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火民魂(长篇连载之一)

2017-11-14 15:49马旷源
金沙江文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缅甸

马旷源

楔子(盈江旧城)

走了一天的山路,道耕来到了干崖坝子边的山坡上,这是1927年5月末的一天。自从3月间离开昆明,他的南行之路已经走了近两个月。他要去缅甸,寻找自己的新路。

夕阳已逝,天边有一缕一缕的晚霞,煞是好看。坝子里,稻谷正在返青、抽苔,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波浪一般起伏。路旁的大青树,郁郁葱葱,气根串出了十多米远,形成一座天然屏障。路上有牛车驰过,巨大的车轮,比四川的石碾盘还大。两头健美的黄牛拉着,慢慢地走,慢慢地走,一直走进了晚霞里面。几个傣族小姑娘挑着竹箩走过,扁担一闪一闪的,纤细的腰肢也一闪一闪的。上身是雪白的短衫,下身是碧绿的筒裙,腰间露一抹白皙的细肉。道耕坐在树下,抚摸着走痛了的双脚,不由想起了几天前在腾冲的经历。

也是夕阳西下,道耕从借宿的马店走出来,拿了几本旧书,到十字街街边上摆摊。他身上已经没有钱了,晚饭还不知道在哪里。想卖掉随身带来的几本旧书,暂时解决一下困难。

夜幕渐渐降临,街边亮起了煤气灯,地摊上点燃的是松明火把。道耕把旧书挪了挪,靠近灯光一些。许久,旧书根本无人过问。道耕在马店喝了几碗冷水,此时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期盼地望着夜空,望着远处渐渐隐入黑暗中的夜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能想。

灯光闪烁了一下,一个理着分头的男青年在道耕的旧书摊前蹲了下来。道耕不语,静静地望着。青年翻看了一会,说:好书啊!抬起头来盯视了道耕一会,问:你不是本地人吧?道耕说:不是!我从四川来,要到缅甸去。青年有些诧异:走来的?道耕点头。青年又问:这么好的书,怎么舍得卖?道耕说实话:没有吃饭钱了。

青年一惊,站起身来,想了想,将道耕摆在地上的书,全部抱了起来,拉着道耕的手说:你跟我来。

道耕昏昏噩噩地跟着。青年将他带进一栋旧楼,楼口挂着腾冲县民众教育馆的牌子。青年将道耕安排在报刊阅览室坐下,又跑了出去。不久,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大救驾”(炒饵缺)和一碗清汤,让道耕吃。

边吃边谈。青年知道了道耕的身世:中专尚未毕业,逃婚出来。脖子上挂着墨水瓶,走滇西,下缅甸,要去探访江心坡。

青年听完,有些激动。收走碗筷时,用手按了按道耕的肩膀:等着。别走!说完,一溜烟跑了出去。

等了许久,道耕有些乏了。正想离开,只见青年带了一群男、女青年走进来。青年指着道耕说:就是他!要学高尔基徒步行走俄罗斯,了解民众疾苦。要到东南亚去,找鲁迅所说的桃色的云。要去写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江心坡。

青年们沸腾了,围着道耕热情地座谈。未了,纷纷解囊,或掏半开(云南币),或掏卢比(缅甸币),集了一小堆,用一块印花蓝布包好,递给道耕。数量不多,但已经够半个月的食宿费了。

道耕含着热泪接受了。告别时三鞠躬,感谢得时代进步之风的腾冲青年。

此刻想起,仍觉得胸口暖洋洋的,眼睛有些湿润。

道耕绑紧脚上的草鞋,走下坝去。

道耕在夜色中的窄街上踟蹰。兜里虽然有腾冲青年捐给的路费,但是不多,他不敢住高档马店。

这是一家小店,三根粗栗木扎成的大门,门楣上挂着一盏马灯,写着四个歪歪扭扭的黑字:马记马店。

一个十多岁的女孩迎了出来:先生住店。请进来吧!说着,顺手摘下道耕肩上的小包袱,先进去了。

道耕跟了进去,呢嚅着:钱怕不够。

女孩回过头来,认真看了看道耕。道耕这时才看清了女孩的容貌:圆圆的脸,大额头,大眼睛,一头乌油油的黑发。中等身材,不纤巧,茁壮,浑身透着青春的气息。

女孩笑:你是读书人吧!

