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进展

2017-11-14 05:07周明初
文学与文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出版社小说研究

周明初

小说与小说批评

三十五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进展

周明初

自1978年底进入新时期以来三十五年的古代小说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视野,在通代研究、时段或断代研究、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各方面均取得很大的进展,长期保持了小说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地位。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古代小说研究新时期新进展

一 引言

自20世纪一二十年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兴起以来,至今将要接近一个世纪了。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古代小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虽为古代文学的起始阶段,但取得的成就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说史学科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小说史的研究和出版方面,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谭正璧的《中国小说发达史》等;二是对古代小说具体作品所做的考证和研究,代表性学者有胡适、郑振铎、赵景深、阿英等人;三是小说书目的编纂和研究,如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等。1949年至1978年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所设立的研究格局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前进,而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白话小说的研究上,突出的成绩体现在以明清“四大名著”特别是《红楼梦》、《水浒传》为代表的少数小说名著的具体研究方面。这时期的小说艺术形象研究也开始得到重视,如李希凡出版有《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等。但由于受到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实用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充斥于学术研究中,因此这一时期小说研究的总体成就是不高的,甚至可以说走了很大的弯路,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后来的评论《水浒传》等,都是政治干预学术的产物。

自1978年底至2013年的三十五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实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追随时代潮流,更新了研究观念和方法,拓展了研究视野和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这三十五年中,古代小说的研究不再局限在对“明清四大名著”以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少数名著的研究方面,也不再局限在对小说作者生平、成书过程、版本流传情况等的考证及小说结构情节、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的探讨方面。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这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值得称道。因此,本文想着重谈谈这三十五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进展。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谈三十五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的新进展主要是就已出版的著作(包括论文集)成果而展开的,不涉及单篇论文的研究状况。因为三十五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的论文可说是汗牛充栋,凭个人力量难以收集、浏览一过,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本文仅就已出版的著作而不涉及论文来谈古代小说的研究进展,难免挂一漏万,对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重要成果肯定会有非常多的遗漏,敬请谅解。

二 古代小说通代研究方面的进展

古代小说通代研究,在前两个研究阶段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是以小说史或小说概论的形式出现,除上面已经提到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新书局,1925年)、谭正璧的《中国小说发达史》(光明书局,1935年)外,还有范烟桥的《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年)、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1933年)和《中国小说概论》(世界书局,1944年)等,这些研究不仅比较简略,而且很少深入到小说的某一类别、某一类型的具体研究中去。而近三十五年来的小说研究在通代研究方面,不仅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著作成果,而且在研究视野方面突破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在许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古代小说体裁和分类研究充分、深入

中国古代小说,就语言形式来说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就篇幅体制来说可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就小说体裁来说可分为笔记小说、话本小说和章回体小说等。在前两个阶段中,胡适对白话章回小说体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证和探索,后来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实业印书馆,1943年),而孙楷第则主要对白话短篇小说进行了探索,出版了《论中国短篇白话小说》(棠棣出版社,1953年)和《俗讲、说话和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年)。从小说的类别名称来看,他们研究的重点是在白话小说方面。而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小说的通代研究,无论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小说,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也无论是笔记小说、话本小说还是章回体小说,都得到了较为充分和深入的研究。

这里就以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进行分类所做的研究为例加以说明。在文言小说研究方面,袁行霈、侯忠义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侯忠义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吴志达有《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胡大雷等有《鸿沟与超越鸿沟的历程: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宁稼雨有《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赵明政有《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萧相恺主编有《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秦川有《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等,这些研究涉及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艺术手法及小说的书目、总集和小说家的生平,可以说已经拓展到文言小说研究的方方面面了。而刘知秋的《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1980年)和《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吴礼权的《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陈文新的《中国笔记小说史》(台湾志一出版社,1995年)、苗壮的《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黄勇的《道教笔记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则是对文言小说中的笔记体小说所作的专门研究。

在白话小说研究方面,王定璋有《白话小说:从群体流传到作家创造的社会图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鲁德才有《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艺术形态学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俞晓红有《古代白话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李玉莲有《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张勇有《中国近世白话短篇小说叙事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卢惠惠有《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年)、王凌有《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这些研究,涉及白话小说的发展史实、艺术形态、叙事形式以及文体形式、语言运用、传播研究等方面。而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欧阳代发的《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石麟的《话本小说通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陈桂声的《话本叙录》(珠海出版社,2001年)、王昕的《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罗小东的《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萧欣桥等的《话本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徐大军的《话本与戏曲关系研究》(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年)、张兵的《话本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王庆华的《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舒群的《中国话本书目》(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李桂奎的《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叙事比较》(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梁冬丽的《话本小说与诗词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则是对白话小说中的话本小说所做的专门研究。陈美林等的《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罗书华的《章回小说生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2年)、刘晓军的《章回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张蕾的《“故事集缀”型章回体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则是对白话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所做的专门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徐振贵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段春旭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续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等。

(二)古代小说题材和类型研究成果丰硕、卓著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小说的题材和内容,将中国古典小说分为志怪、传奇、讲史、神魔、人情、讽刺、狭邪、侠义、公案、谴责等类型,但在1989年前,小说类型研究方面还没有专著出现,直到1989年才有第一部小说类型研究方面的著作出现,即张国风的《公案小说漫话》(中华书局,1989年)。自那时以来的二十五年中,古代小说题材和类型研究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著作成果,而且突破了原来鲁迅等前辈学者对古代小说的类型划分,提出了新的小说类型。这从二十五年来所出版的小说类型研究的著作命名中可见一斑。下面以出版年份先后为序开列如下:

宁稼雨有《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黄岩柏有《中国公案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苗壮有《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齐裕焜等有《镜与剑——中国讽刺小说史话》,(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吴礼权有《中国言情小说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陈文新有《中国传奇小说史话》(台湾正中书局,1995年)、孟犁野有《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欧阳健有《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曹亦冰有《侠义公案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林辰有《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薛洪勣有《传奇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向楷有《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陈颖有《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陈节有《中国人情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何满子有《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游友基有《中国社会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齐裕焜有《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王连儒有《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纪德君有《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任明华有《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欧阳健有《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吕小蓬有《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邱绍雄有《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平原有《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石麟有《传奇小说通论》(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段启明有《历史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萧相恺有《世情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曹亦冰有《侠义公案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胡胜有《神怪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苗壮有《才子佳人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苗怀明有《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苏建新有《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李军均有《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罗立群有《中国武侠小说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张廷兴有《中国古代艳情小说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陈颖有《中国战争小说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骆晓平有《古代志怪小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刘洪仁有《古代公案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冯汝常有《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赵兴勤有《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文物出版社,2010年)、林辰有《中国古代情爱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王颖有《才子佳人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宋巍有《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韩建立有《〈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柳岳梅有《尘俗回响:古代仙道小说之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倪浓水有《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海洋出版社,2012年)、罗立群有《中国剑侠小说史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等。

