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化:行业精神的融入、传承与发扬

2017-11-15 10:04李乾坤孙兴洋邓光
职教论坛 2017年24期
关键词:融合

李乾坤+孙兴洋+邓光

摘 要: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文化是依附在专业建设中的灵魂。行业精神是行业文化的精华,它具有行业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其本质是职业道德,基础是敬业精神。在专业文化中融入行业精神,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必由出路。行业精神在专业文化中的融入、传承与发扬,关键是在专业建设中营造文化氛围,在教学组织形式、课程等方面实现对接,形成特色专业文化,建成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主要抓手的品牌院校,从而实现文化育人使命。

关键词:专业文化;行业精神;融合

作者简介:李乾坤(1982-),男,山东滨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生管理;孙兴洋(1964-),男,江苏盐城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邓光(1966-),男,重庆市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行业背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研究”(编号:B-b/2015/03/007),主持人:孙兴洋、邓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4-0044-04

行业精神是指在该行业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行业文化、行业道德、行业价值的提炼、传承、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它不同于企业精神,既高于企业精神又与企业精神一脉贯通,是对该行业所属的企业精神的凝练和总结。职业院校以其特有的“类型”属性和行业从属特征,把行业精神植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色、优秀学校品牌的专业文化,已成为当前培养学生从人生自信到文化自觉,从专业认知走向职业崇尚,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文化育人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在教育、历史、价值、道德、制度、习惯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学校的校风和学生的学风上。学校文化在学校的运转过程中表现出的育人理念、文化传承、精神凝聚等品质,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卓越的灵魂,是学校品牌保证、强校繁荣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已经广泛进入到内涵发展时期,但是大多还处于口头号召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原有的吃苦、励志、钻研、创新、诚信的精神正在退化。

(一)高职院校对文化育人的认识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转变

一大部分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文化育人对学校的重要性,其育人内涵更是领悟不深,例如在核电行业中的团结务实、拼搏创新、廉洁奉献、追求卓越精神,石油化工行业的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的精神没有在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的建设中得到重视和有效融合。一所优质学校的气质、内涵和文化底蕴,不仅仅是从高楼大厦上,更要从在优秀专业文化熏陶下具有行业精神的“技能大师”身上映射出来。

(二)“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依然严重

职业是高职教育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学校及教师沉迷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不重视或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甚至出现在技能培养上过于本位化的思想,这就难免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文化积累上略显单薄并缺乏可持续发展。”[1]在学校的育人方式上也体现出较重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的现象,这使得行业精神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偏差,教师只关注课堂教学却对育人无心过问,学生只关注学习成绩和技能,忙于各种考证,忽略了人文知识的吸收,表现出来的是普遍缺少文化底蕴。这种“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必将导致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发生偏移。

二、专业文化及其理论的形成

(一)专业文化的内涵

较早提出“专业文化”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是《谈会计专业文化建设》一文,作者刘磊认为专业文化是基于企业文化的基本思想,运用软手段、非权力因素对专业进行管理,在管理中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融合作用和激励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部分[2]。进入本世纪以来,专业文化成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大热点。刘臣华等认为,专业文化是“以专业特点为特色,以专业学习为主体,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为一体,在特定人群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3]林丽萍认为,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纬度,是以专业科学体系为核心,以专业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等交织辐射的相关文化为动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相关性、针对性和扬弃性的特征[4]。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张新科指出“专业文化是指专业师生所创造、积淀并共享的,影响作用于职业生活的氛围、环境、传统、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标准的总和,是师生为实现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而承继创造的物化并可视的条件保障系统,它是本专业所有成员共同的理念与追求的体现,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专业中每一个人的行为。”提出“专业精神是进行专业建设的根基,它能帮助专业成员形成向心力、确立专业认知和专业追求,这些精神世界的内容也会影响专业建设的社会价值和生命力。”[5]

专业文化理论的形成表明,专业文化是各专业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而依存在专业发展中的文化意识,其存在的方式有观念或者技能为单向存在,也有可能是一种融合物质、文化、精神的混合状态而存在。在专业传承和发展中,本专业师生潜移默化、共同恪守的专业定位、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伴随着专业的延展和文化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创新。专业文化在专业中长期凝聚而成的专业精神是专业文化形成的核心,這将成为指导和引领本专业的师生在教育和学习中遵守道德行为和践行精神追求的能量源泉。

