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流行音乐初心 承传统文化精粹
——唱作人简弘亦、歌手毛泽少访谈录

2017-11-13 18:47王晓晴覃皓珺
文艺论坛 2017年18期
关键词:古风影视剧流行音乐

○ 王晓晴 覃皓珺

守流行音乐初心 承传统文化精粹

——唱作人简弘亦、歌手毛泽少访谈录

○ 王晓晴 覃皓珺

中国流行音乐自70年代兴起以来,始终作为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得到学界的关注。流行音乐不仅承载着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特征、审美素养,更是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因其“文学性”成为众多创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他们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创作相结合,不断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能量,推陈出新,为流行音乐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播注入新鲜的元素。“对中国流行音乐进行文学研究,有助于开拓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丰富其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受众的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流行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为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增添新的社会文化意义。

简弘亦以流行音乐及影视剧音乐创作见长,集演唱、作曲、编曲、制作于一身,是中国内地不可多得的优秀音乐人。其流行音乐作品情感细腻、清新雅致,娓娓道来。在影视剧音乐创作当中,简弘亦注重提升自己对音乐的把控力,以专业素养调和各方对作品的要求。在他看来,流行音乐创作与传统文学、诗歌的碰撞和融合既是对流行音乐价值的提升,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以传统文化为流行音乐融入新鲜血液,对大众情感诉求进行表达,重构大众文化认同,是简弘亦不断尝试的创作之路。

近年来,毛泽少献唱多部影视剧歌曲。除流行音乐演唱,其对流行音乐创作也有独特的见解。在《思美人》同名主题曲的演唱中,毛泽少以细腻声线讲述古风经典。她认为,古风歌曲创作之路尚未成熟,但当下古风音乐受欢迎程度之深,传播渠道之广,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王晓晴:

简弘亦老师您好!您出生于音乐世家,13岁第一次进行创作就是给中国的古词作曲。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完全背离传统是不可取的,对欧美流行音乐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会使流行歌曲创作丧失个性”,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学文化很大程度上为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您怎样看待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传承?您又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应用到您的音乐创作中?对于流行音乐创作,您有着怎样的美学追求和审美趣味呢?

简弘亦: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面向的是社会中的大众群体。传统文化则是中国人凝结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所在。我最开始进行创作,就是为中国的古词作曲,在后来的创作中我也一直尝试着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作曲。传统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的文化资源和思想智慧,这对流行音乐创作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在当下,总有人说中国人没有精神信仰,我不这么认为。古人是有信仰的,但是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断代,后人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传承。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来讲,流行音乐就是很好的途径,因为其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易于接受,在各种各样的音乐平台上发布,甚至遍布大街小巷。我是很想通过我的音乐对传统文化精神品质进行发扬的,我想让所有喜欢我歌曲的人都可以接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讯息。

在流行音乐创作中,我没有刻意地去将传统文化或者文学作品应用到作品当中,但是传统文学作品给我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动力。我个人很喜欢明朝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人心知晓行为的善恶,才能去做好事。不只是对音乐创作,对我们平时做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品质融入流行音乐作品中,我还在不断地尝试。对于流行音乐,听众听的是情感,在创作中我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将自己作为讲述者去讲述一个故事。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世界是我在创作中不断进行尝试的。

覃皓珺

:毛泽少老师您好!您对音乐最早的起点来自于哪些方面?在您的创作和演唱历程当中,您有没有觉得中国的流行音乐变化对您的音乐历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毛泽少:

我对音乐真正产生认识是源于小时候对拉丁舞的学习,因为拉丁舞的音乐大都是国外音乐。在那时候听到国外的音乐,就感觉和以前听到的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之后我接触欧美音乐比较多,演唱中也更偏重于欧美唱法。我尝试古风歌曲的演唱一定程度上源于我对日本动漫中古风歌曲的理解。日本动漫的取材很广,除日本的传统文化之外,它还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古典元素。在中国,古风流行音乐对大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和时代背景是相关的,也是大众审美趣味和民族文化积淀的体现。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歌手也更加注重对古风经典的表达。

王晓晴:

很多青年创作者在创作中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词曲创作到底是先作词后作曲还是先作曲后作词,简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为我们分享一下吗?

简弘亦

:两种方式都可以,我在创作中都尝试过。这两种方式对音乐作品的要求不同,先进行歌词创作再进行歌曲创作,更容易根据歌词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整体风格,后者就不那么容易统一风格了,这对创作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如何让词曲更好的结合,之前我尝试过的边用乐器边写,将每一个音都用奇怪的字符记录下来,后期再填词。有些词作者对音乐的把握是非常专业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让词曲统一起来。

覃皓珺:

有人认为现在的流行音乐没有1990年代的好,您是怎样看待现在的流行音乐同之前的区别的?国内流行音乐和国外相比,在创作意识和观念上又有什么不同?

