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力机制重构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研究

2017-11-01 21:03朱艳军蒋丽君赵文浩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机制体系区域

殷 兵,朱艳军,赵 凡,蒋丽君,赵文浩

基于动力机制重构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研究

殷 兵1,朱艳军1,赵 凡2,蒋丽君3,赵文浩4

(1.新乡市科学技术局,河南 新乡 453000;2.新乡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0;3.新乡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河南 新乡 453000;4.新乡市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0)

科技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应尊重市场、转变政府角色、优化创新资源等对策。

科技创新;改革;动力

世界经济竞争在全球化语境下日趋激烈,竞争主要凭借的是各国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产品技术含量取决于各国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延伸和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也反过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新中国建国初期建立的科技体制具有较为明显的行政管理特点,计划管理和集中管理特点突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逐步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可以促进创新效率提高,推动创新成本降低,同时有效整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体系,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过分强调市场化导向,忽略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强制推动科技体制转轨,反而会适得其反。本文基于系统观点,从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有效构建出发,探索如何打造合理完备的科技创新体制,以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而推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 科技创新体系动力机制基本框架

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个系统,需要具备系统基本的构成要素,并且在一定的环境中具备持续运行与发展的能力。具体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说,外部环境的影响基本上来自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现阶段技术水平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创新系统基本上包括: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宏观管理体系、知识共享网络等。

其中,市场消费者的合理消费需求会对产品生产企业产生一定的产业技术创新拉力,高校和研发机构作为基础理论和技术模型阶段的研发主体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市场环境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研发机构和企业对接需要借助中介服务体系或中介平台等才能高效完成。中介服务体系扮演着―红娘‖的作用。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管理政策、法规、条例等对研发机构、企业、中介等进行系列管理与引导。科技创新体系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1.1 外部环境因素

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创新外部环境的制约,如政治、技术、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创新活动不仅是区域创新网络要素的相互整合、协调,也是同外部环境的互动与相互改造过程。

如政治因素可能会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封锁、技术壁垒等原因,导致我国在某一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只有走自我研究或原始性创新道路,不可能通过技术交易平台或中介获取;社会文化因素中如宗教信仰、风俗、消费者价值观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也会对创新的方向及创新过程中的价值取舍产生影响;经济因素中如消费者收入水平、家庭人口、税收等也会影响到企业提供产品的相关决策,进而会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

图1 科技创新体系动力机制图

1.2 创新活动的宏观管理者

政府部门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行政管理者,可发挥的作用有:打造适宜创新的优良环境,为创新主体提供准确和权威的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形成相关的科技创新政策,切实使有关高新技术相关扶持政策落地,让科技资源高效使用;对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及使用进行监督检查,评估相关科技政策的社会效益等等。

1.3 区域科研创新主体

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素质、高职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聚集,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方面,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有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载体功能,不仅要满足自身教学和研究的需要,还为企业输送科研力量。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知识流动较为充分和密集,当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吸纳科技创新资源并用以承担科研课题研究、开发新技术等发挥科技资源的价值并创造生产力时,又是产生科研创新的主要场所。

1.4 区域产业创新主体

企业面对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必须快速做出反应,有效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必须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变动性需求的相关产品;而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无不依赖产品的不断升级和技术创新。所以企业是区域产业创新的主体,也是区域科技资源的使用主体,科技资源只有融入市场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从另一角度看,区域科技资源转换为商业价值的整个过程,如成果中试、产品试制、市场推广、形成产品系列乃至产业链条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换言之,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适合市场需求,产生社会及商业价值才是具有价值的成果, 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才能具有意义。

1.5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者

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科技创新中担任区域科技资源媒介剂的功能,通过提供科技成果鉴定、科技人才市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对接等多种形式,促使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需求与技术的有效对接与转化,使得科技资源得以有效配置与使用。

1.6 区域科技创新的土壤

创新的本质是一系列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知识具有流动性、外部性及知识黏性等一系列特点,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网络发挥着促进隐性知识在不同创新主体间流动与扩散、促成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2 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构建的原则

