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2017-11-01 15:28罗迈钦
教师·中 2017年9期
关键词:改革研究高职院校

罗迈钦

摘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高职要以绩效为导向深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坚持前瞻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可操作性的三大原则,按照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深化后勤服务改革五个基本路径,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深层次瓶颈问题,为建设一流高职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高职院校将自身发展放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以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是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以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持前瞻发展原则

主动适应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既立足现实,更谋划长远。

2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针对内部管理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瓶颈问题,如治理结构、人事制度、社会参与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发力。

3.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研论证和科学决策水平,充分考虑学院现有发展基础,使得改革的成果可在现有体制框架的基础上推行。

二、以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主要路径

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梳理学院党政职能,进一步优化领导分工,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党政联席会的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工作规划》等配套制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若干专家委员会和专门工作组,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如校园建设、招投标等,在院长办公会决策前,必须先由专家委员会或者专门工作小组提出意见。完善院领导联系院系制度,把院领导联系基层工作制度与学院重要事项决策前的深入调研、听取意见和决策论证有机结合。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构建学院内部机构(党政机构、学术机构、群团机构)和社会力量(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办学董事会、教育联盟)共同决策,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专业群)执行,内部组织(质量诊改部门、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及学生申诉委员会)与外部机构(第三方机构、上级部门)共同监督,多元主体组成、多方合作共治,民主、开放的扁平化治理结构。明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界限,落实学术指导委员会在学院治理结构中的应有地位,明确界定其审议、评定事项及咨询范围,保障学术权力的独立运行,充分发挥其在学术事务方面的决策作用;完善落实党代会、教代会制度,明确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管理参与权,实行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重大事项票决制,推行教代会民主评议制度,创新教代会提案制度,保障民主权力的落实。深化院系二级管理,建立专业(群)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学院向二级院系分配的主要依据。以学院章程为校内最高规范与基本依据,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释”工作,加大落实与监督力度。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完善纪检监督制度,进行零星工程预、结算审计改革,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在加强职位分析、按需设立岗位、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实施全员分类分级竞聘制度,试行落聘校内降级调整试用办法,形成教职工队伍能进能出、职称可升可降的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争取行业支持、纳入教师招聘范畴等方式,解决兼职教师的工作时间及待遇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聘用、考核办法,引进领军人物和技术技能大师。结合管理系统改革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配合项目工资、任务工资等新型工资形式,形成以贡献定薪酬的分配制度。继续教育学院、后勤公司等内部服务机构和具有对外服务功能的机构实行目标管理制。

4.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相关制度,着力增强职教集团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健全与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促进集团成员的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争取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快完善与水利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基于“契约”利益共享,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引企入校”或校企共建“校中厂”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运行机制,形成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关系。

5.深化后勤服务改革

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后勤资产产权关系,明确学院资产所有权和经学院授权的后勤公司资产使用权;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建立社会化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机制,分流校内人员并合理地从市场吸收经营管理等人员;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经营或服务实体。

三、以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相关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

要成立学院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解决学院办学外部环境存在的体制机制制约。

2.凝聚思想共识

要完善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机制、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组织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校友等各方面代表参与改革,积极为学院综合改革献计献策。

3.完善监督机制

要科学设计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督查督办,确保以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深化內部管理机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

总之,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以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破解深层次瓶颈问题,从而为建设一流高职学院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改革·综合·教育领域——简析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要义[J].教育研究,2014(1):40-46.

[2]曾天山.教育综合改革的现实意义和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4(2):4-12.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研究高职院校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模式改革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