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刍议

2017-11-04 01:56李瑞娟俞赞琪刘海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协同

吴 奇, 李瑞娟, 金 文, 俞赞琪, 刘海华

(西安航空学院 能源与建筑学院, 西安 710077)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刍议

吴 奇, 李瑞娟, 金 文, 俞赞琪, 刘海华

(西安航空学院 能源与建筑学院, 西安 710077)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分析,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以能源与建筑学院为例,在总结过去校企结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学生能力养成为目标,做好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从校内实训室到校内研究所最终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连续无缝衔接培养,建立企业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针对就业方向岗位需求趋势对入围企业实施动态选择与考核,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加强双主体建设,在制度保障上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为校企融合模式规避风险等措施。结合学校专业的改革实践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地方应用型本科; 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融合基地

0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这是纲要中首次提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由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为理论基础扎实的不同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换言之应用型人才就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核心是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由于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型人才的定位不同,由此展开了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讨[2]。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求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大高校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新机制建设,建立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促进实践育人合作机制的形成,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3]。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4-5]。

西安航空学院作为新晋升的应用型本科学校,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源与建筑学院从2012年开始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现已有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正在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根据过去校企合作的经验[6],就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立及运行进行探索。

1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我院现有的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均属于工科范畴,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技术更新发展快,单纯依靠学校自身建设实践基地是不现实的,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校企合作的深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发展的速度。

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专业,多年来不断开展校企合作,从行业调研入手,制定了“西安航空学院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专业校企合作企业评估指标体系”,优选企业,经过几年的积累,校企共建多个校企融合基地,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长期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企合作是协同培养的重要方面,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专业的经验也可应用到这3个专业,从行业调研开始,到校企共建校企融合基地,旨在建立校企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与企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长期合作,发展共赢。

2 做好校企协同培养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一种由上而下设计战略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将设计对象的结构层次功能等综合考虑,注重将规划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强调设计对象必须定位准确、结构优化、功能协调等,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其目的在于将设计付诸于实践[7]。总结以往经验,结合我院实际,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顶层设计应该做到。

2.1构建集沟通、决策为一体的平台

以往,学校、企业缺少衔接和沟通,各自为政,实践者和决策者也缺少必要的沟通,企业的需求难以传达给学校,这也是近年来总是出现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8]。相应的学校在育人方面的要求也难以及时传达给企业,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方面,可以在校企融合基地的建设上下功夫,将校企融合基地建设成为一个集沟通、决策为一体的平台,学校、行业、企业可平等及时沟通,企业的需求可以马上转化为学校的决策,学校的要求可以很快体现在协同培养的框架之中(见图1)。

图1 环境专业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框架图

2.2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

当前,企业对协同育人的认识不深,学校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及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顶层设计层面就要求以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础,所以,校企深度合作是顶层设计的基础和前提[9]。

与以往与企业的浅层次合作相比,深度合作应该包括:学生实习、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校企合作课题、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10]。

2.3以校企共赢为目标

共赢是成功的基础也是目标。当前在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方面,学校的赢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因此学校声誉的提高,学校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的功能的实现。企业的赢体现在人才软实力的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企业美誉度的不断提高。以此,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切合学校实际,由校企双方共同主导的校企协同培养顶层设计框架。

3 突出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的双主体

学校和企业都是协同育人的主体,目前的普遍情况是,学校是主体,忽略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导致育人的效果不佳,协同育人开展困难[11-12]。要做到协同育人中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须做到以下方面。

(1) 校企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校企共同商议,根据市场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岗位要求,制定与实习实训相关的授课计划。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并提供岗前培训。合作企业与学校根据行业发展和需要与学校开发新课程。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演讲、授课。

(2) 校企共同做好教学工作。实践部分教学工作均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授课计划,内容,教学安排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议决定。企业为每位同学都配备一名学校认可的师傅,并且一个师傅只带一个学生,与学校的指导教师一起,做好实习指导工作,确保实习效果。