道耕点头。

女孩将道耕迎进堂屋坐下,倒了一杯淡茶给他,问他要去哪里?

一杯热茶下肚,道耕来了精神,滔滔不绝讲了起来。讲他的理想,讲他的南行,讲他在腾冲的情景……还要讲,女孩打断了他的话:先吃饭吧!

端来一海碗白米饭,一碗酸帕菜,还有一块厚厚的火烧牛干巴。道耕狼吞虎咽吃完。女孩又端来一铜盆热水,让他洗脚。然后开了间单间,给他睡觉。

朦胧中,道耕似乎听到有人讲话。

女声说:读书人哪!从四川来的。

一个粗豪的男声说:不容易啊!照护好点。

女声:他没有钱!

男声:那就不收钱了吧!

女声:哥,你真好!

清晨,道耕去结账。女孩头也不抬:算了吧。免费!

道耕有些诧异:你们不认识我啊!

女孩抬起头来,热辣辣盯了他一眼:我家也是腾冲人!

道耕又激动了。推让再三,仍然觉得过意不去。转过身,望见马厩里堆满了马粪。道耕说:那我帮你家扫扫马厩。

女孩并不拒绝,递给他一把粪箕,自己拿一把锄头,打开马厩门钻了进去。道耕也想进去。女孩一声断喝:站住!站在外面。不然脚会烂的。说完,一大锄一大锄将马粪掀出厩外,叫道耕装进粪箕,抬到门外粪堆上去。

道耕没有想到,这最初的打扫马厩实践,后来在茅草地,竟成了他的挣钱养生之道。

马厩扫完,女孩端来一盆清水,给道耕洗脸、洗手、洗脚。

道耕要走了。女孩说:等等!去厨房拿了十几个饵块、糍粑,放进道耕的小包袱里。

道耕说:留个名字吧!

女孩手一甩:边荒女子,留也无用。我叫金弟!然后大叫一声:哥,送客。

一个粗壮的男人走出来,络腮胡,一米八几,穿一身傈僳族的蓝布衣裤,脚上打了绑腿,头缠黑布大包头。最引人注目的是腰上挎着一把长刀。威武,带几分杀气。

女孩说:这一路上不安全,让我哥送你到边界。

过了峦线街,一座小小的铁桥通向对岸。

男人说:兄弟,只能送你到这里了。过了桥就是缅甸。一路小心!

道耕千恩万谢,与男人告别。小心翼翼踏上铁桥,进入了缅甸野人山。

这一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便诞生了一个著名作家艾芜,和他写滇西、缅甸的经典小说《南行记》。

他在《漂泊杂记·古尔卡》一文中,记载了这段经历:

古尔卡是滇缅交界的一个要地,位在克钦山的中部。由云南干崖坝的峦线街向南行,走半天山路便到了。

在那儿,没有街市,没有村庄,只有一条小小的山沟,从绿树翠竹的山中流了出来,复向丛石密箐流了进去。光绪末年的划界条约,便是籍着这条山沟把缅甸和中国划分开的。山沟上架着一座西式铁桥……登上西式的桥头,向北挥一挥手,就同中国告别了。

一(缅甸腊戌)

明公二十余年前到腊戌银矿当矿工,那是被迫的。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张文光大帅占领了腾冲。他要在董库扩建庄园。门口有一个小池塘,叫阎家塘。高门楼,水汪洋。算师说:一定要将池塘扩大,活水养活鱼。只有将池塘扩大,张大帅的前途才能像塘水一样,汪洋恣肆。张文光信了,逼买田产。

塘边数十亩水田,都是退还给回族的田产。清末杜文秀起义失败,回族的土地房产全部被霸占。几十年后,清廷用赎买的名义,退还给了回族一些。这些土地,名义上辖东门清真寺管辖,算是公产,再由各家各户集资买下。三分之一属于寺产,三分之二属于私人。收获以后,到清真寺纳粮完税。

