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文化符号
——对袁旭临老师书法的解读

2017-11-13 11:18郭存魁
火花 2017年4期
关键词:帖学二王太原市

郭存魁

太原的文化符号

——对袁旭临老师书法的解读

郭存魁

太原建城2510年隆重推出袁旭临老师书法艺术展,是值得庆贺的文化盛事。袁老师这面旗帜的树立,当之无愧。太原的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为配合这一文化举措,袁老师拿出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组织专门人员对他的书作再精选,我有幸参与并先睹为快。在精选袁老师书法作品过程中对他的书艺有了系统的全面了解。以前人们对袁老师的书法作品的评价总是一言以蔽之——传统的看法有了新的解读,在他作品鲜活的笔触,灵动的线性,平中见奇的构架,浑然天成的章法中读出了不一般的东西,所以也冒昧来个先吐为快。

新在推陈。傅山先生曰:“不自正入,不能变出。”袁老师正是这则古训的循道者。在“正入”上,他也是王觉斯“书未入晋,终入野道”的践行者。他学书从赵孟頫、董香光,上溯到二王,只要是这个系列的帖,从不放过。二王一脉他继承得最好,研究得最深。这是人们普遍以“传统”概括其书风的主要原由。但仔细留意会发现,在传统书风的掩饰下,潜藏着他独特的个性,在帖学派系的总括下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如和当代帖学大家沈尹默、白蕉作比较,沈字沉着凝重,精准老辣,古意沸沸。但亦步亦趋有二王之形,乏二王之神。白蕉灵动、超然、飘逸有遗貌取神之意。在简约、恬澹的特点下,又觉其古意淡了一些。袁老师帖学风格在他们之间,他有沈字的沉着、凝重,其胜人之处在他的空灵不板滞,也有白字的超然澹远,但似乎比其味厚,这要归于他学书中的取舍之道。他学赵孟頫避其甜俗,学董香光避其虚幻,这点上他倒像米芾。我想米芾才是他进入“二王”真正的门径。进入古稀之后,他又追宋人之意,尤其偏爱黄山谷,书作比以往多了些率性、酣畅,他在不断推陈,把不该附加的东西,尤其帖学难以避开的媚、俗、甜统统去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袁老师对经典作品的高度提炼和取舍之后不一样的清新之风、儒雅之态。以我看,在帖学风靡的今天,少有与其比肩者。

奇在平实。袁老师在帖学经典上跋涉、猎取、变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今书坛,许多书家总是“拾人牙慧”,在前人的书法上一味重复,食古不化古,泥古不出新。还有一些书家急功近利,不学古人,而学当代名家或获奖作品,这种效仿,纵然侥幸获奖又有何益?还有以狂怪标新不可一世者,认为这就是奇。但袁老师的字,奇在平实处。表面上看不出多大的变化,细究体味会有妙不可言之感。他的小楷有唐法之严谨,又有魏晋之澹远。平直稳定的造型,壮严整饬的结构,总有耐人寻味处。我亲见其作楷,蝇头小字,看似不经意地书写,但字字凝重,行行超然,一派天机。其隶书有“曹全”的妍润,有“衡方”的开张,有“石门颂”的超逸,总之有古意、有质感,极富金石气。他注重写意,寄情信手,看似平实朴素,乃有一股浩荡之气,就像他渊博之见识,只有与他接触久了,才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才能体味到令人叫绝的鱼龙之变。

美在拙朴。帖学经典给人的印象是秀美、优雅。袁老师的字是典雅的美,拙朴的美,透着一股和谐的文人气息。他执着于帖学,虽未涉猎过碑派书风,但燕赵古风这个基因在他书作中挥之不去。天性的大气、耿介流露于字里行间,为帖学增加了不一样的情调,极富学术价值。以草书为例,传统的认识,草书的四要素为“草法、草性、草情、草韵”;现代草书创作也强调三大要素“节奏、组合、墨韵”。前者强调的是草书本体,后者强调对比、组合的现代意识。袁老师践行的是草书本体,他认为书法的美集中起来,只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作品形象的神采和形质,另一方面成功的形象创造所显示出来书者的能力和修养。他赞美的是书家的功力、技能,如“笔力千钧”、“力屈万夫”,以及修养、精神、境界。这样才能创造出高雅有个人面目的书法上乘之作。“功夫”要用到炉火纯青,举重若轻,不见功夫,行难若易,如出天然。他认为“书法元素的组合对比”是对书法的另一种解读,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的一种挑战。作为探索是可以的,但他并非是书法之本质。所以看他书作既体会到他的精度,更能感到他的纯度,还能体察到他的深度。所以他的美在于他的质朴的天性和醇厚的气象。

袁旭临老师的书法我用新在推陈,奇在平实,美在拙朴来概括,基于他为艺为人的一致性。从书艺讲,他的新,他的奇,他的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传承。他的艺术成就又和他的人生经历、学养密不可分。他做人刚正、率真、耿介、平实、低调,对人诚恳有长者风范;他为艺严谨、执着、创新、求索、虚怀有学者风采。退休前他供职于市文化局,是分管全市文化的主要领导,在任期间为太原市的文物保护及全市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同道主编的《宝贤堂集古法帖》《古宝贤堂帖》《晋阳古刻选》《北朝墓志》《隋唐五代墓志》等著述,是对太原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功不可灭。晋祠博物馆、永祚寺等全市以及全省的文物单位都留有他珍贵墨宝,也给我们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八十年代他作为书法文化的传播者,在教学领域的辛勤耕耘,既培养了像解小青这样的一批书法才俊,也为太原的书法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任太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搞了不少有影响的重大展览、学术研讨,还为太原市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骨干力量。他爱好广泛,于诗文、国画、京剧、篆刻。这些一旦作用于书法审美,就会对其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他耕植于太原这块热土,反过来这片热土的文化又滋养了他,才使他这个人物更加鲜活丰满。他用巨笔描绘着书法的梦想。“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文化的渗透、引领,历史已经把太原和袁旭临的名字交溶联系在一起,他是太原的标识,太原的名片,太原的文化符号。历史会验证我们的预期。

猜你喜欢
帖学二王太原市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太原市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联盟成立
清代笪重光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初探
晚清画家吴观岱书法的地位与意义
太原市经济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奇怪的雨伞
清远养拙碑之学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