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女声第一人

2017-11-09 12:51四维
曲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养母小楼唱法

四维

今年是京韵大鼓女声唱法第一人、京都曲坛的领军人物、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良小楼诞辰110周年。

良小楼(1907-1984)曾任中国曲协和中国音协理事,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良小楼不仅是一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还是鼓曲改革家和教育家,是百年京韵发展史上第一个女声唱法的创造者。她为后来众多京韵女演员开辟了一条通道,推进了由男声唱法向女声唱法的演变,多年来卓立鼓坛、誉满京都。

良先生是满族人,出生于京郊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原姓关,与北京单弦名票关贞奎是亲兄妹。因家庭贫困难以生存,良小楼5岁时被卖与城里的联珠快书女艺人良惠芬为使女。良惠芬宦门出身,酷爱说唱艺术,是北京早期女快书的创演者,她与城内永家三少爷自由恋爱私奔去天津,后回到北京,夫妇二人成立了永家杂耍班子应办堂会。良惠芬收买养女良小亭、良小楼等,良小楼一名便是养母给起的名字。良小楼自幼天资聪颖,有一副清脆甜润的好嗓子,七八岁便随养母学唱联珠快书。她记词快且好学,悟性强,很快就随养母在位于石头胡同北口路西的四海升平茶社等处登台演唱,深得养母和观众喜爱。10岁时养母让她学唱京韵大鼓,并让她拜师王鸿利。王先生是京城早年的名弦师,善于教唱,当年钟家的钟贞荣(小岚云之父)与石岚云(小岚云之师)等都是王鸿利的徒弟。良小楼学得快,边学边唱,艺技渐高,一年后便在京津两地登台献艺,并与京韵大鼓“张派”创始人张小轩同台演出。听众大为赞许,称赞良小楼是京韵“挑帘红”,并赋予她“童龄坤星”的美誉。她当时上台梳着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一身男孩子装束,演唱的多是“三国”曲目,学的是刘宝全的唱法,颇有神韵。她演唱《长坂坡》《赵云截江》吐字清晰、韵味醇厚,一招一式英姿飒爽,观众称之为“小活赵云”。因为她有唱联珠快书的功底,又有唱京韵的舞台实践,故在京城成名较早,是20世纪20年代演唱京韵大鼓的女演员中之佼佼者。那时的女艺人都师法男声,在表演中多带有男艺人的风格特点。当时学唱京韵的前辈和同辈女艺人有曹桂喜(黑姑娘,金慧君养母)、范银兰(白姑娘)、赵宝翠、杜顺喜、冯凤喜、王瑞喜、钟德禄(庚姑娘)、林红玉、于瑞凤、高六顺、小燕楼、富贵卿、盖兰芳、章翠凤、金慧君(小黑姑娘)等30多位,她们多宗“刘派”,效仿鼓王刘宝全。

良小楼崭露风采,养母不惜高价给她聘请名师。13岁时她拜三弦圣手韩永禄为师,从此跟随韩先生专攻“刘派”京韵大鼓,艺业大进,声名鹊起。14岁时,她已成为京津两地曲坛攒底的名角。在韩先生的教导下,她的吐字越发清晰悦耳、音色饱满浑厚,演唱时努力挖掘人物的内心感情,用声腔韵律美化刚为柔,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她不是简单效仿男声唱法,而是用甜润的歌喉、纯正的京音、平实的表演形成了清纯委婉、工稳儒雅的艺术风格,开辟了京韵女声唱法的通道。当年北京宝文堂出版的《文明大鼓》唱本上曾刊登良小楼的倩影玉照,足见她的人气。尚小云的荣春社曾聘请良小楼出演京剧《大溪皇庄》中的鼓书艺人。良小楼和章翠凤、金慧君、骆玉笙、白凤鸣、白凤岩、卢成科等同为名弦师韩永禄先生之徒。

良小楼成名后,上堂会出演每场价为二十元大洋,在当年的江湖艺人一行中可谓铁中铮铮。20年代,李炳卫等人在《民社·北京指南》一书中撰文写道:“盖坤书界最享盛名者只有——良小楼”,由此可看出良小楼当年的技艺精绝。鼓王刘宝全听了她的演唱后夸赞她:“是京韵的好苗子。”

正当良小楼先生的艺术才华如日中天、蓬勃向上之时,养母贪图钱财逼迫她出嫁,年仅18岁的良小楼被逼嫁给比她大20岁的士绅财主祝书元为妾。祝家是崇文门外的米粮富商之家。

1949年北平解放,祝书元病故,良小楼盼来了艺术上的又一个春天。白凤鸣请她出山,良小楼再登舞台已过不惑之年,依然风韵犹存,嗓音清新脆亮,行腔高低运用自如。她很快恢复了多段曲目,在迎秋茶社、凤凰厅等处登台献艺。良小楼冲破了旧家庭的樊篱,与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冯子存结为连理,开始了新生活。此时,她深切感受到翻身得自由的幸福。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八”国际妇女节,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庆祝大会上,她聆听了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李德全的讲话:“妇女要想解放,首先要经济独立,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要为人民服务!”她听后深受启发,决心要出来唱自己心爱的京韵大鼓。在曲艺同仁的帮助下,她以惊人的毅力坚持练功,并学习乐理知识,日夜背唱词,恢复了《单刀会》《华容道》《长坂坡》《刺汤勤》《乌龙院》《活捉三郎》等十数段传统曲目,并且积极参与歌颂新社会新风尚的新曲目的创作演唱工作。