从以上的小说著作书名来看,所涉及的小说类型有:志人小说、公案小说、讽刺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神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侠义小说、人情小说、爱情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志怪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商贾小说、散文小说、神怪小说、武侠小说、艳情小说、战争小说、神魔小说、情爱小说、仙道小说、海洋小说、剑侠小说等。这些类型名称,有许多是沿用前人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所提出的类型的;也有不少是著作者自己新创的,如商贾小说、散文小说、战争小说、仙道小说、海洋小说等。不过有些名称虽异,实际是同一类型,如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神怪小说与神魔小说,武侠小说与剑侠小说,言情小说与爱情小说,艳情小说与情爱小说等;有的则有交互关系,如神怪小说、神魔小说与仙道小说,言情小说、爱情小说与艳情小说、情爱小说,人情小说、世情小说与社会小说等等;也有的将两个类型的小说合并作一个,如侠义公案小说将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并作一处,英雄侠义小说则将英雄传奇类小说与侠义小说合并作一处。这些小说类型名称的提出和运用,与研究者的学养、观念和对小说类型的不同理解有关,所命名的类型名称有的不一定很恰当,但有那么多的小说类型名称出现,从一个侧面则反映了古代小说研究类型研究的繁荣和探索的深广。而有的类型小说,研究著作有多部,如涉及公案小说的研究著作有八部之多,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有五部,传奇小说、历史小说的研究各有四部,神怪、神魔类小说研究和世情、人情类小说研究也各有四部,显示出这些小说类型的研究方面已经比较充分。此外,还有禁毁小说的研究,虽然没法按题材内容来进行类型的划分,但显然也可以作为一个类别,如李梦生的《中国禁毁小说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和《禁毁小说夜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王从仁等的《中国历代禁毁小说漫谈》(台湾双笛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李时人等的《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也有四部之多。

(三)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古代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二十五年里所取得的新成果,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小说研究深入到各个具体的文化层面,尤其值得注意

吴士余的《中国小说思维的文化机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王平的《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张振军的《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都是从宏观的文化层面来探讨中国的古典小说的。但在20世纪90年代,像这样从文化层面探讨小说的研究著作还比较少见,而且所指的文化还比较宏观,深入性稍嫌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文化层面探讨小说的著作不仅数量上很多,而且许多研究深入到宗教文化、哲学思想、民族文化传统等具体的文化层面上了。如涉及宗教文化方面的,有孙逊的《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万晴川的《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和《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赵振祥的《巫与中国古代小说》(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王连儒的《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黄景春等的《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白化文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北京出版社,2005年)、萧兵的《古代小说与神话宗教》(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苟波的《仙境仙人仙梦——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巴蜀书社,2008年)、万晴川的《宗教信仰与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而涉及哲学伦理等思想文化层面的研究,有陈美林等的《小说与道德伦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毛德福等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风貌》(巴蜀书社,2002年)、赵兴勤的《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朱恒夫的《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刘相雨的《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梁爱民的《中国小说观念的嬗变及其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等;涉及方术、命相、房中术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有万晴川的《命相、占卜、谶应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房中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出版社,2001年)和《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等;另外,吴光正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涉及小说的原型和母题、李道和的《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涉及小说中的岁时民俗、葛永海的《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探讨小说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杜贵晨的《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证》(齐鲁书社,2006年)探讨古代小说与数字的关系、颜湘君的《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涉及了小说中的传统服饰文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万晴川的《中国古代小说与吴越文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涉及到古代小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均是在具体的文化层面上对小说研究所作的开拓,值得注意。

(四)小说研究在其他方面的进展

三十五年来特别是近二十五年来,小说研究在小说批评与理论、小说文体及文本与文法、小说与戏曲的关系、中外小说比较和域外汉文小说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里一并做介绍。

1.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方面。虽然小说批评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展开得较早,但这方面的研究著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即陈谦豫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进入90年代以来,则有了较多的著作成果出现,如方正耀的《中国小说批评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刘良明的《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陈洪的《中国小说理论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王汝梅等的《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和冯仲平等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名家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其中关于小说评点的研究最为充分,通代研究的著作就有五部之多,即黄霖等的《古代小说评点漫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谭帆的《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和《古代小说评点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于兴汉的《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石麟的《中国古代小说评点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

2.小说文体、文本与文法研究方面。小说文体、文本与文法的研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所出现的新成果,这与文体、文本和文法的研究在最近二十年来才在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真正的重视是密切相关的。相对来说,关于小说文体研究的成果较多,而关于文本、文法的研究则还处在初步展开的阶段。古代小说文体研究方面的著作有苏涵等的《绛树两歌——中国小说文体与文学精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军均的《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胡继琼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刍论》(贵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冯汝常的《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王凌《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纪德君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生成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2年)、陈文新的《中国小说的谱系与文体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和谭帆等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这些研究,既有对古代小说文体所做的总体研究,也有对其中的话本小说、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白话小说所做的分类研究。小说文本的研究,有石麟的《中国古代小说文本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而文法研究,除上文已提到的谭帆等所著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外,还有杨志平的《中国古代小说文法论研究》(齐鲁书社,2013年)。

3.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中国的古代小说戏曲和西方不同,有它独特的成长发展历史。它的特点之一是小说和戏曲同生共长、彼此依托,关系密切。”因此小说的研究要与戏曲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否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问题的探讨就不能深入。小说与戏曲关系问题的研究在新世纪以来也有了较大的进展,这方面的成果有许并生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和《古代小说与戏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徐大军的《话本与戏曲关系研究》(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年)、李玉莲的《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和沈新林的《同源而异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比较研究》(凤凰出版社,2007年)等。

4.中外小说比较和域外汉文小说研究方面。中国古典小说对同属汉文化圈的朝鲜、越南、日本的古代小说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小说对周边国家古典小说的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在所在的周边国家中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并且有较多的成果出现。但中国本土学者在最近二十年来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投入较多的关注。两位朝鲜族学者金宽雄、李官福合作的《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是中朝古代小说比较研究方面的力作。而陆凌霄的《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任明华的《越南汉文小说研究》、孙虎堂的《日本汉文小说研究》、汪燕岗的《韩国汉文小说研究》(后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则是研究周边国家汉文小说的较新的成果。

