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电影”的青年文化特质与美学趣味

2017-11-16 06:02葛小华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电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后喻亚文化创作

葛小华(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一、青年主体下中国电影的视域位移

近年来,电影欣赏观众趋于多样化,而电影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往的传统模式。跨界创作与跨屏传播成为电影市场上的主流,中国电影新力量的迅速崛起,直接导致电影界不可控制的震荡,具体表现为绝佳的票房成绩。这主要归结为 “边缘”地带、带有“抵抗性”的青年亚文化正在默默并且有力地影响着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和方式。

在早期,动漫创作通常被称为ACG。而“二次元” 则代表着二维平面设计。它们创造的虚拟角色和虚拟情境,都可使受众直通理想的精神世界,再加上中国电影观众的低龄化与“网生代”观众的壮大,二次元文化逐渐成为青年亚文化的表征形态,影响着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审美逻辑。一些区别于传统电影的新鲜的电影,不论在题材设定,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取得了绝佳的成绩,受到观众的喜爱,然而它们之间并没有交集可言,但它们有本质上的共同点:二次元文化是它们的内在基因。

中国电影的新力量,也代表着中国导演的年轻化,这也让二次元成为中国新电影当中日益突出的审美文化标准。它也因此受到青年观众的喜爱,从而上升到青年亚文化审美层次的高度。想要解码青年亚文化进入中国电影内部的路径就必须充分把握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形态和审美逻辑。

二、后喻电影的青年文化特质

观礼中国电影时不得不引入“青年亚文化”的议题,是因为它与中国电影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抹杀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也关联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并成为最为重要的核心议题。2015年,48.7%的同比增幅显示了中国电影市场活力突增,而2016年上半年电影票房成绩的下滑,让电影业界对于中国电影的长期发展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在他们看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如果想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只有依靠消费主体青年。换言之,作为艺术与文化高度表现形式的电影,不应该被画上年龄代际属性。尤其对于艺术片而言更应如此。它的受众绝不以年龄来划分,而作为产业的电影对“年龄”“代际”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迎合性。这种由于“年龄”挑剔带来的焦虑则成为中国电影新的尴尬点。很明显,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并未从根本上契合青年群体的审美文化诉求,但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这种矛盾性,并未引起电影业界足够多的重视。电影创作者与电影消费者之间的这种矛盾性,将直接影响到电影产业的未来。电影界的业内人士,应该对此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而非忽略。

网络自制剧的新型创作者们纷纷在大银幕上崭露头角,代表着以亚文化形态流行于虚拟空间的二次元思维表达方式,而这一新型文化特质已渗入并影响着中国电影的文化趣味,极大地扩充着电影的审美文化空间,同时也挑战着电影审美的包容度。讨论至此,如果说,从目前来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其说是消费创造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倒不如说是亚文化这一现象正在成为主流趋势而逐渐地融入中国电影中来,并作为新的发展元素引领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

如何界定青年亚文化呢?相对于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亚”则与主流文化区别开来,其最显著的标志为“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因其带着似有似无的敌意挑战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或者反对主导结构的束缚和压制,青年亚文化往往被置于主流文化的“权力”关系中加以层层审视。事实上,中国内地青年亚文化正在作为电影产业新的发展元素,并入其中,并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文化,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欣赏口味。

作为一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已经成为影视文化生态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可以预见,青年亚文化在与网络媒介充分交融之后将会对主流电影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和刺激,与主流电影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比如主流电影文化让渡出一部分创作空间,而网生青年亚文化以温和的方式进入主流电影创作,那么中国电影的审美文化空间将会得到丰富和拓展,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三、后喻电影的美学趣味

即使青年亚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存在争议,仍然无法忽视它作为新生事物不可抑制、不断放大的影响力。网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交融后形成的审美趣味正在成为主流电影审美文化的重要补充。在此,本文须借用“后喻”概念来补充解读青年亚文化在电影业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谓“后喻文化” 完全是由青年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向年长者进行传输的过程。这种现象通常情况下被称为反向社会化或“文化反哺”。在电影业中由网络新生代为核心的电影创作群和消费群的崛起,表示“新型”审美正在生成。在此作用下电影所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因此具有文化反哺的特质。从而这一阶段的电影被称为“后喻电影”。 这种特质现象的出现在当下中国电影中掀起了新的波浪。由它所引发的电影与静、视角等问题,超越了原有的局限性,它让电影创造的空间更为广阔。

在“后喻电影”观念下,我们更多关注的不是青年群体对当下电影的一种消费,而是在消费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第二次生产模式的产生。也就是说,在互联网语境下,所有有关电影产业方面的动漫、游戏、动画等多种形式,都可通过互联网,作为网上资源来进行第二次应用。从而激发出新的创作模式或经验来源,在互联网空间中成为另外一种对于世界的体验方式。这种体验方式的产生,并非只是简单的文本形式,通过互联网形式而进行传播或体验。它是经由网生代中的某一文化诉求而成为第二次创作的资源。网生代会根据自己的世界观策略性地构建他们自己的影像意义体系,当这一现象被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捕获后,其在理论层面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来,“后喻电影”具有前所未有的原创性意味。

