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

2017-11-01 15:14王志文
教师·中 2017年9期
关键词:理性班级管理小学

王志文

摘 要:班级管理在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要,而做好班级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情绪”和“理性”的把握,文章主要对班级管理中学生和教师的“理性”与“情绪”及理性与情绪的转化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情绪”;“理性”

一、目前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1.教师管理过于理性化

当前多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是传统经验型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的班规或其他方式来限制学生的行为,同时利用出勤、违纪、作业、成绩等将班级工作量化。这种管理方式比较死板,对学生会造成一定压迫感,过于理性化的传统管理模式会激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为管理增加难度。

2.小学生心理较为情绪化

在受教育前,儿童基本处于完全情绪化的状态,尽管通过教育小学生获得了一部分理性的约束与规范,但是总体上仍然倾向情绪化,教师对他们的管理难度很大。教师如果完全理性地管理,则会过于压抑学生,带来更多问题;如果管理过于情绪化,则会使学生失去规范性,影响学生日后成长。

二、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与“理性”

1.小学生的“情绪”与“理性”

小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差,其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攀比心理、渴求关注以自我为中心。攀比心理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知识与经验积累不足,无法控制此类情绪,攀比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风气,使班级学习环境恶劣化。渴求关注是孩子幼年时期最容易出现的情绪,每个幼儿都渴求得到父母和老师更多的关注。如果渴求没有得到回应,幼儿内心会变得抑郁、寂寞,并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不利于班级管理。以自我为中心则是家庭对孩子过于关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快就可能大吵大闹,对班级管理造成较大阻碍。对于小学生的情绪,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对其情绪进行管理及引导,而非用强硬方法进行限制。

小学生的理性对行为的规范力不足,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以适当的方法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约束,让其从心底里对“对”与“错”有明确界限,并且养成良好的自律品格[1]。

2.教师的“情绪”与“理性”

作为成年人,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尽管如此,在面对情绪化的学生调皮捣蛋时也免不了头痛,再加上小学生之间矛盾频发,难免会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多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心理,讲究管理的方式方法,利用自身的积极情绪主动地影响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的理性是班级管理的关键之一,理性的度量不仅关系班级管理的效果,还牵涉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对班级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教师应以理性为基础,再进行情绪的引导。对于班级中不同的学生,教师应保持理性,不可因情绪而偏向于某些或某个学生。

三、班级管理中“情绪”与“理性”的转化

1.小学班级管理中“情绪”与“理性”转化的影响

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智慧,积极引导,使学生的情绪转化为理性之下的情绪,在保留孩子天性的同时促进其心性的健康成长。在班级管理中,要在理性的骨子里加上一点调和剂,即“管理的艺术”,教师如果只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强硬管理,即使学生十分听话,恐怕也是一种悲哀,抑或会走向现状相反的极端[2]。

2.情绪化为“理性”

正因为完全情绪化管理的种种不利,理性化情绪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班级中学生的情绪问题,教师应保持自己的理性,不受学生情绪的影响,而后再以自己的理性来解决问题。

3.理性化为“情绪”

理性管理可以使班级管理有条有理,但冰冷的规定在管理中缺乏弹性,学生在受到過多的压抑之后一旦管理松懈就会向叛逆的方向反弹,使班级管理恶劣化。因此,将一定的理性转化为情绪对于班级管理十分重要,将这一转化合理把握,必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管理氛围,对学生成长也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朱加贵,赵建成.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方法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5):45.

[2]黄艳玲.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绪”与“理性”[J]. 赤子(上中旬刊),2015(18):152.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玉皇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性班级管理小学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