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北梁棚户区规划设计浅析

2017-11-04 13:36胡慧玲蒋杰媛徐萍
城市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棚户区归属感用地

胡慧玲 蒋杰媛 徐萍

摘要:随着棚户区改造建设的不断进行,如何真正提高棚户区规划的可实施性、改善居民生活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包头市东河区北粱棚户区搬迁改造分析,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探讨棚户区改造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北梁棚户区;小区规划设计

所谓棚户区,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及“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极富开拓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它将导致居民大量迁出,原有的居民聚集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如何使得居住区文化建设不停滞,如何发挥增强群众凝聚力、提高群众文化修养、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作用,增强居民对居住区的归属感,是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包头市北梁棚户区为例,对基于归属感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进行浅析。

1、项目背景与概况

北梁棚户区位于包头市东河区,用地范围东至工业区东路、南至规划路、西至利郎路、北至东脑包路,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分为三个地块,分别为北部为二地块,用地为45338平方米;中部为三地块,用地为45733平方米;南部为四地块,用地为45660平方米。规划用地处于北梁棚户区,现状用地内部有居民住宅、油库用地及部分工业设施,有居民4.6万户、11.8万人,地势较为平坦,适于建设。

2、基础条件分析

本项目用地由于地处东山地区,多种使用功能混杂,建筑使用时间较长,而且建筑等级低、质量差导致场地内问题很多,总结如下:

1)市政配套差。2)私搭乱建现象严重。3)安全隐患多。4)绿化景观缺乏。5)交通不便。6)环境卫生差等诸多问题。

北梁地区住房难(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破损严重)、行路难(95%以上道路狭窄弯曲、坑洼不平)、入厕难(有旱厕254座,人工清掏)、取暖难(供热、燃气等公用设施尚属空白,房屋阴暗潮湿,火炉取暖)、购物难(无社区商业配置,便民利民服务设施短缺)、清运难(垃圾露天堆积、无垃圾转运站)、排污难(没有污水管线,污水横流)、消防难(供电线路老化,没有必要的消防措施和消防通道,消防安全隐患明显)、泄洪难(泥沙淤积、洪水不畅)。棚户区改造将彻底的改善现有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

3、北梁规划解读

根据现状用地条件和城市道路划分,将用地划分为北(二)、中(三)、南(四)三个地块。地块二布置高层住宅,以14至18层为主。沿东脑包路、利郎路、工业区东路、规划路布置沿街网点;地块三布置高层住宅,以16至18层为主。沿东脑包路、利郎路、工业区东路、盛达路布置沿街网点。地块四布置高层和小高层住宅,以11和18层为主,沿利郎路、盛达路、工业区东路、规划路布置沿街网点。

3.1建筑设计布局规划

建筑立面通过虚实(现浇拦板和金属栏杆)阳台、构架、材质和颜色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引导人们进入一种休闲的新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改善居住质量的目的,在文化内涵和生活模式的层面充实小区的精神实质,给人们带来精致而亲切的美感。各层数住宅分类穿插布置,不仅使空间感觉富于变换、跳跃、避免呆板,而且灵活界定出园区内外的不同空间,可识别性和归属感增强。这样就形成了从中心到外部一个高低错落的建筑高度走向,空间秩序井然,同时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各个住宅区域不同类型的住宅之间以绿地和道路分隔。住宅间距满足当地日照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减少视觉干扰。

3.2道路交通系統设计

地块二、三分别设两个出入口,分别位于南北两个方向;地块四于其北侧盛达路上设一个出入口,园区路采用环型路布置方式。园区主路宽6米;宅前路宽4米,并设计成尽端路加回车场,方便车辆通行。道路规划结合宅间绿地设计,在路边设置景观小品、树木绿化、活动广场等,增强沿路的景观性和局部开放的广场效果。在沿路的宽敞位置布置路面停车位,在园区内部高层住宅的地下修建地下停车库,并在地面布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3.3景观环境营造

绿化设计强调空间的流动,充分满足均好性需求,将建筑与绿地、广场、小品等空间、景观节点交融布置,形成多条视线通廊,加强了空间的流动与渗透。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以耐寒地方品种为主,建议点缀部分秋色叶树、观花植物,丰富小区环境色彩;多种乔木,甚至可以种植部分果树,以增加园趣。建筑布局朝向顺应开放空间的安排,以提供居住者足够的视觉品质和开放性的景观廊道。贯穿三个地块的景观轴线与二、三地块间的景观步行街,交于中心景观交点。

结语: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的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追求物质居住环境的同时,人们渴望居住区能给自己带来归属感。本次项目主要考虑拆迁户的利益及权利,确保居民的安置。同时,兼顾运营成本及效益,在开发模式上以政府为主导,采用以安置房为主、以商品房为辅的开发理念。通过对归属感的组成因子,即舒适感、识别感、交流感、安全感、记忆感的渗透,力求打造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方便、安全舒适、文明高雅的21世纪新住宅社区。endprint

猜你喜欢
棚户区归属感用地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阳光照进棚户区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美国兴起“棚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