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烯啶虫胺水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2017-11-10 10:15唐文倪进来李烨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0期
关键词:吡蚜稻飞虱水剂

唐文+倪进来+李烨

摘 要:通过开展10%烯啶虫胺水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在芜湖市鸠江地区对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d10%烯啶蟲胺水剂45g/hm2的防效高达91.46%,可在该地区推广使用。

关键词:稻飞虱;10%烯啶虫胺水剂;田间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0-0060-02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是一种对水稻危害极大的害虫,主要以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危害,分泌毒素、传播病毒,影响水稻生长,具有隐蔽性、暴发性等特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危害为主,一般一年发生5~6代。笔者所在的地区常年遭受水稻飞虱的侵害,以四(2)代和五(3)代为主,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一般年份减产5%~10%,特殊年份遇到异常气候和南方虫源地“两迁”害虫基数等多种因素影响,则导致大暴发,减产30%~50%,甚至造成绝收。芜湖市鸠江地区长期使用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进行防治,致使稻飞虱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为寻求新型的低毒高效,并且适应本地区的防治稻飞虱的药剂,笔者进行了10%烯啶虫胺水剂对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广东省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富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为Y两优2号。

1.2 环境条件 试验地点为鸠江区汤沟镇三元村一水稻种植田块,该田块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上等,土质为粘土,pH7.2。试验田块田间管理水平一致,水稻长势较好,试验期间未进行施肥、排灌等农事操作。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有5个处理,分别为:有效成分用量依次为15g/hm2、30g/hm2、45g/hm2的10%烯啶虫胺水剂,有效成分用量为75g/hm2的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空白对照(见表1)。试验共4次重复,每个小区面积15m2,随机排列,四周设保护行。施药时间为2016年7月30日上午,此时正值水稻飞虱防治适期,施药时晴天,温度27~33℃,偏南风3级,湿度60%~85%。采用传统手摇式喷雾器进行喷雾,首先喷施清水对照小区,再喷试验药剂小区,并按低剂量小区、中间剂量小区和高剂量小区依次喷施,然后喷施对照药剂小区,喷施不同药剂时先以清水洗净药械后再换加药剂,喷施时喷头朝下,尽可能将药液喷至稻茎基部。

1.4 调查内容

1.4.1 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调查基数,药后药效调查3次,分别为施药后1d、5d、10d。

1.4.2 调查方法 本试验药前进行水稻飞虱基数调查,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GB/T17980.4-2000,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2丛,采用20×33cm的白瓷盘作载体,盘内盛少量水,每次拍打稻丛4下,统计盘内飞虱数,药后1d、5d、10d调查各小区内的残虫数。

1.4.3 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17980.4-2000杀虫剂防治水稻飞虱的有关公式计算防效。虫口减退率和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虫口数药前虫口基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组虫口减退率-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对照组虫口减退数×100]

1.5 统计方法 本试验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统计分析。

1.6 对作物的影响 经观察,试验药剂所用的3个处理浓度与空白对照区相比,未发现对水稻产生药害和其它不良影响。

1.7 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在本次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该药剂在试验剂量内对有益生物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对水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最高浓度45g/hm2处理药后10d平均防效达到91.46%。统计结果表明,在施药后1d、5d、10d,试验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的高剂量处理防效都显著高于中、低剂量处理以及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施药后1d,中剂量处理防效略高于低剂量处理以及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但是差别不大;在施药后5d、10d,可以看出试验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的中剂量处理防效显著高于低剂量处理以及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施药后10d,试验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3种剂量处理防效都高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3 结论与讨论

烯啶虫胺是一种新型的烟酰亚胺类杀虫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渗透性,且杀虫谱广、安全系数高,是取代吡虫啉的理想药剂,对飞虱、粉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有很好的的防效。它进入虫体后,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对害虫的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导致神经的轴突触隔膜电位通道刺激消失,致使害虫麻痹死亡。

由本次试验得知,在本地区水稻飞虱防治适期,用10%烯啶虫胺45g/hm2兑水进行喷雾处理可以进行有效的防治,但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导致持效期长而速效性不足,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建议在防治适期前1~2d喷洒,以保证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注意喷施均匀,以免产生药害。其对蜜蜂、鱼类、家蚕有毒,用药时应远离以上生物。

烯啶虫胺作为一种新型作用机理的药剂,水稻飞虱对其抗性水平不高,再加上其持药期长,药后对试验作物也无负面影响,建议可在本地区推广使用。在实际水稻生产中,须注意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延缓抗药性,同时可配合频振式杀虫灯使用,在减少虫口数的同时,提高水稻绿色效益。

参考文献

[1]徐肖平.25%噻嗪酮WP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1(9):60-61.

[2]耿鹏,杨柳,胡美英,等.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效[J].湖北农业科学,2011(11):4394-4395.

[3]李一波,刘亚平,彭兆普.稻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应用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62-64.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吡蚜稻飞虱水剂
新型耐盐性堵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核壳型含氟硅丙烯酸酯无皂拒水剂的合成及应用
西南和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
水剂法提取腰果油工艺条件研究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效果研究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一种抗温抗盐交联聚合物堵水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