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光唇鱼常见疾病防治方法及健康养殖要点

2017-11-14 12:22陈俊郗啟文华泽祥田树魁潘文良石定秋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9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

陈俊++郗啟文++华泽祥++田树魁++潘文良++石定秋

摘要 近年来,云南光唇鱼人工驯养繁育技术日趋成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云南光唇鱼养殖密度的加大,其病害呈现多发态势,给养殖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为此,专门总结了池塘养殖条件下云南光唇鱼的常见疾病种类与防治方法,并提炼了其健康养殖要点,以期为云南光唇鱼的大规模推广养殖和广大养殖户提供基础性参考。

关键词 云南光唇鱼;疾病防治;健康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9-0245-03

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anensi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地方名为马鱼,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盘江及其附属湖泊,为滇池常见种,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至80年代几近绝迹[1-3]。云南光唇鱼喜居清水环境,湖泊和河流均有其踪迹,适宜水温5~28 ℃,最适水温14~24 ℃。云南光唇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性情活泼,具有较强的逆水跳跃能力,为杂食偏植食性鱼类,池塘养殖条件下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近年来,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江河污染及过度捕捞等原因,云南光唇鱼种质资源量急剧减少,云南多地已难觅其踪迹,云南滇中地区只在滇池周边个别冷水龙潭中有少量天然种群。恢复云南光唇鱼种质资源已成为云南渔业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保护利用好这一珍稀鱼类资源,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10—2013年开展了云南光唇鱼驯养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并于2017年突破云南光唇鱼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繁殖云南光唇鱼鱼苗50万尾以上,对于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奠定了基础。在数年的驯养繁育中发现,云南光唇鱼容易出现多种病症,给生产养殖带来一定的损失,现将其总结如下,以期为光唇鱼养殖提供参考。

1 云南光唇鱼的主要疾病

1.1 纤毛虫病

病原及症状:常为聚缩虫(Zoothamnium)、钟虫(Vortice-lla)、累枝虫(Epistylis)、单缩虫(Carchesium)等。在鱼苗孵化出来开口摄食至体长2.5 cm以下,常被寄生感染,成鱼也偶有寄生感染。纤毛虫常附着在鱼体表、鳃丝甚至眼睛上,在体表大量附生时,肉眼可看出有1层灰黑色的绒毛状物。幼体常出现在鳃丝、头胸、鳍条等部位,感染严重的幼体鳃丝上布满了虫体,并且经常与丝状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同时存在,造成较大危害。在鱼体长至3 cm以上后则很少被感染。

防治方法:因为病常感染平游后的鱼苗,所以在云南光唇鱼下塘前,应先用生石灰带水彻底清塘,用量为0.2~0.5 kg/m3。清塘后1周施用发酵消毒过的农家肥,以培养轮虫和浮游藻类作为其开口饵料,其间封闭培养鱼苗,不进新水,促使鱼苗尽快长至3 cm以上,以降低感染几率。如果感染纤毛虫,可采用中草药青蒿末用热水浸泡30 min后全池泼洒,用量为6~8 g/m3,连续用药3 d。

1.2 烂鳃病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弧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患病鱼鳃丝成灰色、肿胀、变脆,然后尖端向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有的鳃丝在溃烂组织与尚未溃烂组织的交界处形成1条黑褐色的分界线。镜检溃烂处有大量的细菌游动,鳃丝颜色变浅甚至发白,病鱼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方法:由于烂鳃病为细菌滋生感染而发病,所以在整个养殖周期,应当经常加注清水及时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及高溶氧,定期使用含氯制剂对养殖池塘进行消毒。云南光唇鱼感染烂鳃病后可使用二氧化氯溶解后全池泼洒,用量为0.15~0.20 g/m3,连用5 d,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三黄散及维生素K进行投喂;预防时剂量减少1/2。

