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书法《祭侄文稿》中的矛盾之美

2017-11-13 07:03肖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颜真卿矛盾

肖桥

摘 要:世间万物莫不充满矛盾,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书法中的笔法、墨法以及章法等无不充满矛盾的玄思。《祭侄文稿》作为鲁公“三稿”之首,备受后人推崇。其中的藏露、疏密、疾涩、巧拙、润燥和意法之间关系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具体到书作而言,这些形形色色、大小各异的矛盾相互排斥、交织、融合、冲突,构成了《祭侄文稿》别样的矛盾之美。

关键词:颜真卿;祭侄文稿;矛盾;书法美学

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问世,时人心摹手追,以期得其三昧。有唐以降,得许多大家盛誉,元书家鲜于枢在题跋时曾评此书为天下行书第二,此评为后世书家公认。文稿何以享誉千年且影响后世?正如东汉蔡邕所言“夫书肇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式出矣”。另外,清人笪重光《书筏》亦言:“书为逆数。”《易》学中也有阴阳相克即对立统一的思想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书法艺术即是将许多矛盾着的方面恰当地统一在一起,《祭侄文稿》便把矛盾规律渗透到书法表现形式的诸多方面。

一、巧与拙:不计巧拙,一任自然

巧拙之别,老子“大巧若拙”论和傅山“宁拙毋巧”论最为典型。《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傅山也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一味讲巧,可能因机巧而气局狭小,格局不高;但一味讲拙,则可能因无技巧而粗俗低下,拙劣不堪。究其实际,无论巧拙,都应保持本真,顺应自然规律,以期抒情达意。真正的巧与拙,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转化。初晤此书,实有满纸狼藉,潦草杂生之错觉。《祭侄文稿》共23行,234字,有涂抹字达30余个。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第二行和第三行之间“叔银青光禄大夫”处漏去“大”字;第十行“尔父竭诚”处连续涂改两次;在原第十九行和第二十行之间加“比者再陷常山携父”六個小字,单独成行。正是由于在书写的过程中,随着鲁公情绪的起伏变化,他不断地涂改、脱字、加字,使文稿出现大量的墨块、涂改、留白,处处都能表达书家当时愤怒、复杂而又纠结的心情。长歌当哭,血泪泣下,激情义愤之中,竟无心遣词造句,更无着意于书写。但此书动静相宜,刚柔相济。行笔时疾时徐,时行时草,不衫不履,一任自然。涂改或添加处并无突兀之感,反有天成之妙。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1]。蔡邕《笔论》有云“为书之体,位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方得谓之书矣。”后代有人学写此稿,故意将涂抹处、漏加处原样模仿,谓之忠于原贴。殊不知摹形不易,写意更难!颜公乃积学大儒,此作巧中寓拙,拙中见雅可谓大巧若拙,契合宋人苏轼“无意于佳乃佳耳”之言论。宋人陈深在《停云阁帖题记》有论:“此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如镌刻,其妙结处,饴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二、俯与仰:俯仰之间,气象万千

蔡邕论书时曾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祭侄文稿》中的“文、杨、凶、史”等字采取疾涩用笔,深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之道理;第十七行“荼毒”二字取外拓笔势,笔法圆转,力透纸背;还有 “颜、文”等字,体现篆籀笔法的醇厚古朴。颜真卿一改秀逸妩媚的时下书风,创以逆锋落笔、中锋取势加之草书使转的“屋漏痕”的书写风格,这种笔法,既使笔画连绵不绝、一泄千里,能在电光石火之间真切传达出鲁公彼时的家仇国恨。字里行间纵横开阖,俯仰变化极大,又能表达颜真卿瞬间的情绪波动。由于作品处处表现出篆籀古法的风骨遗韵,方能体现颜书沉雄痛快、顿挫纵横的浑劲之气。其顿,沉着有力;其起,干净利落,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果断和自信。

由于情绪使然,颜公秃笔麻纸,草稿率性,每次数行,墨尽方蘸,一任笔墨由湿到干,由润到燥。渴笔随意涂抹和作者肝肠寸断的悲愤之情合二为一。纵观全书墨色,疾中带湿,枯中带润,真是“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尤是最后“呜呼哀哉,尚飨”处,墨淡而笔干,神完气足,一片浑莽,悲壮之气喷涌而出。王羲之也曾论书曰“书贵在有偃有仰,有倚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此稿结密无间,参差错落;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浓淡相宜,深浅自如,让人叹为观止,不愧为“天下第二行书”!