5.此外,近三十五年来在小说通代研究方面还有一些新成果,在拓展古代小说的研究范围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值得一提。张国星编《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陶慕宁的《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何满子的《中国爱情与两性关系——中国小说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和《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涉及性和妓女,打破了1949年以来人们在学术研究中讳莫如深的话题,为后来的艳情小说、情爱小说的研究扫清了障碍。小说续书在近几年也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如王旭川的《中国小说续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高玉海的《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和段春旭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续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等就是其中的代表。石昌渝的《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各种体裁的小说的演变发展做了详尽的论述。其他如潘建国的《中国古代小说书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和《古代小说书目简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马珏玶的《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源流考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昊的《从想象到趋实:中国域外题材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李小龙的《中国古典小说回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上推进了古代小说的研究。而宁宗一的《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和李剑国、陈洪主编的《中国小说通史》(髙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是迄今为止仅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小说通论、通史方面的著作,同样值得重视。

三 古代小说各时段及断代研究方面的进展

在古代小说研究的前两个阶段,不包括带有个案研究性质的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成果,像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张长弓《唐宋传奇作者暨其时代》(商务印书馆,1951年)、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64年)这样的带有小说时段或断代研究性质的著作成果是非常少的,更不要说古代小说时段及断代研究的全面展开了。而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三十五年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二十五年中,古代小说的时段及断代研究全面展开,各个时段的小说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先唐小说研究方面

以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为发端,三十年来所出版的先唐小说研究著作有十多部。其中,侯忠义的《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和《汉魏六朝小说简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王枝忠的《汉魏六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魏世民的《魏晋南北朝小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是关于这一时段的小说史研究著作;熊明的《杂传与小说:汉魏六朝杂传研究》(辽海出版社,2004年)侧重对这一时段的杂传与小说的关系进行研究;李伟昉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利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带有惊险神秘性质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进行比较研究;王青的《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则对西域文化对自汉至唐时期的小说在思想观念、题材内容、文体形式诸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罗宁的《汉唐小说观念论稿》(巴蜀书社,2009年)则侧重于对自汉至唐这一时段的小说观念进行梳理和论述;江傲霜的《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对六朝笔记小说中的词汇进行了研究;刘惠卿的《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所探讨的是佛经文学对六朝小说母题的影响;魏鸿雁的《汉代小说文献与汉代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则从文献学的视角和方法对汉代小说进行了稽考,对汉代小说与文学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而周俊勋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程丽芳的《神仙思想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杨杰的《志怪小说与搜神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彭磊等的《先秦至唐五代妖怪小说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是对以汉魏六朝为重点的志怪小说所做的专门研究。从上可知,先唐小说的研究时段集中在汉魏六朝小说,研究重点是在志怪小说方面,但也涉及杂传小说、笔记小说的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关于这一时段的小说史的研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小说观念、小说文献、小说语言、宗教与小说关系、外来文化对小说的影响等各方面的探讨则反映了对汉魏六朝小说研究的深化,虽然这样的成果还不是太多,但值得关注。

(二)隋唐五代小说研究方面

这个时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三十五年来有三十多部著作呈现,而研究的重点是在唐代小说方面。20世纪80年代有吴志达和李宗为的同名为《唐人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中华书局,1985年)的两部知识性著作出版。90年代则有多部著作出版。小说史方面有程毅中的《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和侯忠义的《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文献研究方面有李剑国的《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文体研究方面有董乃斌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还有程国赋的《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对唐代小说在后世的流变和影响做了研究,而他的另一部著作《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则对唐代小说与文化的关系做了探讨。总的来说,90年代在隋唐五代这一时段的小说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深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隋唐五代小说研究出现了堪称繁盛的局面,出现了二十多部著作。这些著作中,小说与宗教的关系研究有七部著作出现,其中与佛教关系的研究最为充分,有四部著作,即夏广兴的《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俞晓红的《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孙鸿亮的《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李艳茹等的《佛教寺院与唐代小说》(人民出版社,2014年);与道教关系的研究有两部著作,即徐翠先的《唐传奇与道教文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年)、曹晋秀的《唐传奇的道教文化观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还有一部是研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的,即韩瑜的《唐代小说与唐代民间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唐诗与唐人小说的关系研究有三部著作出现,即崔际银的《诗与唐人小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邱昌员《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吴怀东《唐诗与传奇的生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小说与政治关系的有三部,即卞孝萱的《唐人小说与政治》(鹭江出版社,2003年)、王汝涛的《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岳麓书社,2005年)、苑汝杰的《唐代藩镇与唐五代小说》(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笔记小说的专门研究著作也有三部,即蔡静波的《唐五代笔记小说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周勋初的《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凤凰出版社,2008年)、王虎的《唐代笔记小说词汇研究》(辽宁师大出版社,2014年);另外,卞孝萱的《唐传奇新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韩云波的《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李鹏飞的《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大宏的《唐代小说重写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张金桐的《唐代妇女与唐代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关四平的《唐代小说文化意蕴探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等著作也在各个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唐代小说的研究。

(三)宋元小说研究方面

虽然早在1964年即出版有程毅中的《宋元话本》,但这一时段的小说研究的真正开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如龙潜庵的《寻常巷陌:穿梭于宋元话本之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李剑国的《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萧相恺的《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傅惠生的《宋明之际的社会心理与小说》(东方出版社,1997年)、程毅中的《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宋元小说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如张兵的《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将宋元这一时段拓展为宋辽金元,填补了辽金小说研究这一空白;赵章超的《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重庆出版社,2004年)、凌郁之的《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唐瑛的《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余丹的《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则是对宋代文言小说所做的专门研究,从总体研究到异类姻缘、文化阐释这样的具体研究,标志着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罗筱玉的《宋元讲史话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则是对这一时期的讲史话本所做的专门研究;涂秀虹的《元明小说戏曲关系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庆振轩的《宋元小说戏曲研究论稿》(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范丽敏的《互通·因袭·衍化:宋元小说、讲唱与戏曲关系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张春晓的《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均涉及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两大类别,并注意两者关系的梳理和研究;张勇的《元明小说发展研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桂奎的《元明小说叙事形态与物欲形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郭洪雷的《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则将这一时期的小说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叙事、人物、修辞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著作常常“宋元”或“元明”并称,但研究的重点往往是在宋代小说或明代小说方面,元代小说常常只是附带提及,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研究。真正的将元代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断代进行研究的著作只有高育花的《元刊〈全相平话五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中华书局,2009年)和张春红的《元代文言小说研究》(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3年)等寥寥几种,其中前两种的研究对象为元代平话,文言小说研究只有一种。由此可见,元代作为一个断代,小说研究的基础还是很薄弱的,可喜的是已经有人在从事探索了。