1.3 车轮虫病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车轮虫(Trichodiniasis spp)。主要寄生在鱼体体表和鳃瓣上,以纤毛摆动在体表滑行,以胞口吞噬组织细胞和血细胞为营养,并刺激其分泌黏液。当寄生数量少时,症状不明显,但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体表和鳃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黏液发白,并深入组织;严重时尾部被腐蚀、发白,鳃丝颜色变淡、黏液增多、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游动缓慢,离群或浮于水面喘息,最后漂浮于水面窒息而死亡。此病在鱼苗孵出来平游后就会被感染,且发病严重,整个养殖季节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车轮虫可在整个云南光唇鱼的养殖周期感染光唇鱼,从幼鱼至成鱼,均可被感染,大量感染时常造成鱼批量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对于有条件者,建议配备蓄水池,水经过蓄水池沉后,自行净化,或进行过滤,消毒后再引入养殖池塘,防止病原体从水中带入,尤其在育苗阶段,更为重要。被车轮虫感染的云南光唇鱼鱼苗可使用车轮一次净(北京益水源公司生产)兑水进行全池泼洒,用量为0.075~0.085 g/m3,成鱼用量为0.225~0.250 g/m3;预防时剂量减少1/2。

1.4 腐皮病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A.punctata subsp.punctata),病灶部位通常在肛门上方或者尾柄的两侧,有时也出现在侧线鳞部位。亲鱼病灶部位不固定,全身均可发生。病鱼初期症状是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現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糜烂,直径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严重时甚至露出骨骼和内脏。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周缘充血发红。病情严重的身体瘦弱,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终至衰竭而死。

防治方法:采取内服加外用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外用药物为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同时用硫酸链霉素拌饲料投喂,用量为20 mg/kg鱼,再适当添加维生素K,连用5 d。

1.5 肠炎病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单胞菌等。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病情较重的,腹部膨大,两侧上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者血脓从肛门处流出。解剖病鱼,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早期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的食物,肠内有较多黏液。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肠壁呈红色或者紫红色,尤其以后肠段明显,肠黏膜常常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成血脓,充塞于肠道内。此病常发生在炎热的夏季,尤其以7—8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此病为条件致病菌在水体及底泥中常大量存在,在健康鱼体的肠道中也是一种常居菌,但当鱼处在良好条件下抵抗力较强时,鱼的肠道中虽有此菌,但数量不多,不是优势种,不引起鱼发病;当条件恶劣,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导致疾病暴发[4],因而做好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平时要做好饲喂管理,掌握好投饲的质和量,保证充足的流水及高溶氧,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在夏季,定期按每100 kg鱼用大蒜素500 g、食盐200 g拌饲连续投喂3 d进行预防。治疗方法为外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浓度为0.15~0.20 g/m3,同时用呋喃唑酮每100 kg鱼添加1~3 g拌饲料投喂,连用3~6 d。

1.6 水霉病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水霉(Saprolegnia)、绵霉(Achlya)2个属的种类。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异状;后期,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霉,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5],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继发其他疾病感染而死。在云南光唇鱼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卵膜外从生大量外菌丝,呈放射状,被感染的鱼卵卵黄由黄变白,继而死去。被水霉感染的鱼卵常出现大批量的死亡,在繁殖过程中尤其需要严加预防此病。

防治方法:在云南光唇鱼育苗阶段,为防止鱼卵滋生水霉,造成批量死亡,从多细胞期开始每天采用预防水霉的药物静水浸泡鱼卵20~30 min直至出膜前期。幼魚阶段用0.04%食盐和0.02%小苏打混合液进行泼洒;成鱼感染此病,用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用量为0.15 g/m3,连用3 d,同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进行投喂。

1.7 小瓜虫病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白色小点。当病情严重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常与固体物摩擦,最后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方法:在几年的养殖周期中,云南光唇鱼感染此病较少,幼苗阶段尚未发现有感染此病。鱼长至10 cm以上后,在成鱼中偶尔发现有个别鱼感染此病。目前尚无较理想的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方法为加强饲料管理,保持良好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同时,清除池底过多淤泥,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定期进行消毒。

1.8 孢子虫病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孢子虫属种类。病鱼症状随寄生部位和不同种孢子虫而不同[6]。通常寄生在云南光唇鱼体表和鳃丝上,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鱼体发黑、消瘦、表皮发炎、死亡。显微镜下镜检,可见大量的孢子。此病常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可引起云南光唇鱼大批量死亡。

防治方法:由于孢子虫的特性,目前为止养殖中还未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药物,但在养殖中发现,采用98%盐酸氯苯胍原粉,按2‰的鱼体重拌饲料投喂,同时泼洒晶体敌百虫可以有效缓解鱼的症状,减少死亡。