简弘亦: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批经典歌曲比现在的好,为什么?是内地的版权问题。在有利的经济基础支撑上,音乐人创作有版税保护,可以潜心创作。而现在的年轻人做音乐无法专心,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弊端,信息庞杂的社会,公众精神世界荒芜,忙碌带走平静。另一方面对音乐人来讲,如果互联网版权得到保护,大家都会更加专注,就会有好的作品出现。

当下,我们的制作水准在向国外学习。国外的流行音乐始于1950年代,我们是1980年代才开始的。但是随着流行音乐的一体化,流行音乐在传播上具有显著的先进性。美国发布的音乐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能听到。音乐的一体化,使得年轻人创作的音乐和国外差别不大,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国际音乐大师将会是中国人。

毛泽少:

我做第一张EDM专辑时,欧美已经流行很久了。但在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做,就会有人感觉我做的这些都是D曲。近两年,国内喜欢电子乐的人在进步,电子乐的艺术价值提升了,也为流行音乐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铺垫。乐器的硬件上,大家都在学习。流行音乐市场的发展,更要形成产业意识。观念提升,好音乐才会诞生。

王晓晴

:互联网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很火的现象:网友对一些歌手歌曲中的词汇进行汇编,整理出了这些歌手歌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您怎样看待流行音乐创作中对以往意象进行堆砌的现象?对于一些创作人将以往歌词和旋律重复使用,进行再创作的现象,您又怎样看待?

简弘亦

:每一位创作人都有一个创作周期,这是一个规律,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质量一定是存在上扬和下降的趋势的,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创作的作品太多了,就会陷入在套路中重复的循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苛刻地要求他,只能希望他在之后的创作中能够发掘新鲜的血液。为什么一些唱片公司要发掘新人?不是因为之前的音乐人不好,而是你永远写不出别人想写的东西,因为审美方式和艺术追求不同。很多音乐人不想改变自己的风格,因为这就是他。如何在之后的创作中增加自己作品的思想性,才是每个音乐人未来需要考量的。

覃皓珺

:“明星的存在是离不开媒体这一文本的。”网综节目流行的当下,很多艺人都是多重身份并存,您怎样看待综艺咖以歌手身份回归这种现象?

简弘亦

:艺人身份更加多元化是受当下时代影响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庞杂让很多人在面临选择是经受着多重考验。在之前,艺人的载体主要就是唱片,音乐就是他们的作品。现在很多艺人将综艺节目作为载体,综艺节目也是他们的作品。持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很多集综艺咖、演员、歌手等身份于一体的艺人,他们是有好的音乐作品的。这和个人追求有关,在新的时代潮流下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新的想法,涉猎不同的领域是每个人的选择,基于当下来看,艺人身份的多元化其实也是时代变迁的产物。

王晓晴

: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的蔓延,尤其是批量生产与商品符号和影像的泛滥,宣告了一个孤立的文化领域的终结。”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中国网络受众获取音乐的方式主要来源于网络,但是由于网络流行音乐规制的不完善,很多网络流行音乐以恶搞的形式出现,很多流行音乐的普通受众在听过专业歌手发行的歌曲后,自己重新编排、填词、录制,人人都成为音乐文化的生产者,使网络流行音乐的生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唱片生产,“恶俗歌曲流行的背后必然有其内驱力”,您怎样看待网络流行音乐中的“恶搞文化”?

简弘亦

:网络媒介的低门槛、实时性、交互性特点给了大众传播更广泛的空间。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有了表现“自我”的舞台。网络平台成为了草根文化的舞台,成为了个人情感宣泄和表达态度的渠道。这种表演割裂了传统意义上的语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联,而重新以一种颠覆的话语状态呈现。恶搞流行音乐不代表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征,仅仅是一种媚俗化的体现。

王晓晴

:您的音乐作品在网易云音乐上的播放量已经破2亿,单曲的日播放量也超过了64万。“新媒体作为新技术数字化载体物质,在流行音乐与受众之间搭建了很多新平台,最终促进了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运营发展模式。”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流行音乐模式,您认为新媒体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简弘亦

:数字化时代新媒体为流行音乐与大众之间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受众不再是单纯的对音乐做出欣赏,而是开始进行更多地互动。新的数字平台带来了流行音乐传播的多样化、即时性,智能化的运营模式逐渐建构起流行音乐的数字化发展模式,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虽然一些自制的网络流行音乐呈现一种“媚俗化”态势,但是这也给一些新人音乐人提供了传播自己作品,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持客观的态度来看,新媒体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流行音乐的数字化模式将以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的方式呈现。

