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同行
——双柏县扶贫攻坚片段

2017-11-14 15:49
金沙江文艺 2017年11期

李 夏

“多少次我走过这片土地

那巍峨的山、茂密的树

延长通往世界的距离

精彩的世界,是我梦中的憧憬。

多少次我走过这片土地

那凄厉的风、劳作的人

传递无奈不甘的叹息。

严酷的生活

使我逐渐老去。

都说世界很大

听到的都是消息,

都说苦尽甘来,得到的只是叹息……

兄弟,我的兄弟

同一片蓝天下我与你牵手结伴同行

别灰心,我的兄弟

路途遥远布满荆棘我们坚韧同行

风风雨雨我们始终在一起……”

这首歌,是我在双柏县妥甸镇丫口村委会听到的。

丫口村是楚雄师院的扶贫点,就在我们结束采访后,扶贫工作队员们吹响口琴,弹起吉他,一起演唱了这首他们为扶贫工作创作的歌曲。这是将扶贫之路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赋予诗词音乐之美,来梳理成形。当他们悠扬、铿锵、高亢地表达着那份悲悯、希望和决心时,唱的人和听的人,无一不满腔激荡,泪盈满眶。

似乎一整夜,这首歌都在我脑海里反复地吟唱,直到第一缕曙光点亮窗前那抹雨后青苔的晶莹,查姆湖悠然呈现于晨光之中。我的记忆中,查姆湖总温润如玉,静默无言。水,是繁衍生息的本源,是大地的母亲,一个地方的美丽与乡愁,与江河湖海切切相关。双柏的查姆湖,也是这座小城里涵养风水、福泽众生的一道风景。然而湖水之外,总有惠泽不及之处;正如中心之外,总有边缘——世界飞速发展,马太效应无处不在,贫与富的差距,大到令人惊心。我回想起几日以来走访双柏县妥甸、大庄、格邑村、上村、罗少村、罗骂村、麻栗树村、果合么村、丫口村的各种情景——虽有发展、成绩、希望和欣喜,却也有着贫困落后和悲愁。高速发展与发达的世界在这些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边远山区的村镇面前,就像一个迷,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我想,这些村镇,不正是那些远离母亲的孩子吗?而母亲要给远方的孩子稍去关爱与照顾,中间却还隔着万水千山云和月呢。所以,我耳边还回响着贫困户忧愁的倾诉,眼前还有破烂的房子、疲惫的面容;那个老无所依的婆婆、那个贫病交加的单身汉、那个双目失明而辍学的年轻姑娘……他们的命运和未来,总归让人无法不揪心。

但是,正如开头这首歌里所言,若将眼光放开,我们确实能看到贫困正在改变、落后正在进步,更有扶贫工作队员们的真心和热情。诗人曾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只是叹息,我们得思考,得践行,得想方设法、殚精竭虑地改变这“民生多艰”的状况。

或许,这就是双柏县扶贫攻坚的路子和态度。

几日以来,我跟随县人大扶贫工作组早出晚归,奔走于各扶贫点,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这种不遗余力的态度。双柏县地处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山岭南侧,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干旱缺水的低热河谷地带或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因此,自然条件不好,基础薄弱,生产成本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是造成贫困的种种原因。这些原因当然也是扶贫工作需要攻克的难题。几日来,我用双脚去行走,用眼睛和心去看这些陌生而熟悉的乡村,它们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变美了,变绿了,变平坦了,变宽畅了。农民们的房子盖得越来越好。一路上我遇到无数的人,虽然他们有的还很贫困,可他们的脸上的笑容告诉我,幸福生活就在这现实中,至少,已经不远了。

显然,这巨大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件件具体措施、项目、实干来促成的。比如罗骂村,这里聚居着彝、汉、哈尼等民族,是一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在村委会文化室,我看到了罗骂村过去的历史资料,图片中散乱而贫瘠的样貌,完全不是今天的样子。两年前,罗骂村开始实施了山羊养殖、美人椒种植等一系列项目扶贫,政府在基础建设上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今天的罗骂村,装了太阳能路灯的道路干净平坦,改造房整洁牢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花果飘香,垃圾池、公厕、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这些措施,带来的是旧貌换新颜,是青山绿水,是农民们脱贫致富的自信和热情。而在大罗块村,自2014年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后,便从住房开始到建道路、停车场、改善供排水工程、环卫设施、照明工程、文化活动室、健身场所等村容村貌方面,更是有一个大力整治、明显提升的变化。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块石刻,上面是大罗块村的“村规”:第一条就是村民要知法、守法,做一个有尊严的村民。还有多条做人的原则:如村民要尊老爱幼,若发生虐待老人孩子、兄弟互伤的事件,则要在全村的威严之下“道歉、悔过”。提倡爱护环境,节约用水,“不得用自来水浇菜园子”;倡导纯朴民风,不得“偷盗、勒索、哄抢他人财物”。看到这块石刻,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精神文明在这里早已蔚然成风呢?