(四)明清小说研究方面

长期以来,明清小说被视作与唐诗、宋词、元曲这些“一代文学之代表”并列的明清文学的代表,因此明清小说研究长期以来受人重视,所产生的成果也最多。不过,在小说研究的前两个阶段中,除了阿英的《晚清小说史》带有断代研究性质外,明清小说研究的著作成果基本是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性质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将明清作为一个时段的小说研究成果,如傅继馥的《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蔡国梁的《明清小说探幽》(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孙逊的《明清小说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方正耀的《明清人情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林辰的《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王先霈等的《明清小说批评史》(花城出版社,1988年)、马成生的《明清作家论小说艺术》(团结出版社,1989年)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以明清作为一个时段的小说研究著作还不是很多,但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发展势头和新的研究路向,如小说分类型的研究、小说批评和理论的研究都已经开始了,这标志着明清小说的研究已经开始深化。而明清小说的断代研究著作,直到8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即李汉秋、胡益民合作的《清代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一个时段的明清小说研究著作有八十多种,作为断代的明代小说研究著作有二十多种,清代小说研究有七十多种,其中清代小说研究的重点是晚清小说(近代小说)研究,有将近六十种。举凡在上面通代部分已经提到的小说的体裁和分类研究、题材和类型研究、文化学视角的研究、小说理论与批评研究、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中外小说比较研究等,无论在明清作为一个时段的小说研究中,还是在明清各作为一个断代的小说研究中,都有一定的成果出现,有的则有较多的成果出现。

这里以小说的体裁与分类研究、题材与类型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为例子加以说明。这两方面的明清小说研究著作多达三十六部。体裁与分类研究方面,有关明清章回小说研究的,有陈文新等的《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莎日娜的《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永健的《但闻风流蕴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性情》(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吴光正的《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李舜华的《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等五部著作问世。

题材与类型研究方面,举凡历史演义小说、神魔小说、志怪传奇小说、世态人情小说、艳情小说、讽刺小说、才子佳人、英雄儿女小说、社会言情小说、宗教小说、家庭小说、家族小说、梦幻小说、时事小说、政治小说、弹词小说、狭邪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等,都有研究著作出现,其中人情小说和世情小说、志怪传奇小说的研究各有四部,历史演义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家族小说、狭邪小说、翻译小说的研究各有两部。其中,如段江丽的《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家庭主题》(中华书局,2006年)、楚爱华的《明清至现代家族小说流变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梁晓萍的《明清家族小说的文化与叙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所研究的是明清时期的家庭或家族小说,作为古代小说的新类型,是通代研究的著作中所未曾出现过的。又如张桂琴的《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成敏的《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年)、刘鹤岩的《晚明政治小说与党争》(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宏志的《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阚文文的《晚清报刊上的翻译小说》(齐鲁书社,2013年)等所提出的梦幻小说、时事小说、政治小说、翻译小说等类型,也是小说通代研究中未曾出现过的,这些都是对古代小说类型研究的新拓展。

除上文所提及的通代研究已经涉及、在明清小说这一时段的研究中有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几个方面外,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在明清这一时段的小说研究中还有着一些在通代研究中较少涉及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明清小说研究以自己的独特价值和贡献,丰富和发展了整个古代小说的研究。这些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有:

1.明清通俗小说的编创、刊刻方式研究及其与书坊的关系研究。其中文革红的《清代前期通俗小说刊刻考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对清朝前期的通俗小说的刊刻情况做了考论,纪德君的《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则对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编创方式做了总体的探讨,韩春平的《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对明清时期南京的通俗小说创作和刊刻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程国赋的《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对明代书坊与小说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大多是前人的小说研究中较少涉及的问题;对明清通俗小说的独特的产生方式和性质的探讨,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于古代小说史发展的认识。

2.明清小说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研究。古代文学的传播和接受研究在最近三十年来古典诗文的研究中是个成果卓著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在古代小说通代研究方面的成果并不是很多。就笔者所见,仅有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但在明清小说研究中,传播和接受的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有宋莉华的《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许振东的《17世纪白话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吴波的《明清小说创作与接受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王平主编的《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蔡之国的《晚清谴责小说传播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蔡亚平的《读者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创作、传播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凌硕为的《新闻传播与近代小说之转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七种之多。其中,除吴波的一种是研究小说的接受外,其余六种是关于小说传播的,而凌硕为所研究的新闻传播与近代小说的关系,又与其余几种关于小说传播的著作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值得注意。

3.地域文化、区域文化与明清小说的关系研究。地域文化及其特定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也是近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近世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诗文研究领域成果较为卓著,而在小说研究领域则相对薄弱。不过,近十年来明清小说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与地域文化或特定的区域文化相结合的著作成果,如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有杜贵晨的《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齐鲁书社,2008年)、李洪甫的《稗海流韵———明清小说与连云港人文》(学苑出版社,2009年)、韩田鹿的《明清小说与燕赵文化》(陕西旅游出版社,2010年)、岳立松的《晚清狭邪文学与京沪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而赵维平的《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所探讨的是大运河这一特定的区域文化与明清小说的关系,也颇引人注目。

4.小说流派研究。我们以往讲到文学流派,往往是就诗文、戏曲领域中的流派而言的,如诗文领域中的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江西派、桐城派等,戏曲领域中的吴江派、临川派、苏州派之类,但小说中的流派研究一直未能引起重视。三十五年来,小说流派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成绩,其中对近代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的研究最为可喜,共有七种著作出版,即范伯群的《礼拜六的蝴蝶梦:论鸳鸯蝴蝶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魏绍昌的《我看鸳鸯蝴蝶派》(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袁进的《鸳鸯蝴蝶派》(上海书店,1994年)、刘扬体的《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赵孝萱的《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胡安定的《民国文学发生期的鸳鸯蝴蝶派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和《多重文化空间中的鸳鸯蝴蝶派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另外,陈文新等的《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和同时出现的刘良明等的《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分别填补了古代小说创作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的空白,也值得注意。

