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邪典电影的叙事研究

2017-11-16 06:02刘红玉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电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化圈边缘化亚文化

刘红玉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引 言

邪典电影中的关键词“邪典”翻译自英文单词“cult”,“cult”一词作为名词的本意是“邪教、狂热的崇拜”,作为形容词时翻译为“受特定群体欢迎的”[1],由此可见,邪典电影主要是指受到特定群体狂热崇拜的一种类型影片。通观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邪典电影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分类,甚至是一种十分边缘化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在业界并没有邪典电影的准确定义。总的来说,邪典电影具有受众群体有限,商业价值低以及暴力、恐怖元素常态化,影片个性化、随意性强等较为鲜明的特点,而对于邪典电影的研究还需要从其产生及发展的特殊历程入手。邪典电影最初萌芽于20世纪中叶的B级片放映场所,当时的B级片不仅具有暴力、情色等限制播出的元素,还指向低成本、粗制作的影片,这些影片并没有资格正式进入电影市场流转,而各大院线也不屑于引进此类影片。在产生发展初期,邪典电影的叙事特点便奠定了其小众电影的身份,其受众主要是处于亚文化圈之中的青年人,随着邪典电影进一步发展,牛仔、科幻、黑帮等元素不断融入,这使邪典电影一度成为青年一代顶礼膜拜的对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邪典电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午夜场”电影的出现,在午夜或通宵放映的电影中,邪典电影逐渐拥有了更加稳定的观众。而到了80年代,邪典电影更是在以昆汀·塔伦蒂诺、蒂姆·波顿等知名导演的力导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些有意识塑造“邪典”特质的影片中,叙事内容得到拓展,叙事手法逐渐丰富,有评论者称此类影片为“新邪典电影”,而这些导演也被业界称为“邪典导演”。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影的流转已经不再局限于电影院等公共放映场所,许多家庭都拥有了独立的播放设备,加之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邪典电影的传播更加便捷,这为这种具有非正式、非正统色彩的类型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邪典电影也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本文将在厘清邪典电影主要特点和产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发展现状、叙事内容、叙事风格等方面入手,以《洛奇恐怖秀》《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猜火车》等影片为主要范例,对英国邪典电影的叙事进行研究。

二、英国邪典电影的发展历程

英国是最早一批跻身于世界影坛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电影便以自身精益求精的制作风格驰名于世。但随着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崛起,英国电影在全球化、商业化的电影运行模式中不再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英国电影的精工细作和英国电影人的独立创作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电影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电影的发展经常陷入资金方面的困境。但值得庆幸的是,英国电影并没有为了顺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而摒弃精工细作的传统,这一精细化创作的模式可以说是渗透在了英国本土各类电影的创作之中,而邪典电影自然也不例外。

正如前文所述,邪典电影在初期发展阶段中一直无法摆脱粗制滥造的阴影,但相比于美国等地的邪典电影来说,英国早期的邪典电影虽然数量十分稀少,却也在很大程度上传承着英国本土电影精工细作的传统。20世纪60年代,影片《仆人》上映,这部影片是公认的英国第一部邪典电影,这部影片不仅开辟了英国本土邪典电影之先河,还凭借斩获多项英国电影学院奖而改变了邪典电影一直以来的负面评价。十年后,一部在世界邪典电影史上永垂不朽的影片《洛奇恐怖秀》上映,这部被邪典迷们奉为邪典电影之经典的影片改编自英国的一幕舞台剧,其编导约瑟夫和哈罗德在创作影片的过程中融入了恐怖、科幻、怪诞、禁忌等诸多题材及元素,使这部影片成功地走出国门,获得了许多西方国家影迷的追捧。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洛奇恐怖秀》依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午夜场上映。与《洛奇恐怖秀》同时期活跃的英国邪典电影还有彼得·格林纳威的《魔法圣婴》《枕边禁书》和肯·拉塞尔的《冲破黑暗谷》 《音乐爱好者》等。彼得·格林纳威是位具有先锋派导演气质的电影人,在其影片中满布的暴力、情色一度掀起了英国午夜场电影的观影热潮。而肯·拉塞尔则十分专注于对摇滚音乐剧的改编或在影片中对摇滚音乐的书写,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青年一代的审美品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先锋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德雷克·贾曼在涉足影坛之初便大胆地探讨了有关同性恋的话题,尤其在70年代后期英国的朋克运动中,德雷克·贾曼更是凭借一部名为《庆典》的影片而大展身手,这部影片将英国电影中的邪典文化和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朋克气质相互融合,成就了在英国邪典电影史上一部不可被复制的佳作。在历经了先锋派导演的过渡后,英国影坛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邪典电影的变革式发展,其中以盖·里奇和丹尼·博伊尔的影片最为出众。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影坛出现了“新英国”电影的运动,在“新英国”电影中,叙事题材和叙事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落魄边缘的男性人物形象和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史无前例地占据了英国影坛的半壁江山,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英国邪典电影与正统电影的合流并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上映于1995年的《浅坟》、1996年的《猜火车》、1998年的《两杆大烟枪》、出品于2000年的《偷拐抢骗》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邪典电影的新变革和新发展,其中《两杆大烟枪》凭借特立独行的黑色幽默之风在票房上取得了惊人的收益;而《猜火车》则一度被封为青年亚文化圈中的“圣经”。