三、法与意:法随意远,意由心生

书法既要效法古人,规矩方圆,又要逸笔草草,达情适意。然法无定法为上,意不刻意而高。清人冯班《钝吟书要》云:“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即是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以及元明尚态为世人所共识。冯班还认为:“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具在。知此方可看帖。” 这些都说明,法与意在书法中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时意在笔先、情动形言。有时笔先意后、法决定情。各个历史时期书风往往是一种为主,多种并存。

清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论述:“能移人情,乃为书之至极。”清人刘熙载《书概》中亦有类似论述:“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安禄山叛乱后,大唐颓势已积重难返。叛军节节逼近,颜杲卿父子誓死抵抗,拳拳报国之心,奈何“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颜真卿闻此噩耗,悲不自胜,奋笔疾书。兄弟叔侄之谊,国破家亡之恨化为悲愤,一气呵成,跃然于纸上。由于书写过程中情感一以贯之,并层层叠加,书写也由行入草,最后到达情感的最强音,给人以开阖动荡、激越跳淖、撼人心魄之感。这也是此稿区别其他书作关键之处。

“书者,心画也”,书法作为心理活动的物化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书家的气质、秉性、襟怀和性情。人格的涵养和境界的提升历来为儒家所重视,颜真卿的书法,蕴含了饱满的情感力量和人格力量,在浑穆遒厚的点画,雍容开阔的结体中,浸透了深厚的儒家精神[2]。鲁公作为士大夫文人,深受儒家修齐治平之影响,在知其不可而为之时,必须发挥其“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即是以悲歌慷慨之意气书写可歌可泣之书家情怀。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大悲之情的书写中,依然有森严的法度和磊落、豁达之气,并未因过度悲愤而笔意未逮。这既是鲁公作为大书家深厚的根基使然,也是历代杰出书家善于融情感与法度于一冶,心手相合的体现。同时,唐人尚法,并不违书意的恰当传达。在法与意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上,鲁公的《祭侄文稿》无疑是不容忽视经典和范本之作。文徵明在一篇《跋》文中写到:“元章独称《座位帖》,盖尝屡见,而《祭侄》则闻而未睹,今《宝章录》可考,宜其并称《座位》而不及此也。” 清人王顼龄也在他的一篇《跋》文中有此论述:“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当代著名学者、艺术评论家陈传席先生则从格调高古、散淡至极、苍秀并存、用笔干湿浓淡和疾徐缓急变化大、大气磅礴以及气势开张等方面认为《祭侄文稿》艺术成就较高,可媲美甚至超越于《兰亭序》。虽为一家之言,但立论深刻、见解独到、论述深入,“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在书法圈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共鸣和影响。方圆殊趣,工力悉敌。就整个书法影响力而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者唯有颜真卿一人确为不争的事实。

四、结语

《祭侄文稿》为鲁公血泪之作,千百年来,人们被其忠义刚烈之气和雄浑悲壮之韵所震撼与深深打动。而其中潜含的矛盾关系则是构成这篇千古名作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其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远不止小文分析所能尽述。但我们可以通过矛盾为线索,无疑是打开通往颜氏行书乃至传统书法的要津,同时对于书法的认知、理解和鉴赏也不无意义。

注释:

[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39.

[2]崔树强.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8.

参考文献:

[1]斯舜威.书法矛盾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卞云和.书法哲学[M].哈尔滨:哈尔滨人民出版社,2007.

[3]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司空图.二十四诗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5]崔树强.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颜真卿矛盾
矛盾的我
颜真卿拜师
颜真卿拜师
颜真卿拜师
“矛盾多发”可怕吗?
劝学诗
神秘的汀娜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