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比较

2017-11-01 17:28许晓青王应临
风景园林 2017年7期
关键词:九寨沟保护地社科

许晓青 王应临

中美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比较

许晓青 王应临*

科学研究(Scienti fi c Research)是自然保护地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也是自然保护工作的有力武器。科学研究是划定自然保护地的重要依据和目的之一,这一点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对“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公园”等名词的官方定义中可以得到佐证①。此外,科研成果能够帮助管理机构和人员更好地了解自然保护地的特性和关键问题,从而确立更有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政策和措施。由于国家公园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有关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更偏重自然科学方面,为自然科学的真理探索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奠定了基础。社会科学研究在数量、内容、研究程度方面与自然科学相比有较大差距。

1 美国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社会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专家与学者认识到科学而准确地理解人与公园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的基础。美国国家公园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ocial Science Program,简称SSP),其目标是通过实施与国家公园局 (National Park Service,简称NPS)管理任务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为公众和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信息。1996年2月,NPS通过了一项名为“有用的知识:面向未来社会科学和国家公园的规划”的国家公园社会科学规划,同时颁布了专门的局长令进一步规范和鼓励社科研究项目的实施[1]。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1 研究议题

SSP涉及学科包括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以及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议题可归纳为8类,分别为:国家公园游客研究;游客利用影响;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国家公园与地方、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关系;控制国家公园的威胁;提升国家公园的解说教育及服务;国家公园的机构组织和雇佣人员;国家公园自然文化资源的有效性管理等[2],详述如下。

游客研究主要包括:收集游客基本信息卡(Survey Card)和造访数据;研究使用人群和使用方式;研究和监测游客行为等。

游客利用影响研究包括:分析和识别游客的时空分布及拥挤度;分析游客影响,采取措施减少与公园不协调的游客活动;制定有效的社科策略。

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关系包括:在大的游憩机会和区域中识别国家公园的作用;促进管理者和社区紧密合作;有效运用并提升公众参与来平衡社区需求和国家公园利益;帮助管理者作政策决定,帮助和协作政府间的工作。

国家公园和地方、区域以及国家经济的关系研究包括:理解国家公园与周边社区的经济关系;评估当地、区域和州的经济花费以及国家公园的收益;制定和运用相应的方法来评估国家公园非游憩和非消费效益;利用区域经济指数来预测造访国家公园的收益和损失,评估对国家公园造成的影响。

控制国家公园威胁的研究包括:评估国家公园附近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掌握周边土地利用的趋势和生态系统级别;预测对公园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社会经济变化;研究减缓国家公园威胁的战略和方法。

提升国家公园的解说教育及服务的研究包括:评估国家公园解说教育的相关性和有效性;确立要解说的议题和话题;协助相关人员提升有效交流的技巧;编制环境教育战略。

国家公园的组织机构和雇佣人员研究包括:定期评估国家公园的状态;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监测评估并理解其影响因素;制定员工绩效和机构有效性的评估标准;评估中央办公室以及专门的机构对地方的支持;描述NPS雇员的状况和变化;预测社会经济趋势。

有效性管理的研究内容包括:运用社科知识帮助管理者管理、规划、培训和决策;提供社会经济和资源管理及雇员训练的趋势数据,通过社区调查来提供公共规划支持。

由此可见,美国国家公园社科研究议题十分广泛,重点关注国家公园与游客、国家公园与周边区域、国家公园与管理机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为国家公园的有效管理提供全面指导。

1.2 管理机制

1.2.1 机构人员

SSP项目涉及的机构人员自上而下主要有美国国家公园局局长、自然资源和科学部副局长(Associate Director for Natural Resource Stewardship and Science,简称ANDRSS)、首席访问社会科学家(Visiting Chief of Social Science,简称VCSS)、社会科学项目办公室(Social Science Program Of fi ce,简称SSPO)、监督员(Superintendents)等,其管理层级关系见图1[3]。

国家公园局局长在自然资源和科学部任命ANDRSS,之后ANDRSS任命VCSS来主导和监督社科项目的开展②。VCSS是SSP项目的核心人物,除了向ANDRSS汇报社科研究进展外,还需履行主导和管理社科项目、联络相关科研机构和其他政府非政府机构联盟、编制经费预算并进一步争取经费、提出SSP研究议题等职责。

具体负责实施和管理社科研究工作的机构是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办公室(SSPO)。该机构由VCSS直接领导,其主要职责包括:发布社科研究项目申请指南,并组织核查和审批申请书,并对通过审批的社科研究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帮助各个国家公园单元编制社科研究计划,为国家公园各级管理机构和相关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监督服务等。

