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的宏观控制与呈现方式

2017-11-02 01:54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助词词汇量汉语

姜 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中国 广州510420)

中学对外汉语教学词汇的宏观控制与呈现方式

姜 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中国 广州510420)

中学对外汉语教学缺少专用大纲的指导,在教材中的体现就是词汇总量差异大、难度等级不够合理、词语呈现方式有待改善。中学汉语教学的词汇控制和呈现应有其独特之处。总词汇量控制在2800左右每课词汇量在15~38范围内,学习初期安排的词汇量应该较少,每课不超过15个。文化词和不成词语素是超刚词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若处理得当反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汉语学习。词汇拼音的标注应更适合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性标注需准确,词语释义兼顾语用和语法两个方面。

中学;对外汉语教学;词汇;宏观控制;呈现方式

词汇选编是教材编写的重点之一。本研究着眼于中学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量界定、难度控制情况及成因、呈现方式这几个方面,从较宏观的角度研究中学教材的词汇编写。研究对象为5套使用广泛的中学对外汉语教材,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教材信息

一、参考标准及研究前的词汇处理

(一)参考标准

在目前各种语言教学大纲中,没有专为中学生编写的汉语教学大纲。在进行词语分析时,本研究选择了通用水平大纲《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简称《等级划分》),此标准由国家汉办教育部社科司《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课题组编写,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2011年2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等级划分》主要依据5种大型动态语料词汇频度,把所选词汇分为普及化等级、中级、高级及高级“附录”3大等级,分别对应的是初级、中级和高级。

另外,现有的教学大纲中与中学相关的只有《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大纲》(简称《YCT》,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2009),此大纲总词汇量太小,仅为600。《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简称《初级大纲》,杨寄洲,1996)规定初级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总词汇量是2800个,虽然此量不是针对中学生的,但青少年记忆发展处于成熟阶段,词汇掌握的数量可用接近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因此,从总量上看,《YCT》无法满足中学汉语教学的需要,本研究最终没有以此作为参考。

(二)研究前的词汇处理

所选5套教材均为初级教材,研究只涉及显性词汇(即词表词汇),以每册教材附录中的“总词汇表”为对象,没有“总词汇表”的则考察每课后所附“词汇表”。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教材的词汇表并不纯粹,里面混杂了相当比例的短语和语法结构。例如:

短语:你好吗(《轻松》),多少钱(《快乐》),好多女孩(《我爱》),谢谢光临(《奇妙》)

语法结构:因为……所以……(《轻松》),一边……一边……(《跟》),一……就……(《快乐》),越来越……(《我爱》),不但……而且……(《奇妙》)

另外,词表中还有大量的专有名词,而《等级划分》中只收录了两个专有名词:中国、北京。例如:

巴黎圣母院(《轻松》)、詹妮(《跟》)、故宫(《快乐》)、意大利(《我爱》)、大华高中(《奇妙》)

在统计前需切分短语、择出语法结构中的“词”,同时剔除专有名词。另外,每套教材中都有一些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需进行“去重”处理,即在统计时只计算一次。例如:《跟》的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三册词汇表中都有“昨天”一词,意义、词性完全相同,研究时只计为一个词。以下词汇分析都在此基础上展开。

二、词汇量对比

表2为5套教材不记重复的词汇总量数据。

表2 词汇总量对比(单位:个)

(一)总量控制无纲可依

《YCT》的总词汇量太小;《等级划分》中的普及化等级词汇2245个,5套教材大多与之相差较大。那么,零起点中学汉语教材的词汇量究竟应该是多少?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杨寄洲,1996)规定初级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总词汇量是2800个。中学汉语教材的目标是在学习完成时让学生达到中级汉语水平,且青少年的记忆发展趋于成熟阶段,中学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量亦可以2800作为参考标准。据此来看,5套教材中唯有《轻松》的词汇总量最接近要求,《快乐》和《我爱》的词汇总量过小。

(二)单课词汇量编排不够科学

单课词汇量应有上限和下限的要求。杨寄洲(2003)提出初级汉语教材每课的生词量应从20~25个逐渐增长至40~45个。周小兵(2009)也曾提出:“初级班按课型分……,综合课每课的词汇量应该控制在15~20个之间”。根据发展心理学,中学生由幼儿期逐步进入青少年期,记忆发展步入巅峰;根据认知心理学“组块(Chunk)理论”的研究成果,初级教材每篇课文的生词数量最好不超过38个(董明、桂弘,2005)。由此看来,中学教材的第一册词汇不易过多,之后几册词汇量应逐册上升,若后期课文的生词太少,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满足其语言使用的需求。由此,中学汉语教材的词汇量控制在15~38个之间比较合理,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个别出入。