像这样旧貌换新颜的村子,还有妥甸的格邑(下村村民小组)、罗少、新村、马脚塘等。这些村子离县城不算太远,除了发展养殖、种殖业,还搞了许多极有特色的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而大庄镇麻栗树村委会的果合么村,则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统建点。果合么离大庄镇政府20公里,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但大多数村民都居住在自然灾害易发地,不利生存,更不利发展,政府经过多方论证和统筹,认为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并带动一条线上的其他村镇发展。计划中,有196户588人需要入住新居,于是政府在新区里建了特色商贸区、住宅区、市场交易区、公共服务区以及畜禽养殖区。在遵照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采用无偿补助、政策性贷款与农户自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此项工程的落实。我看到这个新建的小镇时,“三通一平”和住房建设已全面完成,进入到了其他附属工程建设阶段。可对于以土地为家的农民来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搬迁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靠谱的计划、妥帖的步骤、实际的未来,谁又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政府是如何考虑搬迁户的后续发展的:依托此地交通优势(弥楚高速和妥鸡线的交通接点)以发展商贸;依托自然资源以发展特色种养殖、发展优质烟叶;依托大庄工业园区及绿汁江流域产业开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发展烤烟、青花椒、生猪、黑山羊等特色养殖等等,并与部分搬迁户商定一对一的后续发展措施。如此一来,果合么的易地扶贫搬迁,让农民们看到了更宽广的生存之路,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社会主义小康梦,安居与乐业是两个相连的词,没有安居,哪来的乐业。住上好房子,过了好日子,不是百姓们最基本、最朴实、也最应该解决的生存之道吗?

就这样,一座美丽的小集镇雏形已经出来了。令人感动的是,政府还无偿地为无经济来源的孤寡五保户建了一种舒适的养老居所:四合小院,一院可供四至六人居住,共用客厅、厨房。不由得为设计者点一个赞,这种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落下”的理念,是真正的公仆精神。巍巍青山之下,绿汁江水悠悠从小镇旁经过。我慢慢穿行其中,似乎已经看到人影绰绰,车马声声,这热闹繁华小镇,街上的红灯笼一直亮到公路尽头,欢声笑语一直飘到高山之巅。

我相信,只有与老百姓朝夕相处,了解他们的贫困和艰难,才能深深体会到他们向往幸福富裕的真实愿望。有谁不希望富足,不渴望美好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丫口村委会时,扶贫工作队员杨老师说的很朴实、很真诚。他说:“有愿望就好办,因为愿望就是动力。扶贫,最怕的就是扶贫对象连精神上的向往都失去,因为扶贫并不是单纯的物质扶持,它包括外力援助和自立自强。”因此,在丫口村委会,楚雄师院扶贫工作队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以技术支持和文化引导为主,专门为老百姓出谋划策,进行项目扶贫。比如,他们发现并促成了特色养殖“雅口飞鸡”,并为此申请专利,帮助当地建立天然养殖场;提供技术帮助,发展药用百合、青花椒、草果的种植,大力帮扶老百姓劳动致富。同时,老师们又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给老百姓讲党史、上党课,讲党的光辉历程、伟大理想,每讲一场,几乎全村人都自发到齐。杨老师说,“看到老百姓对党的信任和期盼,我们深感任重道远。”

我回想五天的走访,心里颇为感慨。老子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马太效应”是市场定律、是现实世界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结果,而老子的“张弓效应”是“天之道”:力求平衡、和谐、统一。我想,这也正是扶贫工作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民生内涵。

结束采访,雨过天晴,斜阳晚照。丫口村委会的大青树下,响起了那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兄弟,我的兄弟,同一片蓝天下,与你牵手沐浴阳光中,梦想该不是问题;别担心,我的兄弟,千山万水我们结伴而行,风风雨雨我们始终在一起……”

这歌声,一直飘到绵绵群山的尽头,悠悠江水的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