此外,监督员(Superintendents)负责监督局长令在各个国家公园单元的实施。区域和支持办公室(Regional and support of fi ce)为国家公园单元进行的社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为各国家公园单元在申请和实施社科项目时提供帮助。

1 社科研究组织架构Management structur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2.2 审批机制

NPS鼓励每一个国家公园单元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需求评估,以明确需要优先开展的研究项目和支持技术[3]。通过管理规划、社会科学研究计划、环境达标文件或其他规划管理文件确定社科研究需求。每个国家公园可与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开展社科研究,包括个人、大学科研机构和联邦科学家。国家单元可以承包、合作协议或机构间协议来实施社科研究或寻求技术援助。SSPO通过多种渠道提供支援,如推荐合适的研究专家,对研究申请书、工作范围和研究计划进行技术审查等。

国家单元开展的社科研究中,凡是由NPS资助开展的社科研究,都需NPS发放研究许可或通过预算管理办公室(Of fi 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简称OMB)的审批。所涉及的研究项目一般分为3种类型:一是由国家公园雇员开展的研究;二是非国家公园资助的公共研究项目;三是由国家公园资助的研究项目[3]。

一般来说,各国家公园单元先进行需求评估,形成研究计划,撰写并提交研究申请书,SSPO进行审核,得到批准后NPS公示入选项目,之后发放研究许可并拨付相应的研究经费。所有的国家公园或由NPS总部发起的社科项目都必须撰写年度报告。

1.2.3 合作机制

美国NPS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社科研究。NPS早在1970年就与华盛顿大学联合开展了社科研究,开启了NPS与高校合作研究的模式[4]。

此外,国家公园设有一些专门的社科研究项目,主要通过与高校的协议合作开展,包括游客服务项目(Visitor Services Project,简称VSP)和城市游憩研究中心项目(Urban Recreation Research Centre,简称URRC)。前者重点关注国家公园游客研究,其咨询委员会每年都会向ADNRSS和VCSS推荐一个国家公园清单以开展特定的游客研究课题。后者主要研究与国家公园体系中城市游憩地相关的管理问题、文化多样性、特殊人口需求和城市游憩需求等。

1.3 小结

总之,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由NPS带领,具体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国家层面编制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国家公园开展社科研究的目标和重要性;确立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和合作机制;通过调研明确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议题;确定资金来源和年度行动计划等。

第二,建立完善的首席社会科学家制度。NPS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雇佣科学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家在SSP中处于主导地位。除了VCSS,NPS下属研究机构也雇佣若干社会科学家,通过合作协议吸收更多专家。首席科学家制度是美国国家公园科学管理的有力保障。

第三,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审批和许可制度。与中国自然或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制度类似,国家公园的社科研究在NPS的审查、管理、监督和资助下开展。这样一方面确保社科研究拥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课题能按计划开展以及科研成果的实践运用。此外,该许可制度还保证了国家公园相关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

目前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社会科学研究并无国家层面的机制安排,研究多由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自主开展。往往带来如下问题:研究资金来源分散或不足,一般来自科研机构或研究人员自主申请的研究基金,容易导致研究内容分散、缺乏连续性;国家公园的数据难以获得,给相关研究带来阻碍;自然保护地的各级管理机构与科研人员缺乏沟通合作,科研成果难以对保护地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 中美两个国家公园社科研究对比

在国家公园层面,以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简称YNP)和九寨沟风景区为例比较中美两国国家公园的社科研究现状。主要从机构和人员设置、科研规划、项目和成果等方面进行对比。

YNP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于1890年,总面积2 849km2(图2)。公园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公园有世界最大的花岗岩、北美落差最大的瀑布和极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之一。而九寨沟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自然保护地之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既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滩流为主体景观的国家级风景区(图3)。1992年12月,以其突出罕见的自然美景和自然现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九寨沟风景区管理局在科研方面已经走在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前列。

2.1 机构和人员

美国各个国家公园为自上而下的三级主任责任制(华盛顿总部国家公园局主任、七大区域管理主任和驻地公园单位管理主任)管理格局[5]。因此,各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相对简单,不设置专门的科研部门。但国家公园会雇佣全职的社科研究人员,通过在国家公园从事相关研究为公园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

2 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景色Scenery in Yosemite National Park