明家十二亩水田,就是清退后赎回来的。

春节前夕,大帅府贴出告示:限田主们必须在腊月三十之前,到府里办结过户手续。否则,一体充公。

明公及八家户主不答应,拖到了腊月二十八。

二十九日清晨,路旁结满了白皑皑的马牙霜。呼出气来,像烟囱冒烟,一股一股的。

天刚刚亮,尚家寨八户田主的门就被砸开了。刚剪了辫子,留着或长或短的头发,穿上民国军服的乡丁冲了进来,将八户田主抓到了老草坡。

老草坡是回族坟山,位于腾冲城西边,埋了上千冢土坟。

草色枯黄,寒霜遍地。方圆几十米的旷地上,站了20多个乡丁。由一个排长率领,荷枪实弹,凶神恶煞,紧盯着田主们。

排长从怀里掏出八张已经填好的卖田契约,用力拍在一块倒塌的墓碑上,声色俱厉:签约!今天必须签约。否则,一律枪毙!

田主们缩成一团,又冷又怕,清鼻涕直淌,但谁也不答腔。

排长喻之于理:张大帅是将星下凡,一手领导了腾冲起义,是中华民国的大功臣,是腾冲人的骄傲。田产是买你们的,又不是抢。还是签字吧,大家方便。

说完,提出一袋白花花的大洋来:诺!一手签字,一手交钱。不会亏待大家的。

明公知道,那买地的钱,还不到赎地钱的一半。再说,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一家人的衣食饭碗,血脉所系。不能卖啊!

他抬起眼泪汪汪的头,向排长乞求道:请张大帅开恩,到别处去买地挖塘子吧!

排长乜斜着眼:屁话!

八户田主揩着清鼻涕,一齐跪下:大帅开恩哪!

排长单手举枪,扣动扳机,“啪啪啪”打了几枪。狗卵子眼睛一翻:签也得签,不签也得签!来人——

窜过来两个乡丁。排长恶狠狠指着明公:从他开始!

明公被硬拖到墓碑面前,被乡丁按着脖子跪下,一个按着他的身子,一个掰开他的右手大姆指,在印盒里蘸了一下印泥,使劲按在契约上。

望着自己血红的指印,明公呆了,傻了。排长将十几块银元,砸在明公近前的地上:收钱!然后高叫一声:银钱两清。放人!

明公踉跄着走下山坡。

三十晚上,周边村庄喜庆的爆竹声不绝于耳。大帅府张灯结彩,宴席摆了几十桌,猜拳行令声,传得很远很远。

距离大帅府不到一里的尚家寨,哀哀戚戚,哭声、骂声不断。年是过不成了。明年呢?明年、后年,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怎么养活一家老小?

根拔断了。这家人败了。老人死。明公兄弟二人只好远走夷方,卖苦力,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二十余年来,明公下矿洞挖矿,成天泡在齐腰深的水里,得了严重的风湿病,行走不良。他又给一个老缅医生做杂役,学会了英语、缅语。

明公幼时读过几年私塾,会写几句古文。为了学习,手心被塾师打烂过,屁股也被打肿过。有了古文根底,又学会了外语,不久,明公便被英国矿业公司聘为翻译。

生活改善以后,明公回国,接来了妻子金弟和三个小儿女。

金弟经历了民国初年的苦难,土司为争夺地盘的血腥仇杀。盈江境内,新、老土司在旧城、新城、盏西,沿槟榔江一线,杀得尸山血海,不少百姓为此送命。恶性疟疾横行。当地人称一般性疟疾叫“打摆子”,可以治愈。称恶性疟疾叫“闷头摆子”,缺医少药,染着就死。她那英武的大哥,就是死于“闷头摆子”的。

大哥死后,金弟挑起了全家的重担,独自一人经营马店。嫁姐姐,嫁妹妹,都少不了一份丰厚的嫁妆。直到快30岁时,才在腾冲亲戚介绍下,嫁给了死去妻子不久的明公。几年前,带着孩子,来到腊戌与明公团聚。