要想解决科技创新体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直面问题所在,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持续的进步中寻求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行系统性的变革重构。

2.1 坚持问题导向

要坚持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找准改革的重点突破口,增强改革针对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以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2.2 坚持深化改革

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瞄准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节点问题,不断剔除科技创新与经济活动有机融合的体制与机制障碍,强化创新过程中市场的调节与引导作用,尊重各创新主体的应有权益与地位,转变政府在创新管理中的―婆婆‖角色,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持续改善创新制度环境,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造活力。

2.3 坚持在创新活动中的开放协同原则

落实国家、区域主管部门的改革工作部署,强化部门之间的改革协同作用,注重财税、金融、投资、产业、贸易、消费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配套[1],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工作衔接和协调配合,以形成改革合力,拉伸扩大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范围、层次和效率。

2.4 坚持全面创新

坚持以科技成果创新为引领,把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全方位落实创新驱动策略[2]66。

3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3.1 以市场为导向,形成技术创新的外在拉力和内在张力

发挥科技创新的市场拉动作用和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具有强大连锁效应的产业活动,以培育新的经济与效益增长点,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3.1.1 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使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市场作为检验技术成熟度、消费者认可度以及技术商业价值的场所,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邀请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使其推动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支持。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平台、创新资源交易平台、创业社区、创业论坛等,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众创空间服务能力。

3.1.2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活动有机衔接

积极打造以“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模式的创新链条,组建科技成果创新联盟体系,制定相关措施,激发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性。形成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之间相互流动的双向通道。改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体制与机制障碍,促进科研创新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有序合理双向流动。在各创新主体平等协商、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投融资模式,并适度探索财政扶持资金在创新中的收益与回报问题[3]。

3.2 推动中介服务结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介服务平台在创新中属于服务支撑体系,要积极建立基于市场规则的成果转化通道,科研人员及企业可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加快建立服务各类主要创新主体的技术转移网络,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打通线上、线下的科技创新成果交易通道[4]。

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信息发布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市场标准进行科技成果评价,发挥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机构的作用。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信息资源库,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相关数据深度挖掘和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持续发布能够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转型的科技创新成果目录,增加产业创新的供给。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化机制。制定以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标准水平、以技术标准加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有力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各主体根据市场规则制定有关标准,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不断提高相关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3.3 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体系

建设规模较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敢于承担创新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按照创新的有关规律培养和吸引相关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实施企业创新型人才培育计划,加大民营企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及利用市场在人才引进中的机制与作用,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培育、保持中的主体地位,采用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多渠道、多路径引进相关人才。不断加强第三方专业机构在人才引进中的评价与对接作用,构建针对第三方机构引进人才绩效相关的激励政策。健全人才引进配套制度,妥善解决引进的高层次的人才医疗、户口、社保、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问题。持续建立健全各类人才使用的相关机制。

3.4 多方位打造高效创新体系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全新视角规划与促进科技的创新活动,并加快进入全球创新体系进程,利用多种科技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实现军民科研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对接机制,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强力推动作用。政府作为创新管理部门,要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变革政府创新管理中的职能作用[5],形成服务型政府,打造高效、公平、活跃、有序的创新环境,形成责任明晰、作为积极、协调到位、效用持续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更好发挥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作用。

[1] 李葳,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行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6):10-13.

[2] 张立岩.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生态系统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3] 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演进过程及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01):96-101.

[4] 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64-68.

[5] 陈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基于区域创新体系[J].现代商业,2010(11):58-60.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Dynamic Mechanism Reconstruction

YIN Bing,et al
(Xinxiang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Xinxiang 453000, China)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sures,such as respecting the market, changing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optimizing the innovation resourc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form; motive force

G644

A

1008–2093(2017)04–0035–04

2017-05-28

殷兵(1979―),男,河南温县人,学士,高级咨询师,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杨文忠)

猜你喜欢
机制体系区域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