3 中国九寨沟景色Scenery in Jiuzhai Valley

我国的自然保护地由于属地管理的特性,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权有限。因此各个自然保护地具有功能较完备的管理机构。九寨沟风景区管理局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处和保护处,配备了生物、生态、气象、水文和环境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并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公园的专家学者进行科研合作,例如与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组建“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克罗地亚普利维斯湖国家公园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担任科研顾问等。2009年12月九寨沟成功申报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有多位博士进站开展研究工作[6]。

2.2 科研规划

由于各项工作直接受NPS的领导,美国各国家公园不再单独制定科研规划,而是直接依据NPS的政策文件开展科研。YNP会针对其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年度研究计划,而非全面而长期的科研规划[7]。年度计划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计划开展的研究大多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很多社科研究均持续了多年,如“河流生境监测项目环境解说”的研究持续7年[8],“放牧对栖息地影响决策及适应性管理”[9]项目持续3年,“国家公园声景记录”[10]持续了3年。

YNP年度科研计划主要关注3个方面:旅游利用的公园影响、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人类学新进展。在旅游游憩方面,侧重研究游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家公园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游憩活动、游憩设施对旅游利用的影响[11-13]。在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研究方面,侧重研究不同人类聚居形式对国家公园土地利用类型和管理政策的影响,重要的文化景观、早期建筑如何影响国家公园的建筑类型[14]。在人类学研究方面,重视研究国家公园原始和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传统和现代的土地管理技术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5],以及YNP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公园管理的意义。

相比而言,九寨沟制定了较全面的科学研究规划,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如2002年编制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科研规划”,同时地质公园规划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中也有相应的专项规划,规定了规划期内应开展的科研课题。各个规划的研究议题存在大比例的重叠与交叉。

九寨沟历次科研规划包括近百项研究课题,其中自科研究和社科研究数量基本相当。研究议题主要包括:景观景源与遗产价值研究(其中的美学部分)、民族文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人居历史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市场营销与旅游产品开发等。

两国家公园的研究议题较为相似。除此之外,九寨沟还针对居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这与中国保护地的特殊状况有关。在课题的连续性方面,由于九寨沟的科研规划编制时间较晚,基本属于搭建科研提纲阶段,尚未体现出研究之间的连续关系。

2.3 项目与成果

YNP的社科研究项目和成果丰富。公示的150余项社科研究基本覆盖了上文NPS社科研究项目中的所有议题。YNP已经开展的社科研究包括旅游利用、游客体验、旅游利用及区域生产生活对国家公园的影响、解说教育、历史遗迹及保护、光景及光污染管理、声景及噪声管理、风景保护、商业和特许经营、公众参与等方面。其中大多数社科研究项目均已经完成。

根据YNP公示的科学研究年度报告(1995—2015年)显示,其社科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管理和旅游影响方面。第二阶段为2001—2010年,研究内容逐渐丰富,数量明显增多。增加了古迹和文化遗产研究、旅游及社区生产生活对国家公园影响研究、国家公园交通研究、国家公园声景及噪声研究、国家公园解说教育等。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游客利用和游客体验的研究进一步增多,解说教育研究也得到重视。

九寨沟已开展的研究项目和成果主要偏重景区管理和旅游利用。

科研项目主要包括数字九寨、智慧九寨项目(2005年);九寨沟游客时空分流导航管理(2011年);九寨沟可持续发展景区战略管理(2011年)等。在科研成果方面,与YNP相比,通过CNKI检索到的由九寨沟管理局工作人员参与发表的论文③开始时间较晚,基本从21世纪开始;2000—2010年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关注点为促进旅游发展;2010年以后,研究数量大幅增加,研究内容也有所扩展。

景区管理主要关注游客管理、资源评价、智慧景区和综合管理等。在游客管理方面,早期研究以增加游客量为目标,分析九寨沟国内游客特征并预测发展前景[16],测算旅游环境容量[17];后期由于九寨沟游客数量日益增加,开始研究游客分流[18]和游客量预测[19]。针对汶川地震这类特殊事件研究震后游客人数波动[20]。在资源评价方面,基于旅行费用法对九寨沟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21]。智慧景区方面研究包括其对门票价格成本的影响以及智慧景区体系建设。在风景区综合管理方面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提出管理目标、战略和实施路径[22]服务于景区旅游发展的研究包括旅游产品和旅游经营等。旅游产品涉及入境游、自助游、文化和遗产旅游、生态旅游等。在旅游经营方面,主要研究旅游小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与障碍[23],九寨沟的旅游形象[24]和可进入性[25]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近年研究议题有所扩展,景区交通碳排放[26]、旅游劳工迁移[27]和环境教育均开始受到关注。