腊戌盛产银矿,在缅甸大平原的尽头处,背靠山区。铁路从曼德勒延伸过来,成为仰光铁路的终点站。沿着新修的滇缅公路向东,经过185公里,到达中国畹町。历来是中缅商贸的中转站。铁路修通以前,中国进入缅甸的马帮,都在这里卸货。现在也在这里装卸货物,将铁路运来的大量战略物资,转运往中国内地。

腊戌是富人的天堂,气候不冷不热。英国矿业公司建在一座小山上,周围有石砌的高墙。大铁门口站着两个印度雇佣兵,手持钢枪,头上缠着血红的大包头,两只眼睛瞪得铜铃大。见到英国主子时,点头哈腰。见到平常百姓、公司雇员时,凶神恶煞。

明公每天早上到公司上班,中午在门口随便买点吃的,下午回家。有时也随英国官员到矿区视察。

金弟到达腊戌后,因为明公的收入不够养家,只好重操旧业,制作布鞋出卖。白底黑帮,每星期要做10双。做好以后,星期天搭乘矿工坐的小火车,到工人住宅区去卖。

英国人住的是洋楼,矿工们住是锌皮房,在一处低矮的洼地上,盖了成百栋。房子低矮阴湿,进门要弯腰,每幢两排大通铺,可睡百余人。房顶用锌皮铺盖,远远望去,白晃晃一片。下雨时,如千军万马齐奔而来,“咚咚咚咚”响成一片。

金弟晕车。上车就晕,不辨东西南北。每次去时,她都要带上小儿子明成,让明成到站叫醒她。然后,把包鞋子的包袱紧紧抱住,头上盖一张大毛巾,爬在车座椅背上,不敢抬头。每次卖完鞋子回家,都像大病了一场。稍稍歇息,又连忙爬起来,煮饭,做鞋。煤油灯下,她用麻线纳鞋底的声音,“丝啦——丝啦——”要响到很晚很晚。

二(缅甸腊戌)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侵入缅甸,中国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面临被切断的危险。

1942年1月,蒋介石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发表《告缅甸战士书》:“我国军此次奉命开赴缅甸,协同友军,扫除敌寇。此实我中华民国空前之大事,亦为我国军队与盟邦同一地区并肩之开始。”

在此前后,十万中国远征军应英国政府之请,进入缅甸。

恰如蒋介石所言,这是近百年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虽然首战失利,但是大大张扬了中国军威,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世界四强”之一的中国,由此崛起。

中国畹町。

一座不到10米的小桥,桥梁用钢条架成,桥面铺了钢板。这边是中国,那边是缅甸的邦塞小镇。两边桥头,都扎了彩门。青松常青,鲜花日换。

桥头两旁,竖了两块大标语牌。白底黑字,分别写着两段蒋委员长训词:“革命战术的要义,总是以少数兵力,消灭多数兵力的敌人。我们要削弱敌人的力量,就要破坏他的交通和道路。”“乘敌军疏于防备的时候,攻进他们几个堡垒,歼灭敌人,将其占领。全力攻击,增加战略预备队,减少战术预备队。”

大军出征之前,云南省战时宣传委员会编印了《抗战须知》下发。要点有:

1879年日本吞并我国属国——琉球。日本政府下令:不许琉球向中国进贡。琉球国不同意。日军遂将琉球国王劫往日本软禁。之后废除了琉球国王,改琉球国为冲绳县。琉球从此归属日本。

1928年5月,北伐军攻克济南。日本发兵干涉。中国军民共计死难4000余人。战地委员会交涉员蔡公时等10余人,横遭惨杀,被毁尸灭迹。

1931年,万宝山惨案发生,日寇杀我同胞500余人。不久,“九一八”事件爆发。

……

畹町小镇不足1000人口,这几天倾巢而出。界桥东岸,涌来了千余华侨。迎军,宴军,鞭炮炸得山响。老华侨们泗泪滂沱:中国强了!华侨有靠山了!倭寇必败!