(二)专业文化的功能

在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中,重视和发展专业文化,并将其纳入先导的文化理念,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专业价值、专业追求,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主要表现出以下功能:endprint

1.专业文化具有强化功能。文化本身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在专业中倡导与专业特点相契合的专业文化,能够凝聚本专业全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并在专业发展中形成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专业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者之间相互融合、内涵渗透,广泛分布、活跃在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强化于学校文化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各专业逐步形成了明确的价值标准,并引领着各个专业的建设理念,逐步确立为各专业的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专业中各成员的行为,使专业思想渗透、内化形成一种专业成员的行为自觉。专业文化特有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对师生的行为、价值追求给予科学的规范、内化和引导,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具有优先的战略意义和地位。

2.专业文化具有引领功能。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高职院校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瓶颈。学校因此也制订了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并加以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文化向何处深入发展,通过哪些路径来加以繁荣?那么拓展专业文化建设,将行业精神和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专业学习、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等领域,从而形成既能服务行业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又能汲取优秀的行业精神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色专业文化,以充分发挥专业文化传承、创新和发扬的引领作用,将成为一项重要举措。专业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養能力,发展个性,引领学生加速在职业角色、知识技能、道德规范、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化、职业化进程,帮助学生克服由学校走向社会的心理障碍。

3.专业文化具有激励功能。如何能保持好学校文化良好的发展态势,关键是在学校文化有序发展的同时凝聚共识,重点培育出学校专业文化创新生长的新元素。而充分发掘各个专业的文化内涵,有力的提升文化育人的针对性,结合专业教学活动开展时效性、特色性强的文化教育活动,激励专业文化建设的活跃点,成为了培育专业文化新元素的重要举措。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专业文化品格的培养,从而激励学生以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为核心,自觉地将求真、尚善、创美作为一种专业文化追求,成为体现在专业教学中的理想信念、审美直觉、科学思维、高尚情感等精神特质。

三、专业特色文化的融合

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专业价值观、师生行为规范等方面,借助专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传承等多渠道,通过内生、合作、共融和强化的路径来实施。

(一)促进内生是营造专业文化氛围的关键

专业文化在建设和发展中,本专业的师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其革新和拓展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定位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进校后往往不一定是为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是因为“高考失败”,无奈而选择了高职院校。这样的心理暗示就注定了其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将会出现自暴自弃、缺乏自信心的心态。绝大多数学生需要一个重拾信心的过程,才能逐步形成专业认同、专业兴趣和职业崇尚。“利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先进的实训设施、紧贴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等优质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性教育教学产品,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使学生精通一门技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有尊严地走向社会。”[6]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以下实践:第一,通过校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早餐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倒逼学校提升服务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通过选派学生校长助理跟班校长办公,深度挖掘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体现政策制定的民主性;第二,建立系列荣誉体系。铺设知识学霸、技能土豪、社团精英、文体明星四条“星光大道”,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第三,抓好重要节点。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新学期第一课、二十岁集体生日庆典、感动扬工年度人物和毕业典礼等,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通过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幸福感的提高,让专业文化的建设得到本专业师生的认同并内化于心,付诸于实际行动,这就成为了建设特色专业文化的关键要素。本专业的学生在潜心探索本专业知识和刻苦学习的同时,一是能不断的汲取本专业文化所要求的规范和标准,并受其熏陶和引领教育,使得意志不断增强,陶冶了情操;二是师生所表现出对工作和学习的真诚、忠心、责任、精细、卓越、创造等精神又不断丰富着专业文化的内涵,强化了育人功能。