简弘亦

:对于影视剧歌曲创作来说,通读剧本、了解故事背景是建构歌曲整体风格的基础。《思美人》聚焦历史题材,极具古风韵味和浪漫情怀。在最初的创作当中,我拿到的是屈原所作的原词,当时也对原词进行了作曲。但是在现代流行音乐创作当中,原词对普通大众来讲,有很多生僻的字,这对之后的观众理解过去和歌曲的传播来说是存在一定阻碍的。流行音乐因为曲调的通俗性而被大众所认可,那我们在现代流行音乐背景下对古风歌曲进行创作中,就既要考虑到它简洁性、通俗性的特性,又不能失掉原词中对屈子思国思乡和品行的召唤。因此我们依据原意对歌词进行了调整,经过了多次修改,才有了现在的这一版本。

覃皓珺

:中国古典音乐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很大程度上得到认可。“人们在追逐潮流的同时也穿越时空探寻了古典艺术的魅力。不只丰富了流行音乐的风格题材,而且传承了部分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古风色彩的流行音乐,有些是将古典意象运用到歌词中,有些是在旋律中加入了古典乐器,还有的“运用具有代表性的,在社会中认知率较高的传统文化词语”,有人说中国古风的流行音乐只是将传统文化和民族元素作为调制新鲜口味的商业配方,您怎样看待古风音乐“标签化”的问题?您认为古风音乐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简弘亦

:古风音乐不应该被打上标签。音乐创作不应拘泥于所谓的形式。很多电子音乐,旋律也是古风,但使用的配器不同,因此才出现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音乐,这是音乐创作创新性的体现。古风音乐创作只需要保有其最精髓的东西,其他都可以尽情发挥。现在做古风音乐的创作者很大一部分缺乏对古风的认知,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听到的有些古风音乐都只是“后周杰伦时代”的产物。古风音乐市场还处于空缺状态,每一位音乐人都在不断地尝试。

王晓晴

:您曾经说过《树先生》是您的音乐风格,在创作中,您如何平衡影视剧音乐创作风格和个人创作风格?

简弘亦

:这两者很难谈及平衡。影视剧音乐主要以影视剧作品想探讨的主题及其要表达的情感为主,因此对影视剧来说,创作的目的就是满足音乐的流行性、娱乐性、商业性和可传播性的特征。音乐与剧集本身情感表达相吻合,旋律能够更加吸引人,满足大众审美需求,这是我们在创作影视剧音乐是最注重的。而每一部影视剧的情感诉求也不同,因此创作总更注重创作者对影视剧的把控能力。

对于个人作品,我其实会更加注重自身情感和思想意识的传递,更注重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我的作品《群居动物》,其实就是源于我工作后对于从前的学生时代的感触,学生时代我们都和自己的同学、舍友生活在一起,而工作之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疏离,包括现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依赖于虚拟社交软件的人际互动,有时候真的会使人际关系更加亲密还是让我们的情感也变得虚拟化了呢?这是我的作品想要传达的。这首歌送给现在的年轻人,我希望歌曲所传达的孤独感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青春。

王晓晴

:您在流行音乐创作中有遇到过遗憾吗?您又如何面对创作中的遗憾?在您的创作过程中,您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

简弘亦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很多时候作品一经发行,就会觉得有问题。但我觉得这不能影响我们创作,因为流行音乐的受众是大众,只有经过了传播的过程,被大众听到,我们才能对当下的受众偏好进行评估。流行音乐的热度不能在发行前就通过计算来进行评估。张惠妹在做《剪爱》那首歌的唱片时,当时流行的旋律其实是那种快节奏的排比句,但是《剪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流行音乐考核标准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的,它和当下大众的审美心理、时下流行趋势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时代风格的变迁,流行音乐考验的是创作者的审美和眼光,而有些歌曲的流行其实有些部分是靠运气存在的。除了对当下的流行音乐审美趋势进行调研外,我一直尝试的就是接纳创作中的遗憾,并不断将情感表达作为创作的第一要位。

创作中最深刻的感悟,其实还是对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情感性表达。抒情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表达情感贯穿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始终。流行音乐其实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沿袭了情感,同文学作品一样,成为创作者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流行音乐的创作主要是由大众文化的性质决定的,要做到“雅俗共赏”。基于其大众性和通俗性,创作者其实更注重的应该是歌曲的情感表达。音乐是百花齐放的,我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经历了审美和心态的转变。我试过做摇滚乐,现在我更愿意娓娓道来,以音乐来讲述故事,通过情感来感染听众,因为流行音乐听的就是情感。

(2)伊利石在半风化层开始出现,并且贯穿半风化层、全风化层、表土层;石英和针叶矿贯穿整个剖面;埃洛石在全风化层含量较高,往上逐渐被高岭石替代。

覃皓珺

:对于影视剧歌曲创作来说,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为创作歌手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作为青年唱作人,您认为这是当下的音乐市场和从前的区别吗?