由此可见,九寨沟的社科研究从仅以增加游客量为目标的单一研究发展为多视角研究。研究议题不断扩展。与YNP相比,研究广度依然有待提升。在交通、声景及噪声、解说教育等方面研究欠缺,同时科研成果之间的重复较多,没有体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2.4 小结

受到国情和管理体制的影响,中美两国国家公园的社科研究情况差异较大。

美国国家公园社科研究的组织主体是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从整体上对社科研究的主要议题、课题研究的流程和资金、课题管理和监督等环节进行把控。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公园只需服从上位管理、申报和实施具体的社科研究项目。因此,各国家公园并不设置专门的科研部门和人员,也不进行全面的科研规划,仅通过年度计划对研究课题的优先度和连续性进行控制。

中国自然保护地社科研究在国家层面缺乏上位管理和资助,各个保护地开展社科研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专门的科研机构,招聘专业人员,编制全面的科研规划和合作研究机制等。但在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科研成果的获得和运用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说YNP的社科研究具有“轻规划重实施”的特点,九寨沟则表现出“重规划轻实施”的倾向(表1)。

3 思考与借鉴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社科研究尚处在个别保护地和科研机构人员独立进行研究的阶段,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管理和监控。各个保护地社科研究的程度和级别差别较大,相关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彼此之间缺乏统筹联系,并不能对国家公园管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基于上述研究,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契机下,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的社科研究状况,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统筹与监督。国家层面的统筹有如下优势:在国家管理机构的统一要求下,确保各个保护地对科研具有相当的重视程度;国家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各个保护地情况评估其所需的研究资金和研究人员,避免科研资源分布不均。在国家监管下,科研工作的有效实施得到保证,科研成果能更直接地应用于国家和地方各个层面的管理工作实践。其中,社会科学研究对保护地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在保护地的科学研究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表1 中美两国国家公园社科研究对比表Tab.1 Comparison on Social Science Study of National Parks in USA and China

2)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首席科学家作为科研项目的直接实施者,其在国家管理机构的领导下能够更有效地胜任管理科研项目、甄选科研机构、编制科研经费和进行科研选题等工作。除聘请首席科学家外,鼓励专业研究者在国家公园各个层面的管理机构任职,从事专职研究工作。借此能够直接建立起科研工作人员与国家公园之间的关系,激发科研人员对于国家公园的责任,从而促使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公园管理实践,真正实现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

3)设立科研基金项目申请平台。通过设立申请门槛、明晰申请条件、合理设定研究议题、监测反馈等环节,确保社科研究选题的关键性、研究的多样性和连贯性,尤其重视针对具体管理问题的社科研究,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应设立国家公园的专项研究基金,并指定管理机构,用于资助国家公园科研项目,管理方式可以参考中国的自然(社科)科学基金项目,由各个国家公园牵头或联合其他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申请,管理机构通过专家评审的方式审核申请书,批准相应科研项目。对已经启动的项目,管理机构应进行定期进度检查和终期验收,并继续推动科研成果的实践利用。

4)搭建国家公园与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桥梁。国家公园作为管理机构,在科研工作中应当承担提出科研需求和检验科研成果的工作,具体科研工作应由专门的社会科学家来完成。因此,国家公园与科研机构的良好沟通合作非常重要,同时应当鼓励国家公园与科研机构的长期定点合作,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连续开展和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

5)强化社科研究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地位,丰富研究内容。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关系更加密切,能够为保护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国家公园居民社区、国家公园与地方、区域和国家经济的关系、管理机构与人员、周边地区威胁、声景及噪声、解说教育等方面研究较为欠缺,未来应当予以重视。

注释:

①如“世界遗产公约(1972)”中规定“世界自然遗产”是“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框架下“国家公园”是为当代及子孙后代保护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排除有悖于该区域指定目的的人类开发与占用;为精神、科学、教育、游憩活动和游客机会提供基本依托,但这些活动必须与环境和文化保持和谐(1994)。

②ANDRSS编制一个手册细化如何指导社科研究。

③由于九寨沟并无官方公布的科研成果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通过搜索九寨沟雇员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其科研成果的参照数据。

④图1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3]改绘,直线表示上下级隶属关系,箭头表示指导和提供咨询、监督;图2引自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Yosemite_ Valley_from_Wawona_Tunnel_view%2C_vista_point.JPG;图3引自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九寨沟#/ media/File:1_jiuzhaigou_valley_wu_hua_hai_2011b.jpg。

[1] NPS. Natural Resource Stewardship & Scie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division[R]. Social Science Program, Program Brief, 2016.