5.晚清小说研究的新视角。作为小说的断代研究成果,晚清小说研究在清代小说研究的成果方面所占的比重极高。上文已经说过,七十多部清代小说研究的著作中,有六十多部是关于晚清小说(近代小说)研究的。作为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的近代文学(晚清文学)阶段,晚清文学发展自有它的特殊性,小说的发展也是一样。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特别能吸引人,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就比较多。进入新世纪以来,晚清文学研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成果、新动向。首先是晚清小说创作的家底得到了初步的排查和摸清,这方面的成果为三部小说目录学著作,即刘永文的《晚清小说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付建舟和朱秀梅的《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习斌的《晚清稀见小说经眼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其次是作为晚清小说的重要载体的期刊杂志的研究较为深入,也出现了三部研究著作,即王燕的《晚清小说期刊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郭浩帆的《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和杜慧敏的《晚清主要小说期刊译作研究(1901—191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三,近代中国深受西方影响,出现了许多新事物,这些新事物也在晚清的小说中有所反映,从而形成了晚清小说研究的新视角。如王浩群的《晚清小说中的西方器物形象》(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宋莉华的《传教士汉文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唐宏峰的《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施晔的《近代小说的城市书写与社会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等,都以自己的独特视角为古代小说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6.明清小说研究在其他方面的开拓和进展。陈大康的《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李忠明的《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是明清小说研究中两部编年史性质的著作,文学编年史著作近二十年来在文学史研究中也出现得较多,但小说史研究领域则比较少见。这两部著作的出现是良好的开端,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小说编年史著作特别是小说编年通史著作的出现。蒋玉斌的《明代中晚期小说与士人心态》(巴蜀书社,2010年)、杜松柏的《中国近代文人生存状态与小说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刘衍青的《明清小说的生命立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杨东方的《明清士人的世俗生活:以话本小说资料为中心》(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所讨论的是明清小说与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也在不同程度上开拓了小说研究的领域。而朱海燕的《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探讨明清易代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对话本小说发展的影响。彭利芝的《说破兴亡多少事———明清历史小说易代主题研究》(中国书店,2010年),则探讨明清历史小说中以易代为主题的小说创作状况。张永葳的《稗史文心: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文章化现象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则探讨明末清初白话小说中的文章化现象,以明清易代之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成果在选题方面均有独到之处。还有,如高玉海的《明清小说续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刘卫英的《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叶楚炎的《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冯阳的《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赵义山等的《明代小说寄生词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刘天振的《明代类书体小说集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和王进驹的《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等,所探讨的都是一般人所没有或很少涉及的选题,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 古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方面的进展

古代小说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比小说的通代研究、断代研究要早得多。几乎陪随着古代小说作品的问世,对它的评论、探究就已经开始了。不过成系统的、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学术专著性质的研究成果,则要在清末民初才出现。如问恨生的《聊斋发微》(中华图书馆,1915年)和称为“旧红学”阶段的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中华书局,1916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商务印书馆,1917年)等,堪称古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的最早的著作。不过,在至1978年底之前的古代小说研究的前两个阶段中,古代小说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明清小说的几部名著以及作者的研究方面,宋元及以前的小说研究方面几乎没有个案研究的专著(不计笺注类)出现。三十五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明清小说个案研究的著作不再局限在对小说几大名著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上,许多相对不那么著名的作家作品也有了研究著作,有的研究著作还比较丰富;在研究时段上,也不再局限在明清时期,明清之前的各个时段均有了个案研究的著作成果出现,有的时段所出现的个案研究的著作还比较多,对某些作品的个案研究还相当深入。

明清之前时段的古代小说个案研究中,汉魏六朝的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的研究的专著相对来说多一些,而隋唐五代、宋元两个时段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汉魏六朝志人小说的个案研究成果,集中在《世说新语》的研究上。据本人的初步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说新语》的研究专著有十八部之多。其中同名的《世说新语研究》就有三部,即王能宪的《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从文献和文学角度对《世说新语》做了较系统的研究,蒋凡的《世说新语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年)则结合政治历史、社会思潮、哲学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对魏晋时代及其魏晋风度做了较深刻的阐发,范子烨的《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则对《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诸问题做了较深入的考察。另外,萧艾的《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年)、张叔宁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刘强的《世说学引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对《世说新语》做了全方位的研究;宁稼雨的《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则对《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的关系、《世说新语》与魏晋士人精神的形成作了较深入的探究,他的《刘义庆与〈世说新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则对刘义庆的生平、《世说新语》编纂状况等做了介绍;刘伟生的《世说新语艺术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则着重对《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做了探析。而《世说新语》语言学研究也是近二十年来《世说新语》研究的集中点之一,如吴金华的《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张振德的《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蔡言胜的《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丁建川的《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3年)、赵小东的《世说新语兼语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等都是这方面的研究著作。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个案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有周生亚的《搜神记语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张庆民的《陆氏〈异林〉之钟繇与女鬼相合事考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杨杰的《志怪小说与搜神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郑松炎的《六朝怪谈:另类解读〈幽明录〉》(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2012年)、李金旺等的《搜神记里的神仙们》(外文出版社,2012年)等,所涉及的志怪小说为《搜神记》、《异林》、《幽明录》等,其中较多的是关于《搜神记》的研究著作。

隋唐五代、宋元两个时段的小说个案研究相对薄弱,两个时段一共有六种研究著作出现。其中,隋唐五代小说研究有侯跃生的《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房锐的《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陶绍清的《唐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等三种;宋元小说研究有郑宣景的《〈太平广记〉神仙故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髙育花的《元刊〈全相平话五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周文的《〈全相平话五种〉词语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等三种。

古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明清这一时段,在小说研究的前两个阶段中,个案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名著方面。近三十五年来,这些小说名著的个案研究长盛不衰,继续成为小说研究的热点,同时,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并称为“明代四大奇书”的《金瓶梅》的研究,在沉寂了三十年后异军突起,成为明清小说名著研究的最大热点。据吴敢统计,仅1979年至2000年的二十年间,大陆研究者所出版的《金瓶梅》研究专著就有近200部,论文近2000篇。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相对不那么知名的明清小说作家作品也有了个案研究的成果,有的研究成果还很丰富。

有关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和《金瓶梅》的研究状况,大多已经有了综述性、总结性的论著,为避免重复和掠人之美,下面所谈的明清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具体不涉及“四大名著”和《金瓶梅》的研究状况。

明清小说“四大名著”和《金瓶梅》之外,明清小说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中,以《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三言”、“二拍”这些最著名的作品及其作者的研究最为充分。近三十五年来,据本人的初步统计,《聊斋志异》及其作者的研究著作有四十三种,《儒林外史》及其作者的研究著作有三十九种,“三言”、“二拍”及其作者的研究著作共有二十六种。这些研究,从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文化意蕴、方言词汇的探究到作者的事迹和著述的考述、评传的撰写和年谱的编纂,已经相当具体、深入和细致了。这里以《聊斋志异》的研究状况为例加以说明:有关《聊斋志异》艺术创作探究的著作共有十种,20世纪80年代即有雷群明的《聊斋艺术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李厚基等的《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聊斋志异〉散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和聂绀弩等的《〈聊斋志异〉的艺术》(木铎出版社,1983年)三种;90年代则有雷群明的《聊斋艺术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马瑞芳的《〈聊斋志异〉创作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张稔穰的《〈聊斋志异〉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和林植峰的《〈聊斋〉艺术的魅力》(学林出版社,1995年)四种;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有雷群明的《〈聊斋〉写作艺术鉴赏》(学林出版社,2006年)、冀运鲁的《〈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黄山书社,2011年)和刘绍信的《〈聊斋志异〉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三种,可知这些研究已经从对《聊斋志异》艺术的一般性论述深入到了对它的创作、叙事的专门性探究。有关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了宗教文化和风俗文化,如黄洽的《〈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齐鲁书社,2006年)、徐文军的《〈聊斋〉风俗文化论》(齐鲁书社,2008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方面则有汪玢玲的《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邵吉志的《从〈志异〉到俚曲》(齐鲁书社,2008年)和殷晓杰的《明清山东方言词汇研究: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研究其对清代文学影响的,有王海洋的《清代仿〈聊斋志异〉之传奇小说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蒋玉斌的《〈聊斋志异〉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研究《聊斋志异》与中外文学关系的,有王立等的《〈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11年)、李海军的《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可以说这些研究已经拓展至《聊斋志异》的方方面面了。至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研究,年谱编纂有路大荒的《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事迹著述新考有袁世硕的《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齐鲁书社,1988年)。更多的是人物传记,有马瑞芳的《蒲松龄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袁世硕等的《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林宗源的《蒲松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以及辜美高的《〈聊斋志异〉与蒲松龄》(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李灵年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于天池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等多种。

