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青少年成为孤独的鲸鱼

2017-11-13 15:19庐人境
中国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境多米尼克蓝鲸

文-庐人境

视点

别让青少年成为孤独的鲸鱼

文-庐人境

为什么“蓝鲸”

能吸引到一批对世界

懵懵懂懂又爱胡思乱想的青少年?

5月初,国内被曝出现“蓝鲸”死亡游戏相关群组后,腾讯QQ和百度贴吧等相关平台开始查删带有“蓝鲸”等关键词的群组和贴吧。尽管大规模查删,“蓝鲸”死亡游戏并未就此消失,这不免让人忧心忡忡,青少年竟成为我们身边孤独忧郁的鲸鱼?

身为90后,我看了看游戏指示,几乎没有人愿意在凌晨四点起床开电脑只为陪你玩个游戏。对成年人来说,“蓝鲸”甚至幼稚可笑,但它让全球超130名青少年自杀绝非偶然。

蓝色在英文中也有“忧郁”的意思,鲸鱼在蓝色无垠的海洋中通过一定的发声频率搜寻同类,而全球一百多位青少年被“蓝鲸”捕获,其背后折射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2011年上映的波兰电影《自杀房间》就在讲述这样的危机:“富二代”少年多米尼克被同学开玩笑恶搞,自我孤立,无法得到家人朋友理解,就靠上网打发时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一个聊天室,里面的成员都是像他一样有厌世倾向的青少年,多米尼克挣扎在虚拟世界和真实生活之中,最后嗑药自杀。

该片入围2011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被誉为“波兰近20年最残酷电影”。有网友称,这电影嘲讽了世俗对于下一代的冷漠以及部分人群的不宽容与不理解。

青少年正值“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时期,成长烦恼和学业压力容易让他们陷入对自我认知的困惑,如果父母忙于打拼,疏忽和子女的交流,而学校老师也难以对每个学生一一照顾周全,内心敏感的青少年就会产生“没有人能理解我”的孤独感。他们把自己从真实世界中抽离出来,转向网络虚拟世界寻找安慰,这就为“蓝鲸”的出现提供可乘之机,这些脆弱的青少年通过网络找到了“组织”,在虚拟id背后感到了“被需要”的价值,产生心理依赖后,对“主人”下达的命令听之任之,哪怕最终的命令是结束生命也在所不惜。

我们不必过分指责青少年的脆弱、冲动甚至愚蠢,即使是一个成年人,孤单无助的时候也会容易受到蛊惑,沉浸在网络中,随手抓到了什么都以为是救命稻草,更别说这些还未成年、辨别能力较弱的孩子们。其实,即便是学校和社会反复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如果青少年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理解,他们再怎么热爱生命,最终也可能会走向极端。

父母爱子女,老师关心学生都是常识,但青少年需要的理解和尊重,并非成人自以为是的“我这么关心你,你还要我怎样”。

在电影《自杀房间》里,多米尼克的父母从金钱上满足儿子的要求,发现儿子有“网瘾”后又强行带他看心理医生,可是这些都不是多米尼克需要的,网线被拔成了多米尼克自杀的导火线,尽管如此,他在吞下药片后还在哭诉“不想死”。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本能,人自杀往往不是因为迷恋死亡,而是因为“找不到生存下去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蓝鲸”能吸引到一批对世界懵懵懂懂又爱胡思乱想的青少年,他们或许也曾对未来有美好憧憬,但发现身边人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时,就和拜伦发出了同样的喟叹:“我不爱这个世界,它对我也一样”。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只注意纠正青少年的行为,教给他们是非观念,却很少关注他们在想些什么、究竟为什么会这么想,或许孩子偶尔袒露一下心迹,随之又被家长迅速否定,这让青少年更加紧闭心扉。当他们以为身边人不再接纳自己了,便滑向虚拟世界的深渊。这何尝不是一个让父母和子女痛苦的双重悲剧呢?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条“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Alice,52赫兹独一无二的发声频率,让它永远也不会遇到15-25赫兹的同类,它长年在蓝色大洋中独自穿行。海洋好比是整个社会,鲸鱼好比是每个社会个体,我不知道“蓝鲸”自杀游戏的命名和这条鲸鱼是否有关系,但希望我们努力挽回更多正处在歧路上的青少年,只要学校、家庭、社会愿意对他们多一点爱心与耐心。

责任编辑:陈敏

猜你喜欢
人境多米尼克蓝鲸
蓝鲸也要七十二变
扬子石化:呵护好醉美“蓝鲸蓝”
原始的塑造——多米尼克·阿兰作品欣赏
“人境”合一 构建“七彩水韵”校园文化
男孩的美丽长发
长航“蓝鲸”抵达武汉!援汉医疗队有了“水上之家”
浅析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结庐在人境
自己的选择
寻找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