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78例

2017-11-10 01:52张佳星指导
黑龙江中医药 2017年1期
关键词:泻心汤食管炎胃脘

张佳星 指导 万 强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0021)

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胃炎78例

张佳星 指导 万 强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710021)

目的:初步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西安市中医医院78例确诊患者分别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严格控制所选对象的纳入条件,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及环境严格控制,治疗组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采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有效率为76.6%,两组在数据上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

学术理念 临床经验 慢性胃炎 加减运用 药物动力学

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有或不伴有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慢性胃炎可归于中医“胃痞”的范畴,“痞满”指上腹部胃脘部近心窝处痞闷满胀不舒,但处之无形或胀痛交作为主症的病症。消化系统疾病常见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严重阶段发展为胃癌。临床跟诊导师常见寒热错杂、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导师将慢性胃炎分成上述三种证型诊治。此文主要论述寒热错杂这种证型。《伤寒论》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笔者自2017年12月01日—2017年05月01日期间跟踪观察西安市中医院79例门诊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均来自2017年12月01日—2017年05月01日期间西安市中医院门诊病人,年龄在35~70岁之间,女性46例,男性32例,平均年龄在45.6岁,发病时间在2~15年跨度之间,23例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26例合并食管炎,29例合并胆汁反流。

1.2 纳入标准

病例选择:主症为有反复或持续性胃脘部不适、饱胀、隐痛或者刺痛,进食后加重;伴呃逆、嗳气、反酸、烧心、恶心、纳差等胃脘部症状;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提示慢性炎症征象。

1.3 排除标准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合并有脑、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治疗不合作者;近期内服用其他抑酸制剂和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组

半夏泻心汤加减方组成:黄连6g,酒黄芩10g,姜半夏10g,太子参10g,干姜6g,枳实12g,厚朴10g,连翘12g,甘草6g,白及15,瓦愣子15g(先煎),延胡索10g,煅赭石15g(先煎)。随证加减:如果伴有咽堵,胸骨后堵塞伴食物咽之不下,加地龙12g,牛蒡子12g,此证为胃食管反流所致特异性症状,脾胃运化功能不佳,未消化食物向上反流,导致胸骨下连及咽喉不适感。地龙清热息风,平上逆之邪气,兼活血化瘀通络,牛蒡子疏散邪气,利咽解毒消肿。如果伴咽喉有痰,加浙贝母清热化痰;如果咽喉红肿热痛,加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如果伴咽部滤泡增生,此为瘀血所致,应加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如果胃胀、胃酸,患者出现胃酸症状,容易导致胃溃疡,可使用石类药和贝壳类中药来中和胃酸,如煅瓦楞子15g(先煎),白及10g;如果患者胃胀,加枳实、厚朴下气消积,和胃消痞,引导中焦郁积的邪气下行。如果伴有口苦严重,加淡竹叶10g,鸡内金15g,防风10g,茵陈10g;淡竹叶和防风配伍可疏风清脾胃伏热,鸡内金消食健胃,茵陈清热利胆,从而缓解肝胆之热所致口苦之证。

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口服西药: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mg,1次/日;枸橼酸莫沙必利,5mg,3次/日。疗程最少一个月,两个月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诊断除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外,全部病例均经过胃镜检查确诊,符合《慢性胃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标准》,参照卫生局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治愈:症状消失,无胃脘疼痛、胀满、反酸、烧心、胸骨下不适感等证,胃镜下黏膜轻度充血,无明显水肿;显效:症状明显改善,黏膜伴有较明显充血水肿,糜烂面缩小一半以上;有效:症状有改善,局部黏膜伴有炎症;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胃镜下黏膜炎症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9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5例,有效率91.3%,无效率8.6%。最少服药剂数28剂,最多服药剂数49剂,平均服药剂数38.5剂。对照组:治愈26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6例,有效率76.6%。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5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2017年3月30日初诊,以间断性胃脘部不适3年,加重3月为主诉,患者因饮食不慎出现胃脘部不适,伴反酸严重,饭后半小时反酸加重,饥饿时胃脘部不适加重,伴烧心、口干,无明显胃脘部胀满、疼痛,无口苦、口臭,纳食可,睡眠可,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缓。胃镜结果示:食管部分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增生;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处方:黄连6g,酒黄芩10g,姜半夏10g,太子参10g,干姜6g,枳实12g,厚朴10g,连翘12g,甘草6g,白及15,瓦愣子15g(先煎),延胡索10g,煅赭石15g(先煎),茯苓15g,白芍12g,桂枝10g,女贞子15g,蒲公英15g,侧柏叶12g。2017年4月13日复诊,胃脘不适较前明显好转,伴反酸,基本无烧心,大便稍有不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复诊加丹参、肉豆蔻、防风。随诊症状好转,未见就诊。

6 结论

上方是半夏泻心汤加减所成,此方的功效对于大多胃病疾患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颇为广泛,能显著改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顽固性呃逆、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此方在治疗慢性胃炎中能减轻炎症,促进胃粘膜恢复,逆转萎缩,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能阻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向上逆流,促进胃排空,在治疗顽固性呃逆中调其气机之逆,化痰饮之凝聚,顾护中焦的虚弱,在治疗消化道溃疡中能抑酸止痛,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修复,所谓中医消肿生肌。在治疗糜烂性胃炎中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胃粘膜再生修复,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糜烂向正常粘膜转化。半夏泻心汤的药效动力学是:(1)其中的苦降药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可降低ICC内Ca2+浓度、调节细胞ATP酶水平有关,苦降药提取物有效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小檗碱[1];(2)具有保护胃黏膜的功能,增加PG含量,调节细胞VIP的合成和释放,扩张血管,抑制平滑肌的收缩,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2];(3)增强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SOD活力,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血清NO含量[3];(4)可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系数,升高组织内SOD、GSH-PX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食管的病理反应,从而修复食管黏膜[4]。

按:临床上治疗遵照“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原则,祛邪扶正,平调寒热。胃痛日久,病人常出现胃脘痞满,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当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方中黄连、酒黄芩清热祛湿,苦寒清泄,解除郁热;太子参、干姜温补辛开可健脾和胃,辛温补中焦之阳,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枳实、厚朴理气消胀,使浊气下行;连翘清热散结;白及消肿生肌,收敛固涩;瓦楞子、赭石制酸和胃;延胡索和胃止痛。此方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虚实兼顾。温补辛开可健脾和胃,苦降清泄可清除郁热。辛药多热,苦药多寒,辛热与苦寒药配伍组合,开散升清,通泄降浊,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斡旋气机,开结散痞。苦寒药能清热祛湿,中药药理学实验证实抑杀Hp的药,如黄芩、黄连。此外,幽门括约肌功能、胃排空功能的异常也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辛温的补益理脾降气药确有调整胃动力的作用,如太子参、干姜、姜半夏、厚朴等都对胃有促动力作用。

[1] 李宇航,王庆国,杨美娟,等.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电节律失常大鼠胃肌间ICC含量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21—23.

[2] 许颖,颜贵明,张祖志,等.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障碍大鼠VIP和胃电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20(6):624—625.

[3]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81-383.

[4] 刘均.邵荣世老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思路浅析[J].河南中医,2011,31(4):334—335.

[5] 束云,李连达.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4(11):1405—1408.

[6] 唐茂燕.试论脾胃升降功能的重要性[J].河北中医,2001,23(2):147—148.

猜你喜欢
泻心汤食管炎胃脘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