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与事结合的飞翔
——读黄风作品所感

2017-11-13 19:21杨遥
都市 2017年3期
关键词:湄公河黄河老师

杨遥

史与事结合的飞翔

——读黄风作品所感

杨遥

黄风是我的老乡、老师、朋友,和我作过多年的邻居,也是我发在《黄河》上十几篇作品的责编。可以说,我文学的起步,就是读着他和在座的张卫平老师的作品开始的。

记得快20年了。我在乡下一间杂乱、阴暗的办公室读到黄风老师的《黄河落笔走天涯》,顿时感觉整个破旧的办公室一下被照亮了,以至于我不相信这篇文章是周围的人写出来的。后来读了黄风老师的《毕业歌》,是部中篇小说集,里面写的人和事大多是我生活的那个小镇的,尤其是有篇《走在大街上的灵旗》中的老支书就是我们村的支书,他家离我家只有三五百米远。我终于相信先前那漂亮的文章是黄风老师写出的,也觉得身边有了一位大文人。

后来,黄风老师越走越远。离开县城,到了太原,当了《黄河》的编辑,又一步步做到《黄河》的主编。他的文章也越走越远,从写身边的人和事,到写晋西北民间歌手,再到与籍满天一起写云南边防总队,这次拿出来的是写湄公河流域的历史、神话和现实的《大湄公河》,这是他人生不断发展和创作屡获突破的收获,在这里我对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仔细思考黄风老师的创作,我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跟风,选材敏锐、有价值。黄风老师选材不跟风,他的《黄河岸边的歌王》《滇缅之列》《大湄公河》,都是通过自己的判断,觉得有价值,然后主动联系相关人员,想办法介入。因为我们熟悉,我知道他每一部作品是怎样确定的选题,怎样开始采访,怎样完成创作。这种判断,不是盲人骑瞎马乱撞乱碰,是基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人的良知,以及非凡的行动力。比如他在电视上看到云南边防总队养警犬缉毒,就想到这个题材有价值,于是想办法和生活在云南的老乡联系,托他寻找边防总队的熟人,千辛万苦,走进了江桥基地。因为有了自己的独立判断,才使他的选题卓尔不群,独树一帜。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了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歌手的辉煌与失落,瑞丽江桥警犬复训基地战士们的忠诚与奉献,湄公河的历史、现状,两岸人民的争斗合作交流。这些内容既遥远又现实,既真诚又感人,既传奇又真实,在当前琳琅满目的纪实文学作品中很是醒目。

二是能吃苦,深入生活深、资料研究透。《黄河岸边的歌王》写了河曲、保德、偏关等五六个县的十六位民间歌手,黄风老师一一细致采访。《滇缅之列》涉及的都是云南瑞丽江桥的军警,黄风老师深入一线,在酷热中与战士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与战士们交成朋友,掌握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大湄公河》更是三上湄公河,进行实地采访。但是,我对于这种深入生活是有看法的,觉得还是有些走马观花,因为没有像我们的前辈赵树理、马烽那样长期蹲在一个地方,怀疑到底能不能真的深入进去?可是随着和黄风老师的一次次聊天,觉得他对那些生活真是了解。尤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我翻阅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莱茵河》。法国史学大家吕西安·费弗尔接受写莱茵河的任务后,1930年5月25日8时45分搭乘拖船出发,28日18时旅行结束,只用了四天的实地考察时间。于是觉得自己的怀疑有些多余。黄风老师的付出比吕西安·费弗尔多了许多倍,再加上他为了写好《大湄公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查阅了四百多万字的资料,并且做到融会贯通。他写作的榜样是科尼利厄斯·瑞恩,瑞恩为了写好《最长的一天》,用十年时间寻找幸存者,进行了三千多场访问后,写成了这部反映诺曼底登陆的旷世巨著。黄风老师选取非虚构的经典作家作为榜样,又下了大量功夫,为他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是敢创新,史与事高度结合。《黄河岸边的歌王》侧重于史,为失落的民间歌手立传。《滇缅之列》侧重于事,重点写警犬基地战士们的奉献精神。《大湄公河》则既写史,又写事,奇数章写湄公河流域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现状、发展等等,具有科学精神,体现了大河文明。读这些章节,像读史书一样,可以清晰地了解湄公河的来龙去脉、源头支流、两岸文化,可以感受到湄公河超越了民族和国界的限制,作为两岸交流、上下游贯通的天然通道的重要作用。而且黄风老师的眼光不仅仅局限在这里,他越过历史上的王朝、国家、战争和征服,看到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话语权的增加,经济实力的增强,这条法国殖民者企图打通而未能实现的“黄金水道”,被中国打通,成为两岸人民沟通的纽带,让人读着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偶数章写2011年10月5日的惨案,它像小说一样充满细节,惊心动魄。13名命丢他乡的中国船员经历了怎样的历程?黄风老师通过想象,把它们一一还原,由于细节的成功,让人觉得真实可信。比如14节《血溅鸡素果树》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扎西卡持枪守候在门口,老实得像头驴似的,脚站麻了也不敢替换一下。大概是对他不大放心,瓮蔑又派来一个喽啰 ,在船室通道里不停地来回走动。外面的小甲板上,洒满灼热的阳光,反射到船室通道里,将通道照得明晃晃的。”极具画面感,读着感觉作者好像就躲在甲板上窥视一样,把瓮蔑的凶残刻画的一目了然,让人体会到船员面临的凶险。刚才,有些老师探讨非虚构作品中应不应该出现过多的对话、描写。几年前,《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因为感兴趣,我做了点儿功课。历史上非虚构经典著作,《冷血》《夜幕下的大军》早已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使用了许多大量的小说元素。我想文体是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服务的,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不是去适应某种所谓的文体。就像戴近视镜是为了眼睛看得更清楚,不能为了近视镜度数不合适,故意把眼睛视力弄得更弱。

黄风老师做得更好的是,写史的奇数章和叙事的偶数章不是简单地平行叙述,而是史是事的背景,事与史互相呼应,这就把现实的事件镶嵌进历史的镜子中,让人得以更为清晰地打量。比如在第8节《元成宗遣史赵谕真腊》中,写到带着唐货来的唐人“在真腊,像他们的唐货一样备受青睐,地位高得不得了,呼之为佛,见则伏地顶礼,即便干下糗事也不予怪罪。”在唐代国人为何如此受尊敬?无疑因为国力的强盛。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不强盛,它的国民就无尊严,生命就无保障。在中国国力蒸蒸日上的2011年,匪徒还敢选择向中国船员下手,让人觉得中国必须还得继续发展,必须真正成为大国崛起。

由此,我想同理,一位作家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尊严。我要向黄风老师认真学习,努力写出好作品。也希望黄风老师写出更好的作品!同样也希望黄风老师的合作者籍满天老兄写出更好的作品!

责任编辑 高 璟

猜你喜欢
湄公河黄河老师
走近湄公河
黄河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系在湄公河上的七色霓裳
日美中在湄公河角逐影响力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