单课实际词汇量可以呈现教材原始的词汇编排情况,结果见表3。表中“词汇量范围”指每册教材中单课最大词汇量和最小词汇量之间的范围;“15~19词课数”指一册教材里词汇量在15到19之间的课程数量,其他以此类推;“单册占比”指某词汇量范围内的课数在这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如《轻松》第一册“15词以下课数”(即词汇量小于15的课程数)为11课,整册共有21课,那么“单册占比”就为

表3 每册实际词汇量考察

表3显示:

1.各教材第一册的词汇量普遍小于15

Krashen(1982)的“情感过滤理论”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学习态度积极的人,其情感过滤作用就会很弱,语言输入就会最大限度地变成语言吸入(intake),学习者往往可以顺畅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进而完成语言习得。当学习变得无趣、痛苦,或是处于一种惩罚性的环境里时,孩子们就会抵制学习,可见学习兴趣何等重要。

中学汉语教材的使用对象为13岁至16岁的少年学生(姜蕾,2013)。中学低年级的学习者刚从儿童时期过渡而来,在决定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情感和兴趣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不让他们在初遇汉语时被词汇和汉字吓倒,在第一册教材中编排较少的词汇比较合理。因此,中学教材词汇量的安排是否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做不同要求,并非一概而论呢?例如,教材第一册(甚至第二册)词汇量不宜过大,每课控制在15个以内,以培养兴趣、学以致用为主要目标;之后几册可以遵循每课15~38个的词汇量标准,逐步递增。

2.有些教材后期阶段单课词汇量偏大

《轻松》的第四册、第五册的单课词汇量100%超过38个,《奇妙》第四册也有9成以上单课词汇量超过38。这两部教材后期阶段的词汇编排偏差较大,会破坏教材整体的科学性。虽然各教材都可以按照词汇量由多到少、由简到难的逻辑编写,但是多到什么程度、少到什么程度,是必须加以科学控制的。

三、词汇的等级分布

初级教材的选词应以《等级划分》中的普及化词汇为主。5套教材的词汇等级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词汇等级分布

中学汉语教材的词汇等级分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各级词选择的差别都较大,说明各教材对每个等级词数量的把握分歧很大,这是中学对外汉语教学缺少标准的体现。

2.普及化等级词比例均不达标。

国家汉办2002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国外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规定:“初级阶段的初级词汇可以达纲≥85%”。虽然参考的是成人大纲,但教学目标合理性对各等级词汇比例的要求不应有区别。各教材的普及化等级词比例都不够高,难度控制最优的是《快乐》,相对接近初级阶段的标准。《轻松》的普及化等级词比例最小,超纲词比例最大,实际词汇难度远高于最初设定的教学目标。

3.超纲词比例较大。

《轻松》、《跟》和《奇妙》的超纲词比例均超过15%,《轻松》甚至达到近30%,造成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与文化相关的词语较多。例如:

布丁、年货、生肖、元宵、正月(《轻松》)

宫爆鸡丁、汉堡、花灯、水饺(《奇妙》)

文化传播是语言教学的内容之一,其中必然会涉及较多的相关词汇。但是,能体现各国文化特色,且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应该成为教学的内容,那些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应尽量回避。例如:

文化大革命(《轻松》第五册第6课)

(2)词表中还有一些不成词语素,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轻松》中。例如:

肪、蕉、酪、橡、锻、责、膀、浏、氛、惰、姻、诲、雹

《轻松》将生词的每个字分别列出,作为生词之一在词表中呈现,有英文释义,其中有一些为不成词语素。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

A.汉字的含义与所在词的意义无关,与所在课文也无关。例如:

B.汉字单独存在没有意义或无法使用,只能用所在词的意义来进行解释。例如:

C.汉字与所在词存在深层次的联系,初学者较难理解。例如:

从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我们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汉字教学,也不主张把语素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杨寄洲,2003)但是,汉语属于语义型语言,汉语语法为语义句法。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是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向心、离心两种结构形式逐层扩展,形成各级字组。(徐通锵,1999)因此,这种“字本位”式的词汇表对扩大学生词汇量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字与字的组合,让学生在学会一个一个词语的同时学会词语的组合原则和掌握语义的聚合群,在有限的汉字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扩展词语的能力,以及能动地把握汉语语义的能力”。(李泉,2006)

《轻松》对词汇的处理方式正是其特色所在,也适合逻辑思维日益成熟的少年学生。但有些不成词语素单独出现不但不能表达实际意义,反而增大了学习难度。仅仅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不一定能够被永久地保存下来。但是如果信息与其他已经存在的且有意义的记忆联系起来,那么它便成为了长期记忆的一部分。(Solso,R.L.等,2008)因此,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教授有现实意义、组合能力强的汉字可以促进词语的掌握。中学汉语词汇表中所列汉字需与所在词有比较明显的意义上的关联,同时扩展性较强,前文所述3种情况应该避免。