1.9 三代虫

病原及症状:病原为三代虫属(Gyrodactyliasis)的种类。三代虫寄生在鱼的鳃部和体表皮肤,寄生数量多时,鱼体瘦弱,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表黏液增多,在池塘内旋转或者侧游,严重者鳃瓣边缘呈灰白色,鳃丝上呈斑点状淤血。

防治方法:在几年养殖中,仅有少量的云南光唇鱼成鱼感染过三代虫,治疗方法为采用甲苯咪唑进行浸泡,以使虫体脱落或者死亡,用量为1.25 mg/L,浸泡24~36 h;也可采用晶体敌百虫、面碱合剂(1.0∶0.6)全池泼洒。

2 云南光唇鱼健康养殖要点

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是提高水产动物增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其活动不易被察觉,一旦生病,及时和正确地诊断较为困难,治疗也较麻烦。实践证明只有全面预防、积极治疗,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者避免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又要十分重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机体抗病力。为此,通过多年的驯养殖总结了几条云南光唇鱼健康养殖的要点。

2.1 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2.1.1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或排干池水后曝晒池底。淤泥不仅是病原体的滋生和贮存场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在夏季容易引起泛池;在缺氧情况下,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如有机酸、氨、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使pH值下降,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对水产动物都有毒性。

2.1.2 调节水体pH。定期遍洒生石灰(pH偏低时)或者碳酸氢钠(pH偏高时),前者还有提高淤泥肥效、改善水质的作用。

2.1.3 定期加注清水及换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及高溶氧,有条件者,流水养殖效果更佳。

2.1.4 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或者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同时泼洒光合细菌,改善水体微生物环境。

2.1.5 在养殖池塘的进水口可种植金鱼藻,面积为不超过养殖池塘的1/4,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又可增加池塘溶氧,还可以起到为养殖鱼提供遮挡的作用。

2.2 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

根据多年的云南光唇鱼养殖经验,在流水水泥池养殖中云南光唇鱼的理想放养密度为鱼苗80~120尾/m2,鱼种培育密度为50~70尾/m2,成鱼养殖密度为3~4尾/m2。

2.3 切断病原来源

2.3.1 彻底清塘。在苗种下塘前,应先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清塘。生石灰采取干法或者湿法进行清塘;采用漂白粉清塘的用量为1~3 kg/100m3。

2.3.2 机体消毒。实践证明,即使健壮的苗种、亲本,也难免有一些病原体和寄生虫。因此,从预防为主出发,在分塘换池及放养前应针对病原体的种类,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机体消毒处理。

2.3.3 工具消毒。养殖所用的各种工具,往往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因此,各池应当配备专用工具,避免将发病池的病原带入其他池塘。工具应定期进行消毒,常用药物为硫酸铜、漂白粉等。

2.3.4 食台消毒。食台内常有剩余的食物残渣,腐败后为病原体繁殖提供条件。因此,在投喂中除了注意定量投喂,每天还应捞出剩余的残饵料,及时清洗食台并定期对食台进行消毒。

2.3.5 及时捞出死鱼。由于养殖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养殖鱼死亡在所难免,每天巡塘时,如若发现死鱼应当及时捞出,并集中深埋处理,防止疫病扩散。

2.4 正确诊断,合理用药

病害防控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产养殖中应坚持每天巡塘,密切关注光唇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发现异常后,应及时进行诊断,并结合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一步确诊病情。对于不能确定的病情,应及时和相关技术人员联系,以便得到帮助。在病情得到确诊的情况下,应当及时有针对性地用药。药物应交叉使用,避免鱼体产生抗药性给后续治疗带来不便,用药后注意休药期。

3 参考文献

[1] 褚新洛,陈银瑞.云南鱼类志: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2] 华泽祥,石永伦,陈俊.云南光唇鱼仔鱼暂养鱼苗种培育试验[J].云南农业,2014(6):35-36.

[3] 华泽祥,陈俊,石永伦,等.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观察[J].水产科技情报,2017,44(2):69-72.

[4] 黄琪琰.水产动物疾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 李健华,杨先乐,陆承平,等.新编渔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 杨先乐.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大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
畜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技术要点分析
探讨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现状和改进措施
浅谈波尔山羊饲养及疾病防治
中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泥鳅疾病的防治
鮸鱼人工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肉鸭疾病防治的关键技术
关于生猪疾病防治措施的分析
浅议“法天则地”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黔北香猪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