李渔作为明清之际著名的的通俗文学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有关他的生平、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在明清时期的作家个案研究中是个热点,总计有三十二部著作产生。其中,有关他的小说创作研究的有崔子恩的《李渔小说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沈新林的《李渔与〈无声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傅承洲的《李渔话本研究》(凤凰出版社,2003年)、胡元翎的《李渔小说戏曲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李冬英的《明清风气与李渔小说创作》(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五种;有关通俗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的,有黄果果的《雅俗之间:李渔的文化人格与文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骆兵的《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等两种;生平事迹研究,有肖荣的《李渔评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黄强的《李渔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沈新林的《李渔新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和《李渔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俞为民的《李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万晴川的《风流道学———李渔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姜光斗的《李渔:明末清初一怪杰》(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多部。

金圣叹作为明清之际的著名小说评点家,有关他的个案研究也有二十五种之多。其中,关于他的小说理论研究的有刘欣中的《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郭瑞的《金圣叹小说理论与戏剧理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陈果安的《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白岚玲的《才子文心:金圣叹小说理论探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钟锡南的《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吴子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五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研究,有陈洪的《金圣叹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覃贤茂的《金圣叹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吴正岚的《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陈飞的《文学与文人:论金圣叹及其他》(商务印书馆,2011年)、陈洪的《金圣叹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等多种。此外,有关明清时期著名的小说评点家的个案研究,如吴敢的《〈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年谱》(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和《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是对《金瓶梅》著名评点家张竹坡所做的专门研究,李正学的《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则是对《三国演义》批评家毛宗岗的小说批评所做的专门研究。

除对以上的小说作家作品及小说理论家有着较充分的研究外,明清时期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小说作家作品甚至是一些并不那么知名的小说作家作品也有了研究著作,有的研究著作还比较丰富。明代的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中,《封神演义》的研究著作有五种,即谈凤梁等的《借神演史的〈封神演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盛巽昌的《毛泽东与〈西游记〉、〈封神演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张永芳的《封神演义的文化批评》(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李爱红的《〈封神演义〉的艺术形象与经典化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和刘永鑫的《〈封神演义〉和神魔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对《型世言》及其作者陆氏兄弟的研究著作有四种,即雷庆锐的《晚明文人思想探析:〈型世言〉评点与陆云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井玉贵的《陆人龙、陆云龙小说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顾克勇的《书坊主作家陆云龙兄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和曹炜的《〈型世言〉虚词计量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其次是“列国志”系列和“剪灯”系列的研究,各有两种:前者是竺青的《列国志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和曾良的《东周列国志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后者是薛克翘的《〈剪灯新话〉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和乔光辉的《明清“剪灯”系列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此外,明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的成果还有周晓薇的《四游记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赵红娟的《明遗民董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常金莲的《〈六十家小说〉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陈卫星的《胡应麟与中国小说理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赵伟的《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韩建立有《〈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和陈国军的《赵弼及其〈效颦集〉研究》(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2012年)等。

从研究的断代来看,清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著作的数量要多于明代研究,对一些比较著名的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也是清代的比明代的要充分。其中,关于《醒世姻缘传》的研究有九种,即张清吉的《〈醒世姻缘传〉新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曹亦冰的《林兰香和〈醒世姻缘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徐复岭的《〈醒世姻缘传〉作者和语言考论》(齐鲁书社,1993年)、段江丽的《〈醒世姻缘传〉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李焱的《〈醒世姻缘传〉及明清句法结构历时演变的定量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夏薇的《〈醒世姻缘传〉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殷晓杰的《明清山东方言词汇研究: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孙绪武的《〈醒世姻缘传〉语词例释》(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和晁瑞的《〈醒世姻缘传〉方言词历史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歧路灯》研究有八种,其中专著有杜贵晨的《李绿园与〈歧路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张生汉的《〈歧路灯〉语词汇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李延年的《〈歧路灯〉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谢燕琳的《〈歧路灯〉称谓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刘畅的《〈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等五种,此外还有论文集三种;《镜花缘》及作者李汝珍的研究著作有五种,即孙佳讯《〈镜花缘〉公案辨疑》(齐鲁书社,1984年)、李时人的《李汝珍及其〈镜花缘〉》(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李剑国等的《〈镜花缘〉丛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赵建斌的《〈镜花缘〉丛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和徐永斌的《话说李汝珍》(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儿女英雄传》及其作者研究也有五种,即张兵的《文康与〈儿女英雄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龚千炎的《〈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语文出版社,1994年)、李婷的《京旗人家:〈儿女英雄传〉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常雪鹰的《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清代英雄儿女小说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和李贞的《〈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阅微草堂笔记》及其作者的研究有三种,即张辉的《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周积明的《纪昀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和吴波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袁枚《子不语》研究有两种,即阎志坚的《袁枚与〈子不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王正兵的《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袁枚〈子不语〉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而袁枚传记研究有多种,重要的有傅毓衡的《袁枚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王英志的《袁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和郑幸的《袁枚年谱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三种;另外,陈毓罴的《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大安出版社,1984年)、扎拉嘎的《〈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林辰的《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董文成的《清代文学论稿:〈金云翘传〉、〈聊斋志异〉与满族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张清吉的《丁耀亢年谱》(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和李增波主编的《丁耀亢研究:海峡两岸丁耀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杨旺生的《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曹小云的《〈跻春台〉词语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杨楠的《〈七侠五义〉与中国古代武侠小说》(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等,也以自己的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的成果拓展了清代小说的研究。