1942年统计,缅甸有华侨几十万人。仅出国打工者,就有12万人。

车流浩荡。正规军、步兵、炮兵、坦克兵,洪流一般,涌向缅甸。

六十六军在五军之后进入缅甸,欢迎、欢送的人群不散。“欢迎(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口号声,日日在畹町桥头震响。

军部警卫营王排长随军推进。在畹町桥头休息时,王排长下车撒尿,顺便买了一碗凉粉吃。吃完付钱。小贩不收,笑呵呵地说:犒军!犒军!不收钱。

这位来自河南平原的大汉,眼睛瞪得很大。国内作战从来没有过的事,让他碰上了。国内作战,不论是国军还是日军,老百姓见兵就躲。到了国境线上,民众热烈迎送国军不说,小贩还会说“犒军”!王排长念过几年书,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王排长硬要付钱。小贩力推。

王排长说:不收钱,我吃了也要吐出来的。

小贩说:不吐。不吐。边境民众,已经百余年没有见过如此威武雄壮的中国军队了。话说得文绉绉的。

王排长问:老先生读过古书?

读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此之谓也。又说:百年中国,尽挨人家打。这次国军远征异邦,为老华侨争足了面子。高兴啊!

王排长便有些激动:我们一定多杀日本鬼子!

小贩攥拳:保家卫国。保家卫国啊!

王排长恋恋不舍与小贩分手,爬上十轮大卡车,把胸脯挺了挺,站到前排迎风处。

腊戌。

英国公司的职员撤走了,明公领到一点遣散费,在家闲着。远征军入缅,当地华侨组织了服务团。明公和其他几十个懂英语的人,主动去为远征军当翻译。

中国交通部常务次长兼滇缅铁路督办曾养甫,滇缅铁路局局长、铁路专家杜镇远,坐镇腊戌。铁路正在加紧施工,许多地段,包括靠近缅甸的腾冲段,路基已经修好,只需铺上铁轨了。

囤放在腊戌的战略物资,堆积如山,等待汽车前来,运往中国。仓库不够,就堆放在铁路两侧,一长串用帆布盖着。

中国军委会派驻缅甸的参谋团,由中将团长林蔚带领,入驻腊戌。林蔚命令六十六军军长张轸,率部保卫腊戌。

2月21日,蒋介石飞往腊戌,了解军情。

大军刚刚入缅,3月1日,蒋介石再飞腊戌,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杜聿明、戴安澜参加会议。

明公到会服务,充当翻译。

回家后,他绘声绘色给金弟讲述:

蒋委员长又高又瘦,剃着光头。远远地,不能靠近。听警卫营王排长说,蒋委员长在会上讲:要扬我军威,打出中国军队的威风。

五军军长杜聿明,那是悍将。昆仑关一战,打死日本鬼子数千人,其中还有一个日军中将。

200师是最先进入缅甸的国军先头部队,是中国仅有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师长戴安澜,白白净净的,说话尽带笑。出来上厕所,还传了一支烟给我抽。

金弟听着,手不停地纳着鞋底。明公的工资没有了,她要多赶几双布鞋出来,贴补家用。

明成与一班小朋友,这几天可欢势了。天一亮,就跑到离家不到半里的公路上去,数军车,数坦克。

军队向前,黄灰直冒。尘土中出现了一辆、两辆……满载远征军的十轮大卡车。每过一辆,明成们便跳起来,手执遮荫的大芭蕉叶,舞动着,大声向远征军将士们问好。将士们有时也挥手向他们致意。每逢这样的时候,明成们便会兴奋地在黄灰地上打滚。

天亮不久,明成们又来了。“隆隆”声中,爬过来一个大铁乌龟。明成们傻了眼:这是什么啊?一个大铁壳,两条铁链子会动,前面还伸出来一根长管管。

小伙伴们争吵着,谁也说不清楚,谁也说不服谁。

走来了一队步兵。明成忙跑过去问:这是什么呀?

一个年轻士兵停下来,用手背揩去了明成鼻子上的鼻涕:不知道吧!这叫坦克。前面是炮管。可以把日本鬼子压死、碾死、轰死,可厉害了!