[2] Machlis G E. Usable Knowledge, A plan for furthering social science and the national parks[R]. 1996: 22-26.

[3] National park service. Director order #78: Social Science[EB/OL].(2002)[2016-10-11].https://www.nps.gov/ policy/DOrders/DO78.htm.

[4] Agee J K, Field D R, Starkey E E. Cooperative Park Studies Units: University-Based Science Programs in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2, 14(2): 24-28.

[5] 王连勇,霍伦贺斯特·斯蒂芬.创建统一的中华国家公园体系:美国历史经验的启示[J]. 地理研究,2014(12):2407-2417.

WANG Lianyong, HOLLENHORST Steven. Building a unified Chinese national park system: Historical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12): 2407-2417.

[6] 庄优波,徐荣林,杨锐,等.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和讨论[J].风景园林,2012(1):78-81.

ZHUANG You-bo, XU Rong-lin, YANG Rui, et al. A Discus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Jiuzhaigou World Heritage Sit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2(1): 78-81.

[7]1995-2015 YNP Annual Reports of Science Researches[EB/OL].[2016-10-11].https://irma.nps.gov/rprs/ Park/YOSE.

[8] Herbst D, Coupl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ith a Stream Habitat Monitoring Program for Yosemite National Park[EB/OL].[2016-10-11].https://irma.nps.gov/rprs/IAR/ Profile/21274, 2001-2007.

[9] Lind A. 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livestock grazing on Yosemite toads (bufocanorus) and their habitat: an adaptive management study[EB/OL].[2016-10-01].https://irma.nps. gov/rprs/IAR/Profile/42176.

[10] Dugan, Dan. Soundscape Recording, Yosemite Sequoia Groves and other locations as opportunities arise or Park requests[EB/OL].[2016-10-03].https://irma.nps.gov/ rprs/IAR/Search.

[11] NPS. Yosemite National Park Visitor use[EB/OL].[2016-11-01]. https://www.nps.gov/yose/learn/nature/visitor-use. htm.

[12] Ian Chase.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Assessment for Yosemite Valley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Socio-environmental and Transport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ithin Yosemite National Park[EB/OL].[2016-11-01].https://irma.nps.gov/rprs/IAR/Profile/43906, 2007.

[13] Lawson S, Yosemite National Park Visitor Use Study[EB/OL].[2016-10-01].https://irma.nps.gov/rprs/IAR/ Profile/109054, 2015.

[14] Mathers A. The constr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the aesthetics of wilderness in American national parks [EB/ OL].(2012)[2016-11-01].https://irma.nps.gov/rprs/IAR/ Profile/96658.

[15] Sibik J. The effects of domestic livestock grazing on alpine tundra vegetation in the western U.S [EB/ OL].2013[2016-11-01].https://irma.nps.gov/rprs/IAR/ Profile/102397.

[16]聂献忠,张捷,哈文,等.九寨沟国内游客特征与前景[J].山地研究,1998(1):36-41.

Nie Xianzhong, Zhang Jie, Ha Wen, et al. On the Fu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bout Domestic Tourist Flow of Jiuzhaigou[J]. Mountain Research, 1998(1): 36-41.

[17]章小平,朱忠福.九寨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旅游学刊,2007(9):50-57.

ZHANG Xiaoping, ZHU Zhongfu. An Analysis of Tourism EnvironmentCapacity in Jiuzhaigou Scenic Area[J]. TOURISM TRIBUNE, 2007(9): 50-57.

[18]冯刚,任佩瑜,戈鹏,等.基于管理熵与RFID的九寨沟游客高峰期“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10(2):7-17.

FENG Gang, REN Peiyu, GE Peng, et al. A Study of the Navigation Management Mode for Spatiotemporal Separation of Tourists 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during Rush Hours: Based on Management Entropy Theory and REID Technology[J]. Tourism Science, 2010(2): 7-17.

[19]廖治学,戈鹏,任佩瑜,等.基于AB@G集成模型的九寨沟景区游客量预测研究[J].旅游学刊,2013(4):88-93.

LIAO Zhixue, GE Peng, REN Peiyu, et al. Research on Prediction of Tourists' Quantity in Jiuzhai ValleyBased on AB@ G Integration Model[J]. TOURISM TRIBUNE, 2013(4): 88-93.