晚清文学(或称近代文学)的研究,在清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成果比较多,小说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如此。晚清小说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中,尤其以晚清几大谴责小说及其作者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其中,有关《老残游记》及其作者研究的有八种,即蒋逸雪的《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刘蕙孙的《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刘德隆等的《刘鹗小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陈辽的《刘鹗与〈老残游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王学钧的《刘鹗与〈老残游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薛文的《〈老残游记〉:青山绿水的忧思》(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刘瑜的《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民族出版社,1995年)和刘德隆的《刘鹗散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孽海花》及其作者研究有六种,即时萌的《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王祖猷的《〈孽海花〉论稿》(黄山书社,1990年)、欧阳健的《曾朴与〈孽海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冒鹤亭的《〈孽海花〉闲话》(海豚出版社,2010年)、时萌的《曾朴及虞山作家群》(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和王玲的《〈孽海花〉叙事研究》(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吴趼人及其小说研究有五种,即袁健的《吴趼人的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胡全章的《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任百强的《小说名家吴趼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王国伟的《吴趼人小说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左鹏军的《晚清小说大家———吴趼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但同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及其作者的研究却是个例外,只有张中的《李伯元与〈官场现形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一种研究著作。此外,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有六种,有钱钟书等的《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林薇的《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张俊才的《林纾评传》(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孔庆茂的《林纾传》(团结出版社,1998年)、韩洪举的《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和刘宏照的《林纾小说翻译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李涵秋小说的研究有两种,即刘明坤的《李涵秋小说论稿》(人民出版社,2010年)、伍大福的《扬州才子李涵秋文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另外,还有田若虹的《陆士谔小说考证》(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等。

五 总结和感想

三十五年来,古代小说研究在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视野,在通代研究、时段或断代研究、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各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长期保持了小说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地位。个中原因我以为是由小说文献资料的完善、小说研究者队伍的壮大和学术著作出版高效快捷这样三方面合力造成。三十五年来,由于研究生学位制度的建立和研究生队伍特别是博士生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古代文学研究队伍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生力量,逐渐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生力军,三十五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古代小说的研究著作大多是他们取得的,而随着出版体制的改革,原来困扰学者多年的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在本世纪以来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快捷地作为著作成果得到出版。关于研究队伍的壮大和学术著作得以及时出版这两方面的问题,我在《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一文中作过较详细的论述,其结论同样适用于古代小说研究方面,这里不再重复。这里想着重谈谈近三十五年来小说文献建设方面的状况。

任何学术研究离不开基本的文献资料,这一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小说在古人的传统观念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没有经史那么重要,作为图书也不为历来的收藏家所重,以致于在后来的公私图书馆里也就收藏得较少,因此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研究的最初阶段,面临着小说的基本文献匮乏这样一个局面。在小说研究的前两个阶段中,除了一些小说名著有了较多的整理刊布外,一般研究者可以利用的小说文献其实是不多的。不过,这一状况在最近三十五年来已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三十五年来,小说文献资料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近于完备,这为小说研究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是小说文本文献的大量影印或整理出版,使得许多深藏海内外图书馆的、研究者难得一见、更不要说加以利用的珍稀小说文本文献,现在可以非常方便地得到和利用。大陆方面,近三十五年来,相继出版的古代小说文本文献有《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小说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文库》(太白文艺出版社,1996年)、《韩国藏中国稀见珍本小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明代小说辑刊》(巴蜀书社,1999年)、《大连图书馆藏孤稀本明清小说丛刊》(大连出版社,2000年)、《中国古代禁毁小说珍秘本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越南汉文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等,加上境外出版的《白话中国古典小说大系》(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80年)、《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年)、《笔记小说大观》(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中国近代小说史料汇编》及《续编》(台湾广文书局,1987年)、《越南汉文小说丛刊》(法国远东学院,1988年)、《思无邪汇宝》(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台湾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等相继传入大陆,小说研究资料的取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方便得多,这对于最近三十五年来小说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二是小说目录学及资料类书籍的出版,三十五年来长盛不衰,为小说研究的展开提供了便利。三十五年来出版的小说目录学著作有:程毅中的《古小说简目》(中华书局,1981年)、袁行霈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江苏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刘镇伟等《大谷本明清小说叙录》(大连出版社,1995年)、宁稼雨的《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年)、陈桂声的《话本叙录》(珠海出版社,2001年)、石昌渝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朱一玄等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等等。这些书目为查考古代小说的基本情况提供了便利。研究序跋评论类资料选编有:黄霖的《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大连图书馆参考部编的《明清小说序跋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丁锡根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高玉海的《古代小说续书序跋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还有孙逊的《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段启明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述评辑略》(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本数据、图录类有:朱一玄的《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吴希贤的《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等,这些序跋评论类资料汇为一编的文献方便了小说研究者利用。还有明清小说资料汇编类书籍,其中朱一玄一人就编有《明清小说资料汇编》(齐鲁书社,1990年)及明清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的资料汇编,另外还有马蹄疾的《水浒资料汇编》(1980年)、《水浒书录》(1986年),另外还有其他人所编的明清小说名著的资料汇编,这些对明清小说特别是几大名著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

三是由于近二十年来电子计算机的全面普及,古籍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古籍资料各种数据库的出现,古代小说研究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包括海外图书馆的许多珍稀图书资料可以依靠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取得,这使得最近十多年来小说研究著作数量比前二十年明显增多。

三十五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成绩是巨大的,从研究著作和研究队伍的数量、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等方面来说,是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所无法比肩的。但是毋庸讳言,三十五年来的古代小说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研究领域多专家名家而少大家。三十五年来,在各个时段的小说研究领域中,特别是各种小说名著的研究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专家和著名的学者,但像小说研究的第一个阶段里的王国维、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人那样能够开风气之先、引领整个小说研究学术潮流、建立起现代小说研究的范式和体系的学术大师,几乎没有产生出来。即使是像第一代学者中的阿英、孙楷第、赵景深、胡士莹、谭正璧等人那样能以其学术研究成果或方法沾溉后世、影响几代人的研究大家,也产生得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个很遗憾的事情。

第二,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影响力相对不足。在小说研究的第一阶段,现成的可供学者们利用的小说资料其实是不多的,第一代的学术大师和研究大家们都是一边搜寻材料一边从事学术研究的,但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研究工作却能以极大的原创性,对当时及后来都产生长久的影响力。像鲁迅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后来据讲义修订成《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前十来年,就辑录了自先秦至隋代的古小说三十六种,编成《古小说钩沉》一书,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期间,搜集古小说史料成《小说旧闻钞》,而他编选的《唐宋传奇集》虽然定稿于《中国小说史略》之后三四年,但它从开始到完成用了十多年时间,主体部分也是在北大授课期间完成的。也就是说,鲁迅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和写作,是从搜寻、辑录古代小说的文本资料开始的,而这些基本的小说文本资料大多在当时是没有现存的已经编集好了的集子可以利用的,甚至于连可以查考的基本的小说目录学书籍也还不具备,需要自己披览群籍、一点一点地积聚起来。而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一旦问世,即奠定了其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小说史开山之作的地位,他在该书中所建构的小说史研究体系影响了小说研究的几代学者。