小伙伴们一齐欢呼,然后一眼不眨地看着坦克开过去。

回家以后,明成向金弟描述,可是怎么也讲不清楚。

这天,金弟把赶做出来的20双布鞋拿出来,交给明公:送给远征军去吧。表一表我们的心意。

明公有点踌躇:家里的存粮不多了。还是卖了吧。

金弟说:不是还有你的遣散费吗?

明公说:那是救命钱,留着救急用的。不能动!

金弟说:紧一紧裤带吧!人家远征军上前线去,是要死人的。少吃两口,死不了人。

明公想想,又说:送哪里呢?大部队嫌少。杯水车薪,不抵事啊!

金弟说:那就送警卫营吧。你不是认识那个王排长吗?

明公拿着鞋走了。

三(缅甸平满纳)

3月8日,英军撤出仰光,缅甸首都沦陷。

200师血战同古,日军攻势受挫。

38师以少胜多,救出被包围在仁安羌的7000余英军。

蒋介石策划平满纳会战。

英军放弃西线,导致中路军完全暴露。

第六军负责防守的东线,不战而退,造成防线空隙。日军得缅甸德钦党帮助,迂回腊戌后方。

蒋介石致英国首相邱吉尔信,痛斥:“在我一生这么长的军事经历中,从来没有见过像在缅甸这样如此可悲的无准备状况,这样混乱和腐败。”

平满纳会战流产。

因为交通堵塞,国军的部队运不上来,进入阵地的仅96师9000余人,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50000日军。战事十分激烈。

96师经过腊戌时,华侨服务团为他们配备了4名翻译,其中一个是明公。

明公回家告辞。

金弟问他:为什么上战场?

明公说:我们是中国人。这场战争虽然发生在缅甸土地上,却是为了保卫中国而战。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是小家的基石。

金弟说:这些道理我懂。说完,就忙着为明公收拾行装。让他换下平时穿的西装,换上一套黑衣裤的对襟装。

明成瞪着大眼,问明公:爹,你要去打仗,你会打枪吗?

明公抱起明成,用手指头使劲刮了一下他的鼻子:爹不会打枪,爹去当翻译。

明成问:不去行吗?

明公放下明成,望望妻子,又望望三个小儿女,斩钉截铁地说:不行!国军将士为国争光,我也要为国争光!

明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金弟将明成拉过来:让你爹去!明公啊,一定要小心!子弹不长眼睛。一家老小等你活着回来呢!

明公说:你放心。警卫营也去。王排长和我同行,他会保护我的。

飞机轰炸,大炮轰炸,日本鬼子的火力很猛。96师虽然配备了少量德国武器,但兵力不足,武器也不如日本鬼子硬棒。

“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士兵在拼杀。96师师长余韶,头戴德国钢盔,出现在第一线阵地上。

几个山头失守,日军攻势凶猛,“嗷嗷”叫着,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远征军将士死守不退。到了晚上,余韶与参谋团通电话,要求增援。

林蔚回答:无援兵可派!不是没有兵,英国佬背信弃义,逃跑了。铁路、公路无人管理,乱作一团。兵员上不来,重武器更上不来。又说:蒋委员长命令死守,要千方百计保住腊戌。否则,远征军回国的道路就被彻底截断了。

余韶叹一口气,问师参谋长:还有多少人?

参谋长说:还剩七千人左右,包括轻伤员。

余韶下令死守,与阵地共存亡。说完,走出指挥所,去检查阵地。

清晨,大雾弥漫。阵地前传来“哞哞”的牛叫声和人声。

余韶用望远镜看去,见是一群缅甸老百姓,男男女女,有五、六百人之多,还赶着一群黄牛。看不见日本鬼子。

余韶命令王排长:过去看看。搞什么鬼!