(3) 校企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以及企业领导,组成考核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培养效果。学生每周都必须上交实习总结,记录实习情况,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试,以此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学生不定期在企业指导师傅的帮助下录制能够体现自己能力的视频和音频。实习期满,企业指导师傅与企业领导为学生撰写实习评语。

(4) 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在与企业共建校企融合基地时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就业与企业的用人问题,因此,企业须是行业里的翘楚,并且有用人计划或者该企业的推荐意见和实习经历在行业内备受认可。① 将岗前培训、试用期放在4年教学全过程。通过社会招聘进入上述企业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和试用期,平均需要半年时间,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学生毕业就可正式工作。② 考核录用。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将上岗考核与实习考核结合,考核合格就可以正式上岗。

(5) 校企共同做好毕业论文的辅导和评审工作。毕业论文是对4年学习的一个小总结,重点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科研水平,一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都可以在合作企业的指导下完成,企业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的选题和辅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评审工作。

(6) 学校做好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学校组织团队定期去企业展开技术服务工作,并与企业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做好横向课题。

综上所述,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培养方案双方制订制”“培养过程双方负责制”“毕业就业双方推荐制”和“培养效果双方反馈制”的“四双制”构建[13],以此作为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4 政府和行业适时出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关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国家一直都在提倡,经过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已经非常普遍,但相应的法律法规一直比较薄弱,目前校企合作中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解决。

(1) 在缺少法律法规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企业的积极性和态度掣肘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热衷、企业应付,双方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高校在这一关系中的尴尬境地”[14]。

(2) 在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益保护方面也需要法律法规约束。所以,建议政府和行业应适时制订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15],如《校企协同育人法》。其中可以通过法律要求所有的企业必须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来,另外用法律来保障顶岗实习的学生权益,才能为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5 实施成效

环境专业实施校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先后建立校企融合基地14家,企业专业领域涵盖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咨询行业基本实现了环境工程领域的全覆盖,年接纳学生实习能力超过100人,所有入围企业均承诺实习完成后择优接收50%以上的实习生作为公司员工,实施改革以来,学生就业率连续2年100%,专业对口率95%以上。已经有一大批学生成为就业行业里的骨干力量。企业反响强烈,学生满意,学校也在行业中获得了好的口碑。

6 结 语

综上所述,能源与建筑学院的本科专业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融合基地的模式,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在协同育人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双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最后,建议政府和行业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得到良性发展。

[1] 新华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 潘懋元,车如山.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 李 瑜. 校企结合—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J]. 职教研究,2005 (4) :9-10.

[4] 陈解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 :30-34.

[5] 卢森锴, 刘 迪 ,韦吉爵. 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11):26-28.

[6] 吴 奇, 金 文, 李瑞娟,等. 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施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7):207-209.

[7] 柳友荣.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162-164

[8] 张国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3) :77-80.

[9] 王劲松,陈清婵,王学民.“校企共赢”食品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41( 18):7920-7922.

[10] 李吟龙, 廖发良.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5 (9 ): 44-47.

[11] 房三虎,张永亮,谢青梅.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4):219-222.

[12] 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 2):31-33.

[13] 吴志强.全程互动理念下地方工科院校建立“四双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6) :10-13.

[14] 李 冉. 国内外本科层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D].南宁:广西大学,2013:1-2.

[15] 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7.

Discussion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veEducationofLocalApplication-oriented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

WUQi,LIRuijuan,JINWen,YUZanqi,LIUHaihua

(Energy and Architecture College,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ocal problems studied by educational circles. In this thesis, the positio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is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are brought up regarding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fus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a summary of previous experience of the Energy and Architecture College of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newly built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imed at students ability cultivation, we completed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ga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From the campus classrooms to the school institute, and eventually to enterprise job training, the whole process is continuous and seamles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built, the demand trend was found for the employment direction, and the cooperated enterprise were dynamically selected and evaluated.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double-subject was constructed and strengthened. A series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institutional were made to guarantee for risk-aversio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fusion base

G 642.0

A

1006-7167(2017)09-0247-04

2016-12-18

吴 奇(1975-) ,男 ,陕西泾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及改革。E-mail:80163973@qq.com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