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2017-11-03 00:08范国睿
中国德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艺术

范国睿

摘要

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艺术教育中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背离,越来越陷入功利化、技艺化倾向,课程、教学、机构、师资、物质保障等方面资源配置不足。重塑与践行艺术教育的德育价值,需要建立艺术教育的德育目标体系,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展艺术教育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艺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关 键 词

艺术教育;美育;德育;一体化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美育在立德树人、“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能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2]。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阐明了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之于实现立德树人战略任务的重要价值,进一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2]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揭示当前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围绕“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提出一系列建议。

一、问题:学校艺术教育育人功能被遮蔽

学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在人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当前,“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具体而言,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更没有得到有效挖掘。理论上,艺术教育在审美性和道德性之间徘徊;实践中,艺术教育具有功利化和技艺化倾向,艺术教育(尤其是农村艺术教育)课程开课不足、师资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纠结: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背离

历史上,唯美主义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的观点,认为德育的目的、精密的思考、深刻的思想跟艺术作品毫不相干,艺术的目的是追求审美价值,美与内容无涉,艺术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正如王尔德说:“艺术除了表现自身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命一样,而且完全按照自己的路线向前发展。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只表现它自己。”[3]在现实教育过程中,这种唯美主义倾向依然存在,导致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背离,而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的对立,势必将伦理道德从艺术视域中驱离,从而使艺术失去美的内涵与灵魂。一件艺术作品即使审美价值再高,如果有悖于社会的伦理价值规范,也称不上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艺术教育如果完全流变为追求纯形式美、装饰美的话,将无法满足人的内在审美需要。人既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宽泛、朦胧的纯粹美与形式美无法展示人们渴望了解的相关时代、生活、生命及人生的丰富意义。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审美需要借助认知、联想等心理活动,这就不可能不涉及道德领域。将艺术的审美性与道德性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对艺术与德育关系的曲解。

因此,艺术的道德性并不抹杀艺术的审美性,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并不是非此即彼、互相矛盾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是审美性与道德性相统一的。

(二)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异化:功利化和技艺化

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艺术教育越来越陷入功利化、技艺化倾向。艺术教育功利化是指忽视美育的育人价值,仅着眼于名利,或为艺术领域培养、输送专门人才。技艺化即指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专业主义、轻视或忽视育人功能现象。从整体上看,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并没有显示出美育的特点,而是一味地模仿专业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化取向十分明显,有的甚至把艺术教学等同于艺术知识技能教学,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成了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艺术审美体验几乎被枯燥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完全取代。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践存在着艺术教育非艺术化、艺术教育专业化、艺术教育成人化、艺术教育时装化、艺术教育尖子化、艺术教育庸俗化等现象。此外,为了追求名利效应,学校鼓励教师培养艺术特长生,教师、家长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培训、考级;教师为了在比赛、评比中获奖,不厌其烦地排练节目、筹备公开课。出于诸如此类的功利目的,艺术课堂势必会成为技能的训练场,只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学习,以“技”斥“美”,终将导致艺术教育失去其应有的教育性。

(三)艺术教育资源的匮乏:软件和硬件的不足

从具体的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当前,艺术—德育一体化融合教育还存在课程、教学、机构、师资、物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不够规范。大中小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都是学校的副课或选修课,教学质量整体不高。如一些课程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讲义、沒有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有些课沦落成了看电影或听音乐。

其次,缺乏独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以高等教育学校为例,某些艺术教育机构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的挂靠在团委名下,有的挂靠在德育或马列教研室的名下,这样在职称申报、科研项目申报、规划学科发展等方面受到所隶属或挂靠单位的制约,使得机构自主发展能力差,机构本身形同虚设。endprint

再次,艺术教育场所和设施资源不足,现有资源缺乏正当使用。在艺术教育场所和相关设施建设上,目前很多大中小学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艺术课程及艺术团的活动场地匮乏,大多在普通的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没有礼堂,没有剧场,没有普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

最后,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据统计,按照教育部的艺术教育基本要求,我国艺术教育师资配备率不到60%。尽管目前大中小学拥有一定数量的艺术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艺术教师队伍相比,并存在艺术师资流失现象。艺术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和工作激励机制有待健全。

此外,在理论研究层面上,虽然在艺术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艺术方面的科研课题仍然甚少。很多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总结上,学术含金量不高且许多课题大同小异,原创性不够。

二、归因:功利主义与应试教育的影响

以上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由此而带来的观念认识上的问题,违背了“美善相谐”的规律。从古至今,“学而优则仕”,古代歌、舞等职业为下层职业,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国学经典为人们所热衷。发展到现在,这种思想仍有延续,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又出现以艺术特长“曲线救国”的功利化现象。因此,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对艺术教育轻视;二是极度技艺化和功利化。前者在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或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身上较为突出;后者在发达地区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身上较为明显。

就前者而言,某些大中小学学校领导并不重视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自然不多,由此带来器材、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硬件方面的严重不足。在功利意识作祟下,大多数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主要核心课程身上,认为高考主要还是考察“文化课”,艺术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无需太过在意。

就后者而言,一方面,许多学校都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获取名利、荣誉的快捷工具,期望特长生能在各级各类文艺性比赛中为学校争得荣誉。而对学生自身来说,“艺术特长生”的头衔会使其在升学、求职中占有优势。所以,带着功利的目的进行技艺化的训练就在所难免了。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极力寻求在比赛、评比中脱颖而出,这是一条名利双收的捷径,加上学校给予的压力,急功近利也就成为了必然。此外,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和学生们对“明星梦”的追逐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功利化、技艺化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对艺术教育的过度轻视和过度重视,都不能正确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的发展。过度轻视艺术教育,学生得不到艺术的熏陶,何谈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德育发展;因功利化和技艺化的目的而过度重视艺术教育,使得艺术教育成为艺匠的、功利的、技艺分割的、人艺脱离的教育,使得本应轻松愉快、富有人文性的艺术教学变得单一封闭和复杂难懂,这很难使学生真正热爱艺术,更不用说从艺术中得到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了。

