》,2012第3期,第74~77页。

向松祚:《“西方没落 东方崛起”:是忽悠,是棒杀,还是世界真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9月21日,第A16版。

责 编∕樊保玲

Abstract: I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philosophy, Spengler presents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fake crystal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flict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his masterpiece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From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Spengler uses the Arab and Russian culture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at the cultural fake crystals phenomenon causes the respective cultures to face the sad situation of loss of space and weakened foundation. Learning from history, todays Chinese culture must rebuild i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therwise, it may also lose spac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ven have a rocky cultural foundation. From a deeper and broader perspective, only with more cultural confidence, can 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 be more fundamentally stable and promote and lead the prosperity of the world culture.

Keyword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fake-crystal phenomenon, cultural philosophy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