“后喻电影”,通常情况下是指互联网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程度,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青年亚文化的崛起,这三大因素的并置,让中国电影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观众对于电影的审美标准也随之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进一步说,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普及化,电影当中的青年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青年亚文化的普及度,就是它最为显著的现象。二次元以及一批非主流小电影,在虚拟空间的推动下,引发了一批观众的响应。尽管作为小的电影力量存在于网络中,但网生文化的魅力,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的新力量背景,使得这些小电影不但没有递减的趋势,反而呈现出进入主流电影的势头。在电影业界中,对于网生代这一新兴名词给出了最为恰当的解释。在他们看来网生代就是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和青年亚文化而产生,它是这三大背景元素的产物。它与网络移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普及化,观众被分成两代人。而其中的网生代,便是指那些在网络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他们这一代人中,网络计算机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并将影响到他们的审美口味。而作为网络移民,则更具有传统的欣赏模式,对于电子化信息,他们更多的是做出了排斥性反应,更不喜欢超链接功能应用。而网生代则是一直在自觉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构建起新的网络文化,并成为主流趋势存在其中。另一方面,网络移民,则更喜欢将带有批判性、价值性的东西作为保留,而不是作为传播的手段放置到新媒介中间。与网生代相比,网络移民对于互联网的感觉更多地趋向于麻痹,简称“网感缺失”。伴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介也逐渐在电影产业中迅速融入,网生代们更是开始行动,通过网络平台构建起新的电影模式。在他们看来,这种网感的存在,应作为电影产业发展新的力量与创作源泉存在其中,他们坚信这会给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生命。

那么问题来了:应如何定义和认识网生群体的新型影像文本?青年群体通过对原有的电影元素进行重构,从而创作出“前文本影像资源库”,再加上“网生代” 在互联网中所取得的经验,融入自身的创作意图以及创造逻辑,从而完成并产生新的电影影像。这就是网生代在素材资源层面的特点。已成熟存在于市场的电影可以作为“前文本”的形态存在,通过网上群体的第二次创作以及技术性加工,从而让原本没有新意的电影,经过巧妙的拆组后成了一个全新文本,它的意义在于网生代们通过一些视频、音频制作软件,从而为电影创作出了新的味道,让电影具备了不一样的审美情趣。然而从“网生代”所创作的电子资源来看,可供他们使用的媒介资源可谓多种多样,这已经不再是电影文本这样一种简单的形式所能匹敌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寻找到不同地域空间的各种资料来进行新的组合、新的创作。他们将这些音频、视频资源进行第二次整合,从而形成与前文本完全不同的再创作影像。一些网络自制剧也纷纷开始在电影大银幕上崭露头角。他们通过二次元这样一种新的方式,将他们的作品带入到大众的视野。他们是作为一种小群体出现的,然而他们所掀起的二次元创作浪潮以及在互联网上所引发的潮流性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因此也被大众称为“精众”。 而作为网络游民一代,因为他们对媒介文化的无所适从,以及对新力量存在的不可感应性,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来自于网络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使得他们越发对“前文本影像资源库”无感。

然而,这些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媒介平台的杂乱信息经过网生代的第二次创作之后,这些在网络移民看来毫无价值意义与感应的“前文本影像资源库”,反而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网生代的一种跨媒介叙事可能。美国媒介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对于由青年亚文化形式所产生的粉丝文化现象进行了关注。他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将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并认为粉丝生产的“盗猎”文本增加了叙事视角的多样性。换言之,盗猎文本并非要试图寻找来自于不同媒体之间的交汇点,而是借由这些交汇点的存在来进行再次叙事的可能。例如,在由美国DC公司和漫威两大漫画公司所创作的英雄人物形象中,观众并非完全满足于单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存在,相反,他们在观看众多英雄人物形象之后,反而更多地联想到当英雄人物之间发生碰撞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于是DC和漫威就以此问题作为契机,推出了《超人大战蝙蝠侠》《美国队长3:内战》两部电影,这不仅仅是对影迷们的一种积极性反应,也是对前文本进行第二次创作的成功范例。它就是通过二次元粉丝结合了有趣的ACG元素,从而产生了新的影像,进而激发了更多观众新的观赏冲动。

四、结 语

面对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特别是更多青年力量的融入,他们将作为一种新的创作群体,引领着中国电影新的潮流发展,“后喻电影”观念仅仅是对这一新型影像及审美文化形态的尝试性概括。在此之外,理论上仍存在诸如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将在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会给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冲击。而将网络话题与青年亚文化相结合是否真的妥当?“粉丝作品”是否真的能显现出如人们所预计的价值性?等等,这些潜在未知的风险值得中国电影业不断改构和思考。

猜你喜欢
后喻亚文化创作
后喻时代的教师心理系统构建
如何面对后喻时代下的少年说
巧用后喻阅读,提升阅读品质
《一墙之隔》创作谈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后喻文化时代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问题及对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