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彝乡的文学繁花
——“楚雄作家群”暨余继聪、段海珍作品研讨会综述

2017-11-14 17:17
金沙江文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作家群中国作协楚雄

王 宁

段海珍因为身体原因缺席了8月12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 “楚雄作家群”暨余继聪、段海珍作品研讨会。那一天上午,北京初秋的大雨中,受邀前来的中国文坛十多位领导专家们发现,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殿堂里,悬挂着反映彝乡风情的巨幅照片。那些在阳春三月的 “插花节”以及正月十五的 “赛装节”上盛开在山野里、笑眸中、衣裙上的马缨花,一朵一朵,一片一片,正在燃烧般地盛开着。

对于没能去北京参加这一盛典,集体亮相,段海珍似乎没有太大的遗憾。几天之后我在楚雄见到她时,这个皮肤黝黑,眼神清亮、执拗的女子不停诉说的,是她201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天歌》写作和修改时间都太短、太仓促了,应该放在手边上多 “捂”几年的。她把自己的写作释意为寻找渡过生命之河的会飞的药,从19岁开始写作的20多年时间里,她写得很慢,但一直没有停止过。她对写作的热爱来自探究自我的生命之谜以及展现民族文化与宗教、爱情、死亡的史诗般的源远流长。段海珍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爷爷是一位精通中医并喜欢研究易经八卦的出色的民间医生。从童年时,她就是一个小小的偷窥者,总是想悄悄告诉大家那个世界里的秘密。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副主任李朝全评价 《天歌》时说,这部作品以彝族创世史诗 《梅葛》和云南汉族地方戏花灯为题材,展现了彝汉文化交融的场景,是云南民族题材长篇文学作品的一个新突破。

“割不断的乡思,忘不掉的乡味,诉不完的乡愁,挥不去的乡音,抒不完的乡情,这是读余继聪的 《乡村记忆》的第一印象。那浓浓的妈妈的味道、难以割舍的家乡的味道,被他的乡土散文写神了,写醉了。”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民族文学》副主编赵晏彪如此评价余继聪的散文。

楚雄作家们大多都不善言辞,如大山一样沉默讷言。而他们的性格却是热烈和执着的,有一股子铁钉钻木,锲而不舍的劲头。新时期以来的30多年里,楚雄作家一批批悄然涌现,老中青三代连续不断,形成了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文学门类齐全、优秀作家和作品数量较多、实力较强,具有显著区域特征的“楚雄作家群”。目前,楚雄有中国作协会员13人,云南省作协会员104人,州作协会员466人。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旷源说,“楚雄作家群”以彝族为主,数量众多,影响广泛。他们大多至今仍然生活和创作在民族与乡土文化的第一线,扎根本土,因而他们的作品拥有着来自根与源的强大生命力。

老一辈的楚雄作家中,以女作家黄晓萍、回族评论家马旷源、彝族老作家杨永寿等为代表,是他们多年的创作引领和带动了楚雄的文学繁荣。云南省作协原副主席黄晓萍的散文自成一家,别具风格,她的长篇小说 《绝代》、报告文学 《真爱长歌》等在文坛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 《真爱长歌》还荣获了2010年的 “五个一”工程奖。马旷源多年来笔耕不缀,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文学作品集多达50多部,近年来的新作 《西游记考证》颇受关注。

近些年来集群式不断涌现的楚雄中青年作家们的创作成就也不容小觑,他们就像深深扎根于彝乡大山深处的马樱花一样,盛放于楚雄大地。余继聪的散文集 《炊烟的味道》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彝族作家米切诺张的散文集 《情感高原》获第七届 “骏马奖”,彝族作家李学智的长篇小说 《大户》获天津梁斌小说奖一等奖,90后女作家李昀璐在 《人民文学》发表长篇诗作《相见欢》等。此外还有李长平、李光彪、卡罗、秦迩殊、李夏、苏轼冰、李天永、饶云华、孙庆明、杨继渊等等一大批作家凭借着众多的作品和强劲的创作势头强势崛起。他们在创作对民族文化密码的解读让中国文坛读出了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看到了新一代楚雄作家们的希望和未来。