[20]李文勇,史凯,邓贵平.震后景区旅游人数波动的多重分形结构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3(3):21-28.

LI Wenyong, SHI Kai, Deng Guiping. Multifract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the Numbers of Tourist afterthe Wenchuan Earthquake: Jiuzhai Valley as a Case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13(3): 21-28.

[21]董雪旺,张捷,蔡永寿,等.基于旅行费用法的九寨沟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5):78-84.

Dong Xuewang, Zhang Jie, Cai Yongshou, et al. Measuring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Jiuzhaigou World Heritage Site Based on Travel Cost Method[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5): 78-84.

[22]章小平,任佩瑜,邓贵平.九寨沟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213-216.

ZHANG Xiaoping, REN Peiyu, DENG Guiping. Stud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Jiuzhaigou[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9(6): 213-216.

[23]徐龙梅,贡波索郎,杨钊.自然观光地旅游小企业经营障碍分析—基于九寨沟183位旅游小企业主访谈调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39-43.

XU Longmei, GONG BO Suo-lang, YANG Zhao. Analysis the business barriers of small tourism business in natural scenery sightseeing place based on the survey of 183 small tourism owners—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J].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5(3): 39-43.

[24]乌铁红,张捷,张宏磊,等. 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的关系—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5):36-42.

WU Xiehong, ZHANG Jie, ZHANG Honglei, et a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stinationAttributes and Tourists' Perceived Attitude, Post-purchase Behavior[J]. TOURISM TRIBUNE, 2009(5): 36-42.

[25]王岚,张捷,曹靖,等.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可进入性评价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0(2):144-148.

WANG Lan, ZHANG Jie, CAO Jing, et al.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ccessibility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ourists' Perception—A Case Study of Jiuzhaigou Nature Reserve[J]. HUMAN GEOGRAPHY, 2010(2): 144-148.

[26]上官筱燕,孙瑞红.九寨沟景区内居民私家车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1:140-142.

SHANGGUAN Xiaoyan, SUN Ruihong. Study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Resident's Private Vehicle in Jiuzhaigou Scenic Are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S1: 140-142.

[27]杨钊,上官筱燕,等.九寨沟旅游劳工迁移微观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3(2):347-359.

YANG Zhao,SHANGGUAN Xiaoyan, et al. Analysis of tourism labor migrants' micro-motivation in Jiuzhaigou based on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2): 347-359.

Comparative Review on Social Science Program in National Parks of USA and China

XU Xiao-qing, WANG Ying-lin*

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有关国家公园的研究更偏重自然科学方面,对社会科学研究关注较少。而在中国诸多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中,旅游利用等因素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却在不断增加。在当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和深化国家公园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系统梳理美国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研究议题和管理机制。本文选取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和中国九寨沟为例进行比较研究。从机构和人员设置、科研规划、科研项目与成果等几方面对比2个国家公园的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并结合2个国家公园的国情、体制背景进一步分析。结合中国国情和当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框架,对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风景园林;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九寨沟;比较研究

For a long time, National Park research worldwide was developed much more in natural science prospect rather than in social science prospect. In most natural reserve areas in China,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ourism use and other factors are increasing.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and deepen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park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Park System constructing in China right now. The research consists of three sessions. Firstly, a study of the Social Science Program of national parks in USA was conducted, including the research topic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research status. Secondly, the paper compared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f two national parks which are Yosemite National Park and Jiuzhaigou Valley National Park from three aspects: organization and staff, research planning, research project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en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urrent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natural reserved areas in China,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National Park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tional Park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Yosemite National Park; Jiuzhaigou Valley National Park; comparative study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7ZY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4ZDB142);北京市共建项目“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

Fund Items: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No. 2017ZY13);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14ZDB142); The Program of the Co-construction with Beij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Beijing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许晓青/1985年生/女/博士/四川西昌人/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旅游游憩与公园管理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规划与设计(北京 100084)

XU Xiao-qing, who was born in 1985 in Xichang, Sichuan, i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RPTM (Recreation, Park and Tourism Management),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Nation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Beijing 100084).

王应临/1985年生/女/博士/山东潍坊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北京 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wang-yl@bjfu.edu.cn

TU 986

A

1673-1530(2017)07-0037-07

10.14085/j.fjyl.2017.07.0037.07

2017-02-05

修回日期:2017-06-11

WANG Ying-lin, who was born in 1985 in Weifang, Shandong, is a lecturer in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heritage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Beijing 100083).

(编辑/王一兰)

猜你喜欢
九寨沟保护地社科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