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2017-11-14 13:22冀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冀芳

【摘要】语文味,一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追求。可是,有两种类型的课很难做到,一是古诗教学,二是作文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是无法领略古诗文的意蕴之美。作文教学更是乏味至极。若是在古诗教学中强化读写,把古诗教学和习作有效结合起来,这两种困惑,迎刃而解。

【关键词】古诗教学;作文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191-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古诗词简洁而意蕴丰富的特点,与小学生丰富而无拘无束的想象契合了起来。古诗教学中,可适时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对古诗这一瑰宝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习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場景再现

学生文章干瘪,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擅长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起到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古诗文写景佳句比比皆是,如“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文字把相关的场景再现出来,从模仿描写到学会描写。

例如,高鼎的《村居》中,那纸鸢何等模样?娃们又是如何放飞的?天空中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草长莺飞”“拂堤杨柳”到底是如何之美?在这充满生机的二月,还会有哪些景致呢?这些诗中都未从细处雕琢。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让学生去想象去用文字再现场景,就有孩子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长长的河堤之上,杨柳在风中轻拂。几个放学归来的孩子扔下书包,在草地上奔跑。手中的风筝收放间迎着风飞上了天空。彩色的蝴蝶扇动着翅膀,大眼睛咕噜地转着;尖嘴的老鹰一会俯冲,一会又展翅飞上了云端。孩子们的笑声和着呼呼的风声,不绝于耳……

当一段段文字出现在孩子们的笔下,当他们轻轻诵读出自己描绘的场景时,他们已经悄然走进了《村居》这首诗的意境,深切感受到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春的脉搏在每一个孩子眼前涌动。这种在古诗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模式,一扫学生难于体会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的障碍,不仅使原本乏味的课堂语文味十足,还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习作能力,一举几得。

想象补白

古诗词“文约而意丰”,它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让学生去想象去练笔,既可品文外之趣、言外之旨,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题材。

例如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天寒地冻、苍山白屋和犬吠,又怎会让诗人感受到“归”的温暖?任教师怎么讲解,学生也难以体会到诗人独有的内心感受。这时,教师可以把“写”安排进来:闻犬吠,茅屋主人会怎么做?他与诗人会有怎样的一段对白?此刻,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会随着文字,自然进入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归”的用意不言而喻。

诗通常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再现着生活的感人镜头,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音、回味无穷的意境。这种审美感受,通过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来体验,再合适不过。

续写古诗

很多古诗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的空间足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间,翱翔于文学的天空。

例如:袁枚的《所见》一诗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在学完古诗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练笔的机会:此刻,那个俏皮可爱的小牧童是怎么做的?那是一只怎样的蝉?他捕着鸣蝉了吗?多么契合孩子特点的写作材料,孩子们会含着笑,一脸神往地写下他们想象中的这一幕。有孩子这样写道:小牧童紧盯着树干上的那只绿头蝉,看着它透明的翅膀在阳光下轻轻扇动。他弓着身,蹑手蹑脚靠近大树。近了,近了,看清了那蝉的大眼睛了,心头不由得一阵狂喜,猛地向前一扑,手瞬间合拢。“罩住了,罩住了!”呼喊声中,慢慢张开手,头凑了上去,呵呵,什么也没有!那蝉早已振着翅膀飞走了。牧童呆呆地站在那里,伸颈张望……

老师无需花费任何语言和孩子们分析诗中人物形象,仅仅5分钟的小练笔,纯真可爱的牧童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这种古诗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是高效的。

改写情节

古诗词中不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事,如《池上》《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如《秋思》《示儿》。走进其中,仿佛走进了五味生活。教师若把古诗文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文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也妙不可言。

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游园》为题写一篇游记,抓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呈现“满园春色”,以一斑而窥全豹,着实有趣。

一线语文教师深有感触,学生一怕学古文,二怕写作文。面对教师布置的写作训练,学生感到素材难寻,无米下锅。乏味的古诗文也如同教蜡。如此设计,两难瞬间瓦解。由此可见,只要执教者设计合理,就可以达到学生轻松作文的目的,也使古诗这颗文化瑰宝在小学教学中更加光彩夺目。

以诗改诗,更高一筹

常和学生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以试图改观学生习作时语言罗嗦重复的不足。那么,可不可以通过古诗教学中以诗改诗的方式来让学生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

诗改诗,着重于对语言文字的反复锤炼,需先将古诗改成文,文再改成现代诗。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无疑这是个巨大的挑战。就算平时不愿习作的学生也对此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时,课堂里就有孩子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了这样一首小诗:

一条幽深的小径,蜿蜒

一道稀疏的篱笆,伸展

一只轻盈的蝴蝶,翩然

一个急走的孩子,追赶

顾盼中,

蝴蝶不见了

只见菜花摇动

起起伏伏,漫天花海。

古诗新诗对照教学,既让学生较好的理解了古诗,又使得两种风格的诗的特点一目了然,更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这是语言的再造,它锻炼的不仅是语感,还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此比简单的习作更胜一筹。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强化读写结合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样做,尊重了学生诗意的点滴体验,让每一个学生爱上古典文学的精华,让我们的古诗词课堂不仅妙笔生花,还能余韵悠长!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读写结合作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