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 和 感

2017-11-01 13:48
中外文摘 2017年22期
关键词:柳青国籍第一课

违 和 感

过去说的开学第一课,专指语文的启蒙。我的第一课是“人,口,手”。为何“口”在“手”前呢?先填饱肚子才去种地吧。几年后,我妹的第一课是“毛主席。工人,农民。米,面,豆子。棉花,布,衣服”。承载的东西多了:生活首先要知道感恩。套用木心的句式:从前少。人少、吃穿也少,一辈子不换一口锅。

前不久开学,举国兴起“开学第一课”,为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奠基。央视播放了著名主持人D的节目,满满的正能量,最响亮的声音是“爱国”。有人兴奋之余,却觉出了一丝违和感。不为别的,只为前两年D专程去美国,把孩子生在了那儿。争论“该不该”、“对不对”是个伪命题,谁都有权把孩子生到地球任何角落;有如不必争议当年国家贫弱时赴美挣得声誉、如今国力强盛了故土扎根的振宁老人——爱国不分时机,致敬就是了。婴儿的国籍,老人的国籍,还有吴京护照上的国籍,爱不爱国就聚焦在一个“籍”字上。

违和,本是中国古词,意指不协调、失常。《三国演义》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主公玉体违和,未可轻动”。这词眼下常用,柔和而含蓄,不那么锋利。后边再加个“感”字,用处便宽泛了。就说D吧,不犯法又合常情这没错,一点都不违和;但人们却“感”到了别扭与不适,因为你是咱的“当家花旦”,天天见面。你口若悬河,声情并茂,感动了老的又感动小的;但不经意间,人们于大幕缝隙却看到了幕后的另一面。

幕前终究是表演,幕后才是生活。于是我释然。精彩的表演必须投入真情(君不见假戏成真,剧组走出了一对对新佳偶),这无可非议;但幕后卸了妆的生活,才更真切。孩子有一个良好的自然、人文和教育环境,是每一位母亲的期望。她们对世界或有私下的视角与判断,但不必时时处处向公众大声表达。

表演与真情经常难解难分,因为我们对前者承担太多:为艺术追求,为职业操守,为信念所执,为生计而谋;而后者仅出自我们的天性,常在约束和抑制中自然表露出来。于是乎,违和一次又一次出现。SARS期间声名鹊起的央视记者C,几年里坚持关注民生,为草根代言,深得民众信赖。声誉拐点发生在机场,也是赴美产子归国。舆情陡转,虽有一众大咖站台,却散了原先的气场。我读过她的一些文章,倘一概归于文字表演,确乎违背甚至亵渎了她的初心;但火热而深情的职业语言,抵不过一颗母爱的心,两难的她还是做出了决断。我对此举也曾感到不屑;如今却是觉得,“母爱优先”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只不过有所得必有所弃,此后可让自己的职业态度更实在、更理性、更雍容,而不一味追逐更正确、更激烈、更动人。如是,在抵达社会深层时,也同时抵达了自己的心。

无论D还是C,我都祝愿她们的孩子健康长大。他们成长为地球村公民之日,人们当不会再为一个“籍”字争论不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将更加深沉,它是一种发自心底、与生俱来的亲情,无需理由,勿须宣告。那个时候,台前幕后将是一个通透世界。虽因艺术、礼仪、心理乃至道德、法律、政治的需要而分两个界面,但气息相通、地脉相连,并无违和之感。

我们现在就可以做得好一点。忽然想起了前辈作家柳青,为了写《创业史》,他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14年。住破庙,剃光头,穿对襟黑袄,手缩在袖筒里跟人家捏指头摸价……掉进农民堆里根本寻不见。他的作品能穿透历史,留下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卷,皆因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人文合一了。柳青1928年参加革命,他不懂什么叫“违和”,他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一个样。

如今真人秀泛滥。倘若多一点“真人”少一点“秀”,就好了。

《读稿笔记》专用邮箱:dugaobiji@163.com

猜你喜欢
柳青国籍第一课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早上第一课
啊,柳青先生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问题
科学第一课
韩国:放弃国籍逃兵役人数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