四、词汇的呈现方式

各教材的词汇呈现方式见表5所示。

表5 词汇呈现方式

(一)拼音标注

在《轻松》、《快乐》和《我爱》中,拼音标注在词汇上方;《奇妙》在词汇之后标注拼音,两个音节之间有间隔,将每个字发音区别开。《跟》也在词汇之后标注拼音,但两个音节之间没有间隔。

关于汉语拼音的标注方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简称《拼音规则》)中已有明确说明: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例如 gāngtiě(钢铁)、qiūhǎitáng(秋海棠)。四音节以上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名称,按词(或语节)分开写,不能按词(或语节)划分的,全都连写。例如 Wúfèng gāngguǎn(无缝钢管)、hóngshízìhuì(红十字会)。单音节词重叠时连写,双音节词重叠时分写。例如 rénrén(人人)、Chángshi Chángshi(尝试尝试)。重叠并列即 AABB式结构,当中加短横。例如 Láilai-wǎngwǎng(来来往往)Shūoshuo-xiàoxiào(说说笑笑)。

《跟》的拼音标注方法最符合《拼音规则》的规定。但我们认为,其他四套教材的标注形式更适合初级对外汉语教材。汉语为表意语言,汉语拼音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有声调,表示汉字的发音。对于二语初学者来说,拼音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将每一个字的拼音单独列出,有利于初学者辨识汉语拼音的形态,准确掌握每个字的发音。国内使用的汉语母语教材也是以此方式标注拼音的,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二)词性标注

研究发现,青少年在掌握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逻辑规则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已基本具有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运用逻辑规则的能力有所提高(朱智贤,1990)。由此来看,中学生已具备对词语进行系统化地归类,并学习和掌握其特点的能力。在学习词汇的时候了解词性有助于他们熟悉各词类在句中的位置,掌握语法规律。5套教材中,只有《跟》在词汇表中用英文缩写形式标出了词性,其他四套教材均没有词性标注。

但是,《跟》中有些词的标注词性与释义词性不符。例如:

(1)姓 xìng (v.) to be surnamed;surname (第一册第 15课)

(2)男 nán (adj.) man (第一册第 30课)

(3)另外 lìngwài (n.) in addition,besides (第三册第 13课)

(4)银色 yínsè (adj.) silver color (第四册第 5课)

例(1)中“姓”的词性标注为动词,课文中出现的也是动词用法,但英文释义却为两种,一种是动词,一种是名词。应仅保留作动词的解释。例(2)可用形容词“male”来解释,以保证释义词性与原词词性相符。例(3)“另外”在课文中用作副词,英文解释也是副词和副词短语,但词性标注却为名词,应予以修正。例(4)的词性标注有误,“银色”是名词。

首先,“准确性是标注词类时第一重要的问题”(李晓琪,1997);其次,词表需以课文为背景标注词性和意义,“标注应当只针对本课课本中出现的具体用例,应当简单、明确,而不应当超出课文,罗列工具书的词性标注。”(王弘宇,2001)更重要的是,在保证意义准确的情况下,释义用词的词性应尽量与原词词性相同,即用名词解释名词,用动词解释动词,用形容词解释形容词等等。少数汉语词语在英文里没有词类一致的对应词语,如遇到这种情况则不做强求,只能转换词类。例如:以后(n.)——after、afterwards,路上(n.)——on the way。

(三)生词释义

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通常不会去考虑这个词是不是大纲要求的甲级词或者乙级词,他们觉得很重要的是所学的词汇是不是马上可以在生活中使用,不但要知道词语的意义,而且要知道怎么用和在什么场合下用。(吴勇毅,2006)词语的解释必须实用,兼及语义、语法和语用,相应的外语注释应准确无误。

几部教材对词汇的释义简单、实用,没有出现理论性的描述,基本适合中学生学习。但在量词和助词的解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量词的释义

(1)翻译不准确

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跟》第一册中,词性标注为量词,但英文释义却为名词。这样的释义方法容易误导学习者。如:

碗 wǎn (m.) bowl(第 25课)

盒 hé (m.) box;瓶 ping (m.) bottle(第 27课)

(2)释义过于笼统

《轻松》、《跟》第一册和《快乐》中的量词,除个别外几乎都只标明是measure word,缺少对含义和使用范围的明确说明,不利于学生掌握。例如:

个 gè (m.) measure word(《跟》第一册第 25课)

《我爱》没有单独列出任何量词,它们存在于个别短语中,且数量很少。词语释义也是针对整个短语的,没有专门对量词的解释说明。例如:

