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2017-11-14 08:17许敏敏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峡工程品德形式

许敏敏

【摘 要】随着小学品德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在追求“超越文本”“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偏离目标的不和谐现象。要让活动设计有效超越文本,具体应做到:课前准备活动要有备而来,实现情感酝酿;课堂感悟活动应指向铺路架桥,促成情感交融;课后延伸活动需有的放矢,达成情感升华。由此,让活动实现对文本的超越,涌现精彩,达成高效。

【关键词】超文本教学 活动形式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活动化”教学已成为品德课所倡导的教学形式。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在立足文本和指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文本”的教学价值。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超文本”活动形式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探究。

一、课前准备活动——有备而来,实现情感酝酿

课前活动是反馈学情的一个窗口,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课前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前准备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形式一:资料收集式

品德学科融合了历史、地理、法制、环境等许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如“我们爱和平”“民风、民俗知多少”;有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如“生活在地球村”“巨龙腾飞”,相关资料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料收集”成为品德课课前准备活动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要避免布置大而空的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明确资料收集任务,让学生收集时更有方向性(见表1)。

由于课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开展资料收集活动,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已有初步的感知。课堂上,他们因为有所知、有所感,所以在交流汇报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时就显得更为积极主动,情感体验也就更到位。

形式二:调查了解式

在执教《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一课前,教师设计了《“父母的爱”调查表》(见表2),让学生带着问题从生活细节进一步了解“父母的爱”,让学生比一比谁观察最仔细,了解父母最多。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这些一直被父母呵护着的“宠儿们”在发现中感动着,在感动中沉思着。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已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内驱力,为课堂“知恩感恩”的思想教育做好了情感铺垫。

形式三:角色体验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通过课前活动,让学生参与角色体验,使学生能借助亲力亲为的独特体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交流。在执教《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课时,学生对生活中那些常见的职业,虽然看起来是熟悉的,可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感知往往是停留在表面,是缺乏心灵触动和情感体验的。一位教师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参加角色体验活动,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群体,分别到社区帮助清洁工人打扫卫生;协助保安参与社区执勤;随车跟班一天体验公交车驾驶员的工作……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社会中很多行业的工作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体验到各种职业的辛劳与光荣,为课堂上激发学生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情感做好了有效铺垫。

二、课堂感悟活动——铺路架桥,促成感情交融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避免空对空的“说教”和“表白”,应通过层层递进、扎实高效的活动形式,构建允许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情感体验活动过程中实现“活动生活化,活动情感化”。

形式四:比赛竞答式

品德教学中涉及历史、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往往会设计“我们比一比” “我来考考你” “智慧大闯关”等比赛竞答的活动形式。在《世界真奇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闯关系列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设计了“一分钟记忆大比拼”活动,让学生在一分钟时间里识记国家名称,然后再写在白纸上,比比谁记得多、记得正确。因为有比赛的紧迫感,有胜出的期待,学生比平时记得更用心,对此项知识的掌握就更到位了。又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一些国家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别称和礼仪等知识,教师设计“看图猜国家”的活动。学生蓄势待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等待着一组组图片的出现。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那份专注与激情充分传达了竞赛式活动的效果。

形式五:问题思辨式

有的教学内容会出现生活中常见的矛盾和困惑、社会热点的两难问题,教师就要在问题的存在处予以思辨的活动空间,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小小辩论会”“实话实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辨清是非,去伪存真。比如在学习《待人宽容》这一课时,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教师创设“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坦诚交流自己在与人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小小辩论会,寻求解决的方法。类似这样的辩论活动有很多:《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中“圆明园是否该重建”;《心中有“规则”》一课中“规则给人带来麻烦还是方便”……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要在学生辩论后适时点拨引导,提升辩论活动的价值,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激发在活动中必将自然达成。

三、课后延伸活动——有的放矢,达成情感升华

教学不会因课终而止,我们应设计有效的延伸活动来巩固课堂所学,将活动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带着课堂上的所思、所悟、所疑走出课堂,在亲身实践中内化道德真理。

形式六:深度探究式

在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知三峡工程是祖国腾飞的象征之一,是祖国发展的标志之一,三峡工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感受到三峡工程的伟大,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已被激起。但教师的教学没有就此戛然而止,他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1992年4月7日,三峡工程议案在全国人代会上表决时,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有25人。赞成票约占总票数的67%。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准备如何去探究?”三峡工程从提议到建设都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质疑,尽管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但面对人们的争议不应该“选择性沉默”,应该鼓励学生去努力了解我国政府和人民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移民安置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懂得三峡工程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抗争的“和谐工程”。因为课堂上已有的情感与该资料造成的巨大冲击,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在课外有针对性地对三峡工程进一步探究了解,学生再度深入了解,感受到三峡工程不仅伟大,而且更有“和谐”的一面。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升华,也为第二课时情感目标的达成作了有效铺垫。

形式七:践行体验式

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实践。只有将课堂中习得的认知和收获的情感回归到生活实践中,用正确的道德情感指导自己的言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道德品质。因此,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亲身实践,产生更加深切的感悟和认识,从而与认知产生共鸣,实现认知的内化,产生“情通”而“理达”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携手共创和平》一课后,教师提供了以下延伸作业供学生选择:看一看,每天观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内外新闻,关注世界和平;辩一辩,战争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还是灾难;写一写,以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写下自己对某个战争事件的看法……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了解历史,懂得了以古鉴今,树立起维护和平、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实现精神的升华。

形式八:习惯养成式

品德教材相当一部分课文涉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珍惜时间、宽容待人、保护环境等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的体验和感悟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后,教师可布置一些有利于习惯养成的过程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彼此督促提醒,逐渐形成习惯。一位教师在执教《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后,布置课后延伸作业:“刚才,老师看到我们班小朋友珍惜时间的决心,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决心化为行动,真正成为时间的小主人。让我们先从安排作息时间开始。每人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周的课余时间安排表,找个督促员写下每天对你的评价。一周后,我们再来分享你执行过程中的喜与忧。”实践证明,学生把珍惜时间的决心逐渐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家长反馈这样的作业对学生养成不浪费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帮助很大。

要让活动设计有效超越文本,教师要善于发挥超文本教学中活动的魅力,激发学生热情参与,基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活動形式将不断涌现精彩,达成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6(9).

(浙江省临海市临海小学 317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峡工程品德形式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三峡工程高清影像公布 等
小议过去进行时
好学者贤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品德
规模第一的水利工程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