1951年元旦,她接受邀请,担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老舍新作话剧《方珍珠》的曲艺顾问。

1951年3月,良小楼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問团,在曲艺服务大队第二中队,与单弦名家曹宝禄、弦师胡宝钧、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北京琴书名家关学曾等在一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她以一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受到志愿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回国后,这段曲目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出版发行,标志着她在唱新创新上跨出了第一步。

同年10月,她参加了民营的首都实验曲艺团并任副团长。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市曲艺一团。1953年,她再次赴朝慰问演出,受到了金日成的亲切接见。回国后,她被安排到中央歌舞团说唱组工作。这时期她结合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进行研究,总结出一套鼓曲演唱吐字、发声、用气的方法用于教学,努力把京韵大鼓这一民间说唱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她认真课徒授艺,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班教学,当年有不少知名的歌唱家都曾向她请教。她与大家共同探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还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院校去讲课,受到师生们的尊敬和欢迎。

她与骆玉笙是师姐妹,交往甚密,经常联系切磋技艺。1952年,她去信约请骆先生送陆倚琴考入北京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前身)学习声乐。通过三年进修学习美声和民族唱法,陆倚琴成为以中西结合的科学发声方法演唱京韵大鼓的第一人。至今陆倚琴老师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是心怀感激,念念不忘良先生的教导之恩。endprint

1957年,北京市政府为繁荣民族艺术举办了民营公助的曲艺训练班,招收学员培养接班人,良小楼先生舍弃国家艺术表演团体的高薪酬和优厚待遇,多次请缨去教学。从月薪200多元调整到74.5元,她无怨无悔。她担任京韵大鼓一科的教师,培养了马静宜、孙鸿宴、王小弦等人,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北京曲艺团的中坚力量。

良先生在教学中主张“一个演员不应当老学一个人”,就是说要广学博取。她教学很活泛,让学生先看多看,意在熏陶,坚持练基本功,在开蒙的基础上拔高,要“板准”,张嘴腔要圆、吐字要清晰、气息要得法、学习要下苦功夫。她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在每天教学之余,她坚持登台演出,让学生观摩学习。那些年她演唱的传统曲目有《闹江州》《草船借箭》《博望坡》《赵云截江》《长坂坡》《华容道》《刺汤勤》等,演唱的新曲目有《黄继光》《大战飞虎山》《党的好女儿徐学惠》《刘胡兰》《姜灵芝》等。由她首唱的《徐学惠》在1960年荣获了文化部主办的优秀曲艺节目汇报演出的表演奖。

1961年的第一期《人民音乐》杂志发表了良小楼撰写的文章《希望这样的合作更多出现》,文中主要谈了她在舞台实践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是她自己总结的宝贵经验。

京韵大鼓这一民间艺术在群众中有一定基础,传统曲目深受群众喜欢,有感染教化作用。陈云同志在60年代初曾对京韵大鼓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了“关于挖掘传统曲目的指示”。為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采录了近70段京韵大鼓传统曲目,其中良小楼录制了《长坂坡》《双玉听琴》《闹江州》《桃花庄》《英台哭坟》《刺汤勤》《草船借箭》共7段精彩唱段。

1961年6月,中国曲协在北京、天津两地举办了京韵大鼓专场演出,仅北京就在文联礼堂演出了7场。当年参加这次演出的京津名家有白凤鸣、良小楼、马书麟、孙书筠、叶德林、新岚云、林红玉、骆玉笙、小岚云、阎秋霞、桑红林、侯月秋、小映霞等,其中骆玉笙演唱的《剑阁闻铃》和良小楼演唱的《双玉听琴》尤其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文艺界一些人士对这二位演唱的曲目从唱词到演唱技艺特别欣赏。有观众说:“良先生的演唱吐字可让观众记住词。”骆玉笙先生曾多次和我谈过良小楼老师的故事,称赞她吐字归韵有方,并嘱咐我们多听她的录音,向她学习。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老师听了良小楼演唱的《双玉听琴》后,感觉十分惊讶:“这不正是我寻求多年的女声大鼓吗!她演唱风格之高雅、韵味之纯正、声腔之柔美都是独具一格的。”

笔者于1963年曾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前门小剧场聆听过良小楼老师的演唱。那时她已年近花甲,演唱的《草船借箭》《英台哭坟》和新编曲目《姜灵芝》仍是满宫满调,嗓音高、亮、清、脆,台风庄重,演唱传神。她兼容“刘”“白”两派的特点,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动作不多,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演唱深沉有时代感,显示了不俗的气质。

多年来为良小楼伴奏的弦师有胡宝钧、白凤岩、程树棠、韩德福、马增锟、宋凤存、周荣林、钟吉铨等,堪称好唱好弦珠联璧合。特别是《双玉听琴》这一曲目非常鲜明地显现了良先生的艺术特色,再加上韩德福先生三弦“弹如抚”的托腔,一个音符都不差,悦耳动听、沁人肺腑,可称“双绝”。闻之如饮甘泉、美不胜收、百听不厌,真是艺到高深自儒雅。

良小楼先生一生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热爱曲艺事业,她在临终前了却多年的心愿,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良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十几段珍贵的录音资料,是宝贵的财富。在她诞辰1 1 0周年之际,谨以这篇文章缅怀这位鼓曲翘楚、一代宗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母小楼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晨光下的独舞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我喜欢你,不只是习惯
我喜欢你,不只是习惯
重情养女,孝义独扛一个家
感动的泪水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