(二)注重合作是拓展专业文化领域的坦途

积极促进产业文化、地方文化、境外优秀文化进校园,努力打造集产教融合、传承地方文化、国外经典文化为一体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责任担当、爱国情怀、国际视野、民族自豪,将各种文化的积淀、传承和繁荣融入高职教育,形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态势,最终实现文化自觉。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发展环境、不同的行业背景,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依托石油化工和核电建设的行业背景,拓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在专业文化中融入行业文化、行业精神。成立了“中核华兴建工学院”“中冶崇建装艺学院”“兵工曙光电信学院”;学校定期组织中核华兴民用工程项目经理培训,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培训交流,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行业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将扬州地方非遗文化漆器、玉器、剪纸、木偶等技艺引进校园,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坊、扬州八怪文化传承基地,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院校已打破了固有的传统封闭的办学经营模式,适应职业院校发展的各种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多角度、多方位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多个领域,企业、生产线、实验场、车间等场所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训、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区园校一体的办学模式正逐步形成。

(三)促成共融是提升专业文化水准的前提

高职院校发展要紧密联系地方区域经济,更好的发挥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设置与之相适应也要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地方产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各种专业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使得各种专业都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姿态,但是文化现象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自身具有的变化和革新的特性,这就使得其在传承中不断进行扬弃、创新和重建。与此同时各专业内部的文化因子,也会随着师生们不断地创新、传承而共融、提升,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吸收和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每一门专业知识都有其特色和吸引点,都有其艺术性和美的基因。师生们在学习传承本专业的同时对其他专业也充满向往和兴趣,这种对知识神秘感的追求和探索是专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确保专业文化相互融合、内容丰富的基本条件。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将学生放在一个“人文、专业、职场”的环境中磨砺,将行业、企业、职业等精神与学校文化相融合,紧密联系人才培养的过程,使学生在“传授、领会、实践”中得到“感知、熏陶、内化”。学校把具有行业背景的“石化精神”和“核电精神”与四条“星光大道”有机融合。将“安全、环保、质量、团队”作为文化细胞植入专业教学和学风建设,培养职业型“知识学霸”,提高专业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将“爱岗敬业、按章操作、确保安全、着装规范、不断创新”与“技能土豪”的培养相融合,学生在国赛、省赛中多次获得大奖。2012届毕业生朱萍,在湖北省2014年第四届技能状元大赛中,荣获数控车状元,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将“节能减排、零污染、绿色化工、低碳经济”和“团结务实、拼搏创新、追求卓越”与“社团精英”的培养相融合,形成了“EC化学社、江豚保护协会、微扬新媒体”等优秀社团。活动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环保理念的培养,提高企业文化、行业精神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诚实守信、自我超越”与“文体明星”的培养相融合,龙狮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舞龙比赛冠军。endprint

各种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在各个领域进入校园并和专业文化得以有机融合,学校师生能充分接受、沐浴各种文化对自己的熏陶和洗礼,在实践中将技能和知识得以丰富的同时,对本专业的文化建设提升了层次,拓展了空间。

(四)强化特色是推动专业文化发展的根本

作为高职院校有效对接地方经济和服务社会,要充分发挥好各专业的有效载体作用。专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各专业相互融合的特色发展为基础,在创建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行业背景、学校品牌个性化的特色专业过程中,要必须谋划和实施特色专业文化的协同发展战略。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依托具有行业背景的石油化工和核电建设相关专业的特色发展,依托丰富的行业资源,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得以有效推进。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高校品牌建设专业;长期以来该校与中国核建集团所属企业先后开展合作,以培养铁路、核电行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契机,努力建构顺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技能创新和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的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特色发展和学校特色品牌的形成,为服务中国制造“走出去”国家战略而努力探索。

在专业文化中将行业精神融入、传承和发扬,即是实现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品牌学校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提高大学生的行业自觉和行业自信。

参考文献:

[1]姜良琴.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现状与愿景[J].教育与职业,2015(9):29-31.

[2]刘磊.谈会计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城市金融,1993(9):58.

[3]刘臣华等.农业职业院校创建“专业文化”的研究中国农业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2(1):22-23.

[4]林丽萍.专业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4):86-88.

[5]张新科,邓虹.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7-81.

[6]孙兴洋.高职教育要眼中有人[N].人民日报,2016-12-29(18).

責任编辑 蔡久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以《价格变动的影响》“融合课”为例
公益广告
破次元
阅读理解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