在北京的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以诗人的语言向到会的专家学者们描绘了楚雄深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他说,楚雄历史悠久,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当地出土的万家坝铜鼓,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文明标记。这块土地上漫生的 《查姆》、《梅葛》彝族史诗,是其民族文化与历史文脉沉淀的绚丽之花,我们首先应该向这块土地致敬。是这块土地赋予的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等特质,特别是长期以来彝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楚雄文学气象。吉狄马加说,在党的十九大之前召开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创作研讨会,探索地域文学走向全国之路,这正是一种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叶梅几乎全程参与了这个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她说,这个会开得不容易,是一次严谨深入的文学探讨,也是一个区域的民族文化和文学如何开拓视野,由一个个突起的小高原迈向更广阔的文学高峰的探索和尝试。她说,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昭通作家群等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关注和研究 “楚雄作家群”,就是要把更多的作家和作品放在云南多民族作家的大框架下研讨,也要放在当前中国作家的语境下来总结经验和得失。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以及著名评论家包明德、王干、牛玉秋、尹汉胤、李霄明、刘大先等等。

许红军几年前还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一个乡村完小的数学老师,当县文联主席苏轼冰找上门来问他会不会写诗时,他愣住了。这个人口不足16万的小县地处哀牢山的包围之中,全境几乎找不出一平方公里的平缓之地。尽管著名的 《查姆》就是双柏彝族的创世史诗,但是就在几年以前,这里也只有几个文学爱好者零星地存在着,要在州一级公开报刊发表几首小诗都很难。

平时就热爱读书和文学的数学教师许红军被文联主席的亲自造访鼓动着,拿出了自己写的几首诗。同时被鼓动的,还有近年来双柏更大的文学热潮。2013年的首届查姆诗会就有来自昆明、红河、大理以及当地的近百位诗人参加,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这块古老的土地终于拥有了诗意的延续和新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批双柏本土作者的文学作品连续在 《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诗刊》《民族文学》等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一个小小的山区国家级贫困县,竟然有14名省作协会员、2名中国作协会员。

许红军的诗在双柏县的文学期刊《哀牢山》上发表,接着又被推荐到楚雄州的 《金沙江文艺》上。他的诗歌天分和创作热情被激发了,在短时间里创作出大量的诗作,无意中被省级文学刊物《滇池》的编辑发现,作为新人新作一次性地推出了一个特辑,还配发了创作谈式的访谈。就这样,今年夏天当文学新人许红军站在第十三届 《滇池》年度文学大奖的领奖台上时,神情仍显青涩。从哀牢山走向金沙江,走向滇池,走到更高的文学殿堂之中,他的成长,不仅得益于脚下的一方沃土,更得益于近年来良好的文学生态。

楚雄州委、州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州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文学扶持专项资金;楚雄州文联也出台了文学创作奖补等9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中国作协以及云南省作协也对楚雄的文学创作给予具体的指导帮助,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邓一光从2014年就开始义务指导和帮助楚雄的文学创作。

云南省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作家范稳介绍说,之所以要把楚雄作家群推向全国,不仅因为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作家们集群式掘起的希望和未来,更是云南文学如何走向全国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尽管目前楚雄文学创作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创作数量不少,创作队伍庞大,但缺乏有深度和有艺术特点的精品力作以及领军的人才,会显得不够成熟或仍然稚拙,但作协就是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这样的研讨会便于写作者们在未来的创作中看到自己的短板,也清晰自己的写作优势,焕发出更多的自信和动力来。

楚雄州文联主席李茂尊在研讨会后兴奋地说,楚雄确实存在着一批文学追梦人,楚雄大地处处绽放着文学的马樱花,楚雄的文学气象让这片古老的大地生机勃勃。

(王宁:云南日报·花潮主编)

猜你喜欢
作家群中国作协楚雄
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 这些事项要关注
名家与楚雄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文学陕军中的富平现象
地域作家群研究的新样本
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及省上领导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何建明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