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2017-11-14 18:38朱克文
中国经贸 2017年21期
关键词: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朱克文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是国家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够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履职能力。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预算编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并阐述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实施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预算编制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一、前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推动预算编制改革,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着积极影响,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疑点、难点,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增强预算管理能力,进一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预算编制改革概述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预算管理的改革。科学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促使经济有序发展。所谓预算编制是指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活动,是预算法规范的主要内容[1],也是预算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预算编制应当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

《预算法》是预算编制的基础。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我国正式通过《预算法》,并于次年1月1日正式施行。在长达20年的施行过程中,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在经过四次审议后,第十二届人大常委通过《预算法》的修改决定,完成了我国《预算法》的第一次改革,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法律层面上对预算编制进行了全新的规定。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环节缺乏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在环节上缺乏科学性,不够严谨,造成预算管理难以落实,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它表现在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环节复杂,可操作性差。

(2)预算编制缺乏及时有效的监审,从而导致预算结果失准,预算管理效果不理想。

(3)预算编制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在未能理顺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工作,预算质量缺乏可靠性。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未能执行“三公”原则

实施预算管理,就是为了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然而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不能够公正、公平、公开的进行,尤其是在公开上,缺乏透明度。既干预了预算计划的执行,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这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职能的履行极为不利。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调整规定不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进行预算调整,但需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审批。由于预算编制不完善,在预算执行时,需要频繁的进行预算调整和追加,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传统的预算管理办法中并未对調整的范围、内容、审批流程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预算编制人员明知预算数据不准确,对预算实施有影响的情况下,不能够作出及时调整,从而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

四、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预算编制改革推进,有效地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促进预算编制环节科学严谨,形成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范围进行了调整和扩充。把政府基金预算以及社保基金预算等方面的内容都归集到了预算管理的范围内,并强调对预算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落实。消除了预算编制环节的冗杂程序,以精确、简洁的方式实行预算管理。过去,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是基数法来进行预算编制。以基数法来进行预算编制,其操作十分简单,因而也是我国预算管理中长期使用的方法。但是它的精准程度低,从而导致预算结果难以执行或者有效落实。因而在预算编制改革的影响下,促进预算编制方法从基数法转向零基预算。它打破了既得利益为基数的概念,预算编制不再取决于基数,而是环境参数、预算进度和政策变化,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与当前的宏观环境以及市场相匹配发展。另外,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人员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这也就从法规制度到人员自身要求上,提升了预算管理的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2.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透明化,实现有效监督

在预算编制改革的推进下,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并完善预算编制的披露,促进预算管理透明化。所谓的预算管理透明化,就是对预算数据以及预算数据的来源进行明确的披露,让全体干部出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情况有所掌握。这使得全体工作人员对预算编制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积极的参与、配合预算编制工作,对预算编制过程,预算结果执行以及反馈共同的监督。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实时的监管,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督查和自检中,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除此之外,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披露,明确单位各项费用的内容,从而能够在预算有效披露的情况下,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3.明确预算调整,增强了支出约束力

在原预算编制下,预算数据的调整规范比较模糊。因而对于支出的约束力比较弱。预算编制改革后,对于行政单位的预算调整做出了新的规定,明确了可以进行预算数据调整的几种情况。

(1)遇到了预算范围以外的突发事件。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及常规经验编制部门预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突发情况。此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及时上报主管部门,要求调整预算,增加预算资金。

(2)既定的预算计划无法执行的情况下。由于客观原因,会导致一些预算计划无法按照预计情况开展,因而分配的预算资本就会被闲置。此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申请进行预算资金回收,促使资金被分配到更合理的地方,避免资金浪费。endprint

(3)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重大的计划变动,计划变动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减,保证预算数据的精准度,从而能为后续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基础。除此之外,预算编制改革严肃了勤俭的作用,强化了对于预算支出项目的控制力,换言之,就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基于个别原因而超越预算指标的限制。对于超越限制的项目要及时进行管理和调整。这也促使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责任,实现预算管理精细化。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部门、个人,人人按照预算指标完成工作,实现指标的充分落实,从而把行政事业单位的损失最小化。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调整的范围,从而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因而在对支出进行约束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所有的费用更加合理的支出,从而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预算工作的工作成果。

4.优化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

实施预算管理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增强风险控制能力。预算编制改革后,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限额管理。在不突破债务风险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由国务院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确定。预算调整方案中需要如实的反映债务变化,并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在限额内,合理的搭配债券额度,安排债券发行兑付。地方债务不由地方直接决定,因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也就降低了。另外,著重强调行政事业单位发生债务的目的限制于公益事业的债务资本支出,而且所有的举债都需要控制在范围内,不能进行过高的举债,以免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处置能力降低。这些调整大大降低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不可控风险,为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五、结束语

新的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与市场接触更加密切,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处置方面,增强其对资金和资源的分配和调配能力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能的关键之一,因此也更加强调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环节更加的科学严谨,也提升了其可操作性,进而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进行了约束,提升了风险抵御力。与此同时,促使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公开,执行公开,不仅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还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蒲又红.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及管理研究[J]. 财会学习, 2016(13):182-183.

[2] 王蕾.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6(15):39-40.

[3] 曹霞. 浅析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J].商情, 2016(45).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探讨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