明公说:我也去!我懂缅语。

余韶同意了。

这是一群老百姓,但又不全是老百姓。老百姓里混有换了便衣的日本鬼子,日军大部队紧随其后。日本鬼子昨天吃了亏,今天就想出这个花招,企图一举攻占远征军的阵地。

缅甸老百姓不是被迫来的,是自愿来的,由缅甸独立军组织的。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成了印度的一个省。英国殖民者对缅甸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宝石、柚木被抢走,连盛产的大米,也被抢走。产米国的人民吃不上大米。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政府以“帮助缅甸独立”为号召,培训了缅甸独立军的骨干。独立军随日军一起进入缅甸后,队伍像滚雪球似的,由几十个人,迅速扩大到近万人。最可怕的是缅甸德钦党要求全国人民:帮助“解放者”日本军队进军,破坏中、英军的道路与设施。缅甸人的仇恨,转移到中国军队头上。远征军的所有部署、调动,在缅甸德钦党的通报下,日军了如指掌。中国军队饱受其苦。

余韶事后报告:“有亲日的德钦党组织,为虎作伥地帮助日军,妄想日军能赶走英国人让缅甸复国。平满纳之战,缅甸男女五、六百人,拥入阵地,中藏日军。吉同岗之战,缅甸难民向我军阵地投掷手榴弹。由日军与缅人合编的便衣队,专门抄袭中国军队的后路。凡远征军到达之处,都有缅人放火,向日军报讯。”

中国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编印的《入缅须知》也说:“日寇除利用德钦党为绝对亲日组织公开活动外,即缅人素所崇敬之僧侣中,亦间有敌退伍军官,籍土人之信仰,而发生领导作用。愚弄煽惑,不遗余力,致对英对我,均存不良印象。国军入缅之初,敌同缅奸到处活动,对我军行动兵力等,多被侦知。且不时袭击各级司令部,而收扰乱动摇军心之效果……国军转进或撤退时,则更为活跃,几乎到处肆扰骚动。反之,我军对敌军情况,往往一无所知。”

明公随王排长跑到战壕前一看,的确是老百姓。神态安详,有的还唱着歌。

王排长正要回去汇报。明公说:等等!他发现队列里有几个矮而粗的壮汉,不像缅甸人。再走近一点,还发现他们身上鼓鼓囊囊的,似乎藏着什么。

明公用缅语喊话:你们是干什么的?

有人回答:下地去干活。

明公问:下地怎么不带农具?

对方回答:带着呢,在后面。

王排长告诉明公,让他们绕道走。

明公又喊:这里正在打仗,你们往旁边绕一绕吧!

对方说:不行啊!这是我们的土地!

王排长眼尖,看见矮汉们往外掏枪,急忙一把将明公按下战壕。随继大叫:是日本人!快开枪!

后面跟进的日军大部队,黄压压一片冲了上来。

余韶在指挥所看得清清楚楚,立刻命令枪、炮齐发。

十多分钟以后,日军退下去了,走在前面的缅甸人大部分死了。阵地前一片狼籍,躺满了尸体。

明公心里很不是滋味:与缅甸人相处了二十多年,这是一个善良的民族啊!怎么就能助纣为虐呢?他不知道,这也是爱国主义,缅甸人上当受骗之后的爱国主义。为了独立,他们不择一切手段,不怕一切牺牲。

王排长拍了拍明公的肩膀:走吧!

明公回过头来,双手抱拳:谢谢!你救了我一条命!不是你把我按下战壕,我今天就死在这里了。

夕阳像血一样,由鲜红转往暗红。阵地上敌我双方的血,也像夕阳一样变换着。

傍晚,参谋团来电话,指示:撤出阵地。回防腊戌,掩护全军撤退。

这一仗,歼敌近千。96师自己伤亡过半。军官战死88人,伤77人,士兵战死2570人,伤1346人。

余韶最后撤离。他望着远山,望着阵地上未能收殓的阵亡将士尸体,摘下军帽,久久低着头。口里絮絮叨叨念着:国殇不死,国魂永在!

猜你喜欢
缅甸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nd Myanmar’s Foreign Minister U Wunna Maung Lwin Inaugurating the Consulate-General of Myanmar in Chongqing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共同为缅甸驻重庆总领事馆揭牌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共同为缅甸驻重庆总领事馆揭牌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缅甸记忆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