所以,重塑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加强课程、师资、社团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是艺术—德育一体化的关键。

三、建议:艺术教育德育价值的重塑与践行

古今中外,艺术—德育一体化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融德育与艺术教育于一体的“礼乐”学说,到王国维“美育”主张,再到蔡元培极力倡导“美育”,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4],从古希腊三贤“美即是善”“美与善很难分离”的论断,到席勒的美育宣言书《美育书简》,再到尼采认为“艺术教育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5]以及海德格尔的“艺术审美本身就显示着身心的和谐统一”,足以显示,艺术—德育一体化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以认知心理学、美育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移情学说为代表的当代心理学理论,以“生命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为代表的当代教育学理论,以“价值澄清理论”“欣赏型德育模式”为代表的当代德育理论,更是为艺术—德育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从立德树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艺术—德育一体化,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艺术教育和德育规律,努力破解当前艺术—德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当中,可以利用艺术教育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实施德育,在德育过程中重视艺术氛围和情境创设,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可以促进学科一体化融合、课程一体化融合、教学一体化融合、社会一体化融合、资源一体化融合。[6]本研究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

(一)建立艺术教育的德育目标体系,重塑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

改革艺术教育,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这就需要构建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体系,重塑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结合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多维、多元、多层的要求,围绕丰富学生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促進学生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目标,研究并建立符合大中小学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可操作的艺术教育的德育目标体系;在各学段中选择开展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试点的区域样本和学校样本,建立科学有效的大中小学艺术课程德育目标体系;进行德育目标分解,尝试以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研究并形成了大中小学艺术—德育一体化的目标序列。endprint

(二)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保证艺术教育落到实处

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意见》要求:“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逐步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以发掘艺术课程中的德育内涵为基础,探索丰富、有效的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方法路径。从艺术课程校内外教育实践的内容出发,发掘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服饰等艺术科目的德育内涵,根据艺术教学实践的不同特点、不同对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丰富体验,从而获得艺术顿悟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同伴间的信任与了解、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围绕满足学生审美情感体验、表现与创作、合作与交流等需求,着力推进艺术技能的提升和德育目标要求的有序衔接。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有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艺术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艺术教育的熏陶中体会德艺双馨的境界。中小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比例和学分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国家课程方案总课时比例的上限开设艺术课程。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

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积极挖掘各学科教育教学的美育因素、德育因素,“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8],帮助学生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艺术形式,学习和把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从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中,感悟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在艺术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开展艺术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直接体验

大力開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覆盖面。鼓励学校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学生艺术活动,定期举办艺术节,形成一批成果显著、示范引领的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首先,大力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扶持发展学生艺术团。推进艺术团品牌建设,完善学生交响乐联盟、学生合唱联盟建设,成为引领学生文化艺术熏陶和修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其次,尝试建设艺术教育文教联盟。着力推进文教结合体制机制改革,鼓励艺术院校与重点高中建立合作关系,拓展艺术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开设艺术大讲堂、举办专题艺术设计展览、派送辅导员等形式,运用社会文化资源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低费优质服务。

再次,加强艺术教师人文培养和德育实训基地建设,注重艺术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培养与研究的经验总结,从大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德育一体化出发,探索出台有力推进艺术—德育一体化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深化艺术教学改革,并建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保障措施。

最后,推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艺术活动的资源整合,家校合作、校社合作等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建设,增强学生在基础层面、拓展层面和探究层面的选择性。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艺术的潜在德育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沿袭与创新、人文精神的探究以及科技的融入使校园公共艺术从边缘走入主流,肩负起美育、德育和传递文化的特殊使命。因此,建设审美、适用、人文、科技、整体性、开放性的校园公共艺术成为当今校园规划的一个潮流,同时也成为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如校园内典雅的建筑、清澈的湖泊、精妙的园林、随意点缀的艺术走廊、格言牌、雕塑、标识、亭台楼阁、蜿蜒小径,甚至是树木花草及其间的诗文词赋,都犹如一颗颗宝石,闪耀出璀璨的光芒,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可以启人心智、催人奋进、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给自然景观赋予浓厚的人文气息,使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这些都是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内容和最佳途径。

(五)促进艺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

首先,改革和转型高校艺术教育,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教育教师,尤其是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严重缺乏的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领域的优秀专业教师。

其次,提升艺术教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艺术—德育一体化实施,提升艺术教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是关键。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艺术教师的配置,形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一专多能,并具有综合教育教学和德育能力、掌握现代数字技术的教师队伍。建设艺术教育工作室,构建一个有名师引领、领军人物凸现、学科带头人起骨干作用的艺术教师群体。

再次,组织培训研修,提升艺术教师科研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干部、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艺术专干定期参加艺术—德育一体化培训,提高对艺术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健全区(县)教研员队伍,建立高校教研协作组,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学校艺术教育科研与实验工作。

最后,加强对艺术教师的激励。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大中小学校艺术教师的合作交流与经验共享,提高艺术教师的工作津贴,激活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德育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7-09-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7-09-10].http://www.gov.cn/gzdt/2014-01/26/content_2575813.htm.

[3]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8:142.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4-5.

[5]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86.

[6]孙湘明,萧沁.艺术教育融合模式的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5(1):67-69.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09-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9-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93/201407/xxgk_171904.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