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楚雄作家群

2017-11-14 15:49尹汉胤北京
金沙江文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楚雄少数民族作家

尹汉胤(北京)

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地理现象。那就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那些多民族共居,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交通枢纽之地,往往会形成一种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撞击、融合,进而形成多种文化包容、共生、借鉴的文化繁荣局面。在这种开放的地域和多元人文环境中,会涌现出众多的文学爱好者,进而成为作家群现象。这种文学群一旦形成,便会制造出文学的“马太效应”,从而使该地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全面崛起之势。

地处云南中心的楚雄彝族自治州,自古便是“省垣门户,滇中走廊,川滇通道。”如今又在“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的宏伟蓝图中,成为了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小凉山中,生活着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古氐羌人后裔的古老彝族。同时,在这片蕴藉着火焰般激情的红土地上,和睦地居住着汉、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5个民族。

新世纪以来,楚雄州文学创作进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发展阶段。文学创作队伍迅速壮大,作者广泛分布于各种职业,作品数量质量日益丰富提升,在全州形成了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年龄层次梯级结构的文学创作队伍。

回顾楚雄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创作,第一波文学高峰,是由黄晓萍、熊望平两位老作家以报告文学为发轫创造的。

《真爱长歌》两位主人公是一对夫妻。丈夫是缉毒前线的普通民警,因奋不顾身勇擒毒贩身负重伤,陷入重度昏迷成为植物人。面对植物人丈夫,妻子不离不弃,杜鹃啼血般用写下数百封情书,情深意切地呼唤着丈夫,将大爱无疆的生命情操,展现得动人心魄。黄晓萍以女性温婉细腻的文字,将这对夫妻凄美忠贞的爱情,写得高洁朴素、柔肠寸断。通过这篇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当今社会看到了一对高贵的灵魂,不离不弃,相知相守的伟大爱情。此书出版后,被评为当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一个生命的倒计时》,是熊望平以挂职永仁的臧金贵感人事迹为素材创作的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熊望平以朴实真挚的平民视角,写出了这位挂职好书记的感人事迹。将臧金贵对永仁的一腔真情,无私奉献精神,以生动鲜活的生活细节再现出来,将一位人民心目中的好干部真实地呈现给读者。文中最能表达人民群众心愿的是追悼会那天,只有万余人口的永仁,竟有6000多人自发赶来出席他的追悼会。百姓心中有杆秤,熊望平以人民的心声道出了人民的意愿。“金贵生命的最后三天,一个工作日加两个休息天。此时,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但他明白离任的日子将要来临,在倾注了多少心血和热泪的永仁,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欲罢不忍,欲说还休,唯一的选择只有抓紧分分秒秒拼命搏击……”作品发表后,很快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一举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短剧一等奖。

少数民族文学是楚雄文学创作的优势。彝族作家张永祥的散文集《情感高原》荣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极大地激励了楚雄少数民族作家,同时也使张永祥的文学创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近年来,他将笔触伸向了楚雄历史深处。在《历史睡了岁月醒着》长篇历史散文中,独辟蹊径地行走在历史时空中寻觅问古,将读者带入到楚雄的历史岁月。以抽丝剥茧探微寻踪之笔,将沉睡于历史云烟中的司马相如、徐霞客、李贽、杨升庵……一一重新唤醒。追寻着他们走过的滇地遗迹,在文中开始了一次思绪万千的历史评说,让读者在文中与历史人物直面倾听,触摸到了那些“为山水立传”、“独步万里”,闪耀着人性光辉历史人物的历史心胸。将遗留在这方山水的历史文化遗存拾起,用今天的眼光重新审视续写出来,以文学之笔丰饶厚重着这方沃土。

毋庸置疑新世纪以来的楚雄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影视,可谓各领风骚地呈现出整体的爆发,开创了楚雄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历史新阶段。这期间回族评论家马旷源尤为突出。近年来他以丰富的阅读,新锐的文学视角,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着冷静的审视。对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进行着及时的评论家的表达,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评论。这些评论以开阔的视野、扎实的理论功底、冷静的分析思考,先后结集为《回族文化论》《云南回族文学论稿》《云南看云——云南女作家文学谈片》《马旷源民族文学文化论集》(四卷),成为了楚雄乃至国内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中坚力量。