简弘亦:

影视剧歌曲创作的大批量出现,于音乐市场来讲,并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从前的唱片公司不会接太多影视剧音乐,唱片就是其盈利途径。而影视剧发展,真正给新人音乐人带来的东西并没有那么多。因为大部分影视剧音乐对于剧集本身来说,更多地作用是宣传影视剧,这时候他们会请成名的歌手去演唱,以达到对影视剧的宣传效果。而这对本来就缺少机会的新人来讲并没有起到支持和鼓励的作用。

覃皓珺

:有人说流行音乐使艺术生活化,又使生活艺术化。流行音乐其商业性、通俗化很大程度上大于其艺术性。您认为流行音乐创作应该怎样平衡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简弘亦

:流行音乐的考核标准很多,和当下的大众心态、流行趋势都有关系,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一定的时代风格。流行音乐考验音乐人的审美品质,我们做流行音乐是一个商业的东西,不是纯艺术。创新的过程中商业价值大,每个人都愿意做,因为商业价值降低了就有可能走向失败。商业和艺术的平衡主要来自音乐人对自身的认知和审时度势,很多歌手到达一定位置都想要改变自己。任何一个音乐人都是应该引领市场,在创作中保有自己对流行音乐的审美和创作态度,跟随只能是权宜之计。

王晓晴:

流行音乐作为时代的产物,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尤其青少年更是对流行音乐趋之若鹜,您认为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是怎样的?

简弘亦

:现在的年轻人很大部分都是从众的,媒体推介什么他们就喜欢什么。不只是年轻人,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心理。我自己之前也有做过调研,像小学生,韩流很火的时候他们喜欢Bigbang,后来喜欢tfboys,也有的小朋友跟着父母一起喜欢广场舞的音乐。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媒介传播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选择。流行音乐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定位不同,像网易云音乐偏文艺,qq音乐注重打榜,酷狗最早因为pc端自带更为我们父母这一群体所熟知。其实我们不用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因为不同的音乐受众不同,审美趣味也不同。只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媒介对流行音乐的传播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涵盖,这在传播上来讲更像是媒介在设置和引导观众的审美趋势,我认为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

王晓晴:

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有些青年创作者追求创作中的个性彰显,您认为这是彰显个性的时代吗?最后,对于音乐创作,您对青年音乐人有怎样的期待?

简弘亦:

现在的音乐越来越分众化。流行音乐仍然是主体趣味,但其他的音乐风格比如摇滚、民谣、说唱也都有很大的群众基础。任何一门艺术都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和音乐人的审美与当下心态相关。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心态,保持稳定而理性的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有很多其他的领域、技能值得我们去探索,而我们最应该把握得很简单,就是“活在当下”。我们目前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就将记忆停留在当下这个阶段。时代呈现出一个信息庞杂,每个人都面临诸多选择的态势。心无旁骛,不被旁人影响自己的心态是每一个青年创作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青年创作者也不必因此受限,也不必为了彰显个性而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年轻人对音乐的欣赏和消费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便捷和迅速,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为流行音乐提供源源不断地能量,而流行音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将为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拓宽途径。觉得迷茫的时候其实是知识匮乏的时候,多看书,学习一些技能,才能更好地认知自我。流行音乐是新媒体时代的受益者,数字化时代为音乐与生活的融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下一代音乐人一定会人才辈出,他们听过大量的音乐,在世界各国音乐中汲取精华。音乐会越来越好,在无论技术还是青年创作者的努力下都会变得更好。相信十年后,会有一大批中国大师级音乐人出现。

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儒家音乐承载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而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当中,古典诗词又为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文本素材。“流行歌曲对古典意象的借用,对其艺术品格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当中,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创作当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也为流行音乐创作者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影响和启示。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流行音乐将不断地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与传承产生源源不断地动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文本素材和精神力量,也将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发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产业将为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不断挖掘出新的价值。“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当中。”文化产品是为音乐服务的,流行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的影响,媒介技术的发展贯穿了流行音乐发展的几十年,而传统文化正在音乐创作者的不断努力中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

注释:

①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学术论坛》2004年第2期。

②胡杰:《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与创新》,《乐府新声》2009年第1期。

③RichardDyer,Introductioninstars,BritishFilmInstitute,1979,1

④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费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⑤梁瑞:《论当今流行音乐的现状》,《文艺生活》2011年第3期。

⑥王淦:《数字化时代中国大陆地区流行音乐运营模式初探——以网易音乐为例》,《当代音乐》2017年第4期。

⑦周党:《浅谈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⑧巩玥:《当流行音乐邂逅“中国风”》,《音乐鉴赏》。

⑨杨志君:《论流行音乐歌词的文学性》,http://www.4808.com/Go.aspid=5035

⑩爱德华·汉斯立克著,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古风影视剧流行音乐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理解流行音乐的变化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MiNi只“装”少女心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浅谈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