“对外汉语教材如果在准确释义的同时又简要地提供用法方面的信息,则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的英译应该以阐释词语的语义为主,简要说明词语的用法为辅。”(卢伟,1995)对于量词和助词这样的学习难点来说,尤其应该如此。量词是独具汉语特色的一个词类,英语中没有对应项,从一开始就应在释义和用法讲解上突出其特点,并详细说明适用范围。《跟》的第二、三、四册和《奇妙》对量词的释义方法都比较好,值得借鉴。例如:

幅 fú (m.) ameasure word for cloth,picture,etc.(《跟》第四册第10课)

位 wèi [a politemeasure word for people](《奇妙》第三册第36课)

2.助词的释义

《轻松》、《跟》和《快乐》对助词的释义都过于简单,例如:

啊 ā (pt.) particle word(《跟》第一册第 8课)

《我爱》的词汇表中没有单独列出助词,它们仅出现在为数不多的个别短语中;词语释义也是针对整个短语的,没有对助词的解释说明。例如:

汉语助词在成句和语义表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语言交流的顺畅进行。在解释时只标明是助词远远不够,附带对用法、功能的说明有助于学习者掌握并灵活运用。《跟》对结构助词的解释、《奇妙》对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的解释都比较详细,有对功用的说明。例如:

得 de (pt.) used to link a verb or an adjective to a complementwhich describes themanner or degree(《跟》第三册第1课)

过 guò (pt.) used after a verb or an adjective to indicate a past action or state(《跟》第三册第15课)

吗 ma [particle,signifies a question](《奇妙》第一册第1课)

了 le [a grammatical word showing a complete action](《奇妙》第一册第12课)

目前的中学汉语教材的词汇释义内容主要针对语义,对语用和语法的说明较少。由于初级水平的中学教材词汇比较简单,以常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因此缺少对实词语用和语法的说明对学生影响不大。但是像量词和助词这些难度大或较抽象的词,必要的功用说明不可或缺。在5套中学教材中,部分课本对量词和助词的解释比较全面,部分只依靠出现在课文或练习中的少数示例展示用法。总的来说,它们的生词释义准确性较高,但缺乏一些必要的用法说明。

五、结 论

中学对外汉语教学没有适用大纲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正因为此,各教材的总词汇量差异很大,单课词汇量也需要进一步规范。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总词汇量适于控制在2800左右,学习初期的词汇量不宜过大,每课控制在15个以内,以培养兴趣为主;之后每课的词汇量在15~38个的范围内,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略有出入。

5套教材中的任何一套普及化词汇比例都不达标,同时它们对词汇的数量和难度没有较统一的认识,这是中学对外汉语教学缺乏大纲的体现。词汇表中列出的不成词语素和文化词汇是超纲词比例较大的主要原因。多样的文化词语可以显示不同教材的特色,若选择合理,会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而非障碍。对象为中学生的初级汉语教学适合使用“字本位”式的词语学习方式,但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所选生词和汉字应有较明显的意义关联,同时扩展性较强,否则不但无助于中学生扩大词汇量,反而增加了语言学习的难度。

生词拼音适于标在每个字的上方,与汉字对应,便于学习者准确掌握和区分汉字的发音。词性的标注应准确无误。词汇释义应兼顾语用和语法的解释,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如量词)、较抽象(如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或具有独特语用特点的词(如“您”)。

董 明、桂 弘:《谈谈好教材的标准》,《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S1期。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姜 蕾:《基于对比的中学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李 泉:《对外汉语教材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李晓琪:《外国学生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编纂散论》,《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3期。

卢 伟:《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和方法》,《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王弘宇:《教材中词性标注的针对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吴勇毅:《对外汉语教材评估:学习者的视角》,刊于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18-234页。

徐通锵:《“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杨寄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年。

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Solso,R.L.,Maclin,M.K.&O.H.Maclin:《认知心理学》(第7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Macro-control and Presentation of Vocabulary in Chinese Teaching for Oversea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IANG Le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420 China)

There is no dedicated syllabus for teaching Chinese to overseasmiddle school students.Textbooks usually show large differences in words quantity,inappropriate difficulty level and the presentation mode to be promoted,whilemacro-control and presentationmode of vocabulary should have unique features.The total vocabulary should be about 2800 with each lesson should be within the range of 15-38,but less than 15 at the initial stage.Words about culture and morphemes that cannot be used individually compose themain reasons to higher proportion of words beyond the syllabus,which could also become motivator of learning interest if handled properly.Theway of showing Pinyin for each word should be suitable for second languages learners.The part of speech of aword should be given accurately.The explanation should contain both grammatical and pragmatical aspects.

middle school;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vocabulary;macro-control;presentation mode

H193.4

A

2221-9056(2017)09-1224-09

10.14095/j.cnki.oce.2017.09.007

2016-12-16

姜 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教师,讲师,中山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Email:grace_j_lau@163.com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助词词汇量汉语
学汉语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