彝族作家卡罗,以勤奋的笔耕,近年来写下了数量可观的好作品。作品在《人民文学》《北方文学》等国内有影响的文学期刊上发表。至今已出版了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散文集5部,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其散文《阿姆凯尔高原》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彝族卷》。彝族女作家段海珍,近年来创作非常活跃。先后出版了小说集《鬼蝴蝶》《红尘宝贝》,散文集《到梅葛的故乡去》等作品。长篇小说《天歌》,以充满个性化的女性文笔,对女性在社会中的无奈与束缚,生活激情的幻灭,进行着深层次的思考,其充满勇气的文学探索精神,证明了其具有的创作潜力。瑶族作家吴玉华,是一位对创作非常执着的作家,几年里连续创作了长篇小说《爱过了就分手》《墙外佳人笑》,诗集《落叶与鸟》《帕男诗选》,散文集《多情的火把花》《一抹秋红》,报告文学《天地之孕》《一个皇帝出家的地方》近百万字作品,证明了他扎实的创作实力和对文学痴情不懈的追求精神。

在楚雄文学格局中,汉族作家的创作,始终是不容忽视的一支重要文学力量。余继聪便是异军突起佳作不断的一个代表性作家。作品多篇在《中国作家》《文艺报》《散文选刊》《北京文学》《青年文学》《雨花》等刊物上发表选载。其中《炊烟的味道》《收藏阳光》《古典农具》《幸福的庄稼》《住在城里的菜鸟》《土掌房》《瓦书》《水缸里的乡愁》等篇什,蕴藉着红土高原特有的泥土芳香,浓郁的乡土情怀,将一个个鲜活纯朴的农民形象奉献给读者,让人们看到了渐行渐远的古朴人性、温暖乡村、平和心态,将云南的地域文化讲述得感人至深、可亲可爱,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透视着社会生活。其散文实至名归地荣获了当年的冰心散文奖。

苏轼冰是一位实力作家。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他,使其对农民感同身受地具有着特殊的情感,创作始终定位在农村生活。随着创作的深入,他在作品中重新审视着自己熟悉的农村,观察着农民的心理变化,农村成为他生命所系的永恒题材,取之不尽的文学源泉,积累下大量的创作素材,使其一发而不可收地连续创作了9部作品。他的作品情节生动,语言朴实,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诱人的乡土气息,在淳朴的农民身上,让人看到了坚韧不屈的人性。他的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星星》《诗选刊》发表,小说《引水》荣获了《小说选刊》奖。

李长平在《悬挂绿汁江》诗中写道:“老妇背上的背篓缝隙越来越大/漏了一些渴望/漏了一些梦想/一些苦涩和屈辱/在她涉江的时候/被绿汁江水稀释了/用疼痛抚慰疼痛/能接受现实的不平和卑陋/像一块山石/与土地、森林、风雨共生”祖祖辈辈生存在高原的人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不平、卑陋。然而,生活也教会了他们,用疼痛抚慰疼痛,坚韧不屈地像一块山石般屹立在高原上,与土地、森林、风雨共生。李长平用这首诗阐释出了高原人的生存信念,看似无奈的生活,其实在生命中却奔涌着不朽的韧力。这就是千百年来始终不弃故土人们的精神所在。只有生存于此的诗人,才能发自肺腑地写出这样的诗句。通过此诗,让人们充满敬意地认识了这片红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存的人们。

这一代作家自觉坚守着时代的赋予,作品中都具有着鲜明的精神指向。始终关注着社会底层大众命运,担当着作家的责任,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奠定了楚雄新时期的文学高原。

令人欣慰的是,在楚雄这片文学高原上,一大批文学新人,正满怀自信的锐气呼啸而来。他们登上文坛,可以说与以往作家具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属性,他们大都具有着良好的教育准备,外国文学的熏陶,新时期现代生活的感受,网络写作的经历。他们在写作中具有着更开阔的空间维度,强烈的个性化写作追求,作品中呈现着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困扰与生存奋斗经历,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一代文学新人。

李夏、杨淑美、胡正刚、李建林、郭秀玲、李玉超……这批年轻作家,作品数量多,视野开阔,个性鲜明,题材多样,叙事新颖,正在以各自的创作实践,证明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学观念。相信在楚雄作家的共同努力下,楚雄文学全面崛起的时代即将到来。

猜你喜欢
楚雄少数民族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少数民族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