近三十五年来,由于各种大中型小说文献的影印或整理出版,小说文本文献已经基本完备,加上小说目录学、各种小说资料的编集,从事小说研究的条件比起第一代研究学者来不知好了多少倍。对于第一代学者来说经过辛苦寻觅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的文献资料,对于现在的研究者来说可谓唾手可得,更有前人连做梦都想不到的通过互联网可以查阅到远在海外的一些图书馆所藏的小说文献资料。至今的古代小说史研究著作不可谓不多,由于新材料的发现、对某些问题探讨的深入,这些文学史著作在某些局部的问题上可能已经修正或超越了当时鲁迅的论断,但在总体上突破鲁迅所奠定的小说史研究的体系和格局、从总体上全面超越他的小说史著作水平的还没有出现。近三十五年来,由于西方的各种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不断引入到我们的小说研究中,古代小说研究在各方面确实有了很大的拓展,确实出现了不少扎实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但真正具有很大的原创性、能够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是不多的。像徐朔方这样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提出古代小说戏曲早期创作为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以及关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这样的理论的——虽然这些理论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在学界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在近三十五年的研究中也是不多的。

第三,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的较多,甚至有学术垃圾不断地制造出来。这一点其实与学术成果原创性、影响力不足紧密相关,但两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低水平重复是指没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推进,基本是在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这在明清小说几大名著的个案研究及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明清小说几大名著尤其是四大名著的研究一直比较热,所产生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有的名著研究还有自己的专门刊物,有的名著研究每年所产生的著作有几十部、论文几百篇,但许多论著从选题到内容,既没有发现和使用新材料,也没有提出什么新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也没有什么新突破,基本是在重复别人的劳动。对于某些名著研究来说,还不光是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如果能够注重学术规范,哪怕是低水平重复,也已经算不错的了。最怕的是像某部被戏称为“笑学”的研究,近三十五年来提出了二三十位所谓的小说作者,除了少数的作者研究论著虽然结论不一定可靠、但注重学理性外,不少所谓的作者考证论著根本就是捕风捉影的不经之谈。还有像前几年喧嚣一时的土默热红学之类,除了混淆视听,制造学术垃圾,使得学界人士不得不腾出精力来予以清除外,没有任何正能量的东西。这样的学术垃圾在某些名著研究中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学术研究低水平重复在近十年来的研究生学位文中也较为突出,浏览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各学校各单位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古代小说研究论文选题,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而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情况更为严重。这可能与20世纪末以来大学扩招,硕士、博士学位点遍地开花,许多师资和科研力量较弱的单位也有资格招收研究生有关。我留意了一下,以古代小说研究为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生学位论文中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大多已经公开出版,近三十五年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著作中的很大一部分成果就是由这些博士生论文转化而来的,或者是博士论文的衍生产品。没有能够作为专著出版或拆成一篇篇论文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生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当然不是全部)是属于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学位论文可能永无出版或发表的机会,这样的东西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指导老师来说都是在重复他人的无效劳动。

第四,在古代小说研究的某些领域中,台湾同行的研究走在大陆的前面,语言学的研究也走在文学研究的前面。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大陆的学术研究在1949年后走过一些弯路,甚至将人类文化遗产当成“封资修”的东西予以批判和抛弃,因而学术研究一度中断和停止,而台湾地区学术研究的传统始终没有中断,因而台湾地区从事古代小说研究的学者虽然不像大陆那样人数众多,但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某些领域中,比如时段研究、个案研究方面,就其研究的精细程度而言,往往走在大陆同行的前面。这里以魏晋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种题材的研究状况为例加以说明: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研究方面,大陆以1984年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的出版为发端,该书后来又多次修订重版,但此后志怪小说的研究差不多有二十年时间的沉寂期,这期间并没有新的研究著作出现,直到2004年后才陆续有六种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研究相关的专著出版,具体情况可见上文第三部分有关时段研究中的介绍。而台湾地区,也是在1984年出版了王国良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此后的三十年间,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研究著作不断出现,如李丰楙的《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学生书局,1986年)、周次吉的《六朝志怪小说研究》(文津出版社,1986年)、王国良的《六朝志怪小说考论》(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出版于80年代,颜慧琪的《六朝志怪小说异类姻缘故事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薛惠琪的《六朝佛教志怪小说研究》(文津出版社,1995年)、谢明勋的《六朝志怪小说故事考论》(里仁书局,1999年)出版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有刘苑如的《身体·性别·阶级——六朝志怪的常异论述与小说美学》(“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林淑贞的《尚实与务虚:六朝志怪书写范式与意蕴》(里仁书局,2010年)、谢明勋的《六朝志怪小说研究述论:回顾与诠释》(里仁书局,2011年)等出版,这些著作从志怪小说的故事来源、书写范式、美学内涵到仙道佛教、异类姻缘,都有了较为精细的研究。在志人小说研究方面,大陆方面虽然对《世说新语》所做的个案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还没有一部从整体上研究魏晋六朝志人小说的专著出现,而台湾方面则至少有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说研究》(文津出版社,1998年)、黄东阳《六朝志人小说考论》(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等两部专著产生。

在某些具体作品的个案研究方面,语言学的研究也走在了文学研究的前面。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大陆所出版的十八种《世说新语》研究著作中,最为集中的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内的著作有五种出版,从语词考释到词性句法都有专门的精深的研究。又如宋元小说的三种个案研究著作中,有关元代小说的两种研究著作都是对《全相平话五种》所做的语言学研究。而明清小说的名著研究中几乎都有语言学的研究著作,一些名著的个案研究成果甚至是由语言学的研究支撑起来的,比如《醒世姻缘传》的研究著作有九种,其实我在统计时将带有通俗性质的知识介绍型著作也包括在内了,而其中五种语言学的研究著作相对专精;《歧路灯》、《儿女英雄传》研究均有五种专门性著作,其中也是包括了各自的两种属于通俗性质的著作,但各有两种的语言学研究著作则相对精细得多。

以上观点和想法,是本人在搜集和整理古代小说书目时所产生的一些感想,不一定全面,更不一定正确,这里贡献出来,就教于大家。

(周明初,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Ancient Novels in the Past 35 Years

Zhou Mingchu

Research on ancient novels since 1978,referred to as new era,is gradually widened in scope and vision,making a great progress in every aspect,including overall-period study,separate period study,novelist study,and novel study,and keeping novel research standing out in ancient literary studies.In spite of all these great achievements,some problems are still existing.

Research On Ancient Novels;New Era;New Progress

猜你喜欢
出版社小说研究
我等待……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