纵观英国邪典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邪典电影早已脱离了最初难登大雅之堂的地位,邪典电影不仅在发展过程中承载着青年亚文化的独特气质,而且成为许多先锋派导演进行“电影实验”的阵地,为英国电影叙事题材的拓展和叙事风格的新变提供了助力。

三、英国邪典电影的叙事内容

邪典电影在产生之初的受众无疑是无法支付院线电影观影费用的底层民众,这便为邪典电影的价值取向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邪典电影所书写的大多是边缘化群体或底层社会的生活。而就叙事内容来说,暴力、血腥、情色也成为其中的核心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在小成本制作和吸引观众之间达成了平衡。随着邪典电影的发展,暴力、情色虽然一直存在,却逐渐从叙事内容变成了叙事元素,而展现社会底层生活和边缘化群体、亚文化群体的生存面貌及精神状态则成为当代邪典电影叙事的核心内容。

在探析边缘化群体的生活状态及精神世界的过程中,邪典电影的创制人纷纷将目光投注到了亚文化圈中的青年身上,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融入新变革、新发展中的英国邪典电影中,青年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影片《猜火车》讲述了一群不务正业、一身怪癖的青年的堕落生活,他们似乎从未真正想过走出边缘化的处境,而是极尽可能地表现堕落、发泄愤怒,自暴自弃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常态。在博伊尔的另外一部作品《浅坟》中,导演也通过暴力和血腥呈现出了亚文化圈中青年们的放荡不羁和精神迷惘。正如有评论者曾言,博伊尔的影片从来不会承担宣教任务。的确如此,《猜火车》和《浅坟》只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亚文化圈中的堕落青年及其生活,而并没有融入任何批判色彩,这种从剧中角色蔓延到剧外演员之上的反叛气质散发着令青年一代难以抵挡的吸引力。在《浅坟》和《猜火车》上映不久后,英国影坛的邪典之热潮再次被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所掀起。在影片《两杆大烟枪》中,主人公们在被巨额赌债逼到走投无路之际,决定抢劫黑社会运送的毒品,随后又将抢得的毒品回卖给了黑社会,于是几个街头混混和黑帮之间开始了战斗。这部影片虽然是一部典型的低成本影片,却不乏许多吸人眼球的精彩片段,其中不仅继承了传统邪典电影惯有的暴力和血腥的叙事内容,还发扬了英国电影的幽默传统,并将非典型意义上的黑帮题材与幽默传统有机结合,通过黑色幽默的书写来传递边缘化群体戏谑人生背后的无奈与悲凉。

无论是早期邪典电影中的暴力叙事内容,还是新邪典电影中对于边缘化人群身心状态的呈现,都一直是围绕着亚文化圈所进行的叙事。所谓亚文化,主要是指在社会中游离在主流价值观念之外的小众群体,由于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反叛及群体的弱小,亚文化群体大多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之中。对于亚文化的研究,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认为亚文化有可被理解为主流文化的附属文化或主流文化的反向文化,在一个社会范围内,总会存在一些不同于大众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的人群,而这些人群因为其少数者的身份而逐渐形成了亚文化。[2]正是由于这种弱势地位,亚文化群体所奉行的价值观念大多是具有反叛性和批判性的,自20世纪中后期的英国,虽然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底层青年的生活境遇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代表着社会主流的各项制度又无法为他们提供公平的上升空间,这便使许多底层青年向亚文化圈靠拢,而邪典电影正是书写着这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关键的群体,可谓是一面底层青年出头无日等社会阴暗面的“照妖镜”。[3]

四、英国邪典电影的叙事风格

正如前文所述,英国邪典电影自产生之初便因其精工细作的特点而区别于其他国度的邪典电影,这种精工细作不仅体现在叙事内容层面,而且还体现在叙事风格之上,正是拥有了独特的镜头处理和赋有韵味的色彩运用,才更加衬托出英国邪典电影的独特魅力。而前文所述的影片《猜火车》便是一部在叙事内容和叙事风格方面“双精细”的英国邪典电影。

影片《猜火车》讲述了以马克为首的一群瘾君子的堕落和无序的生活,在影片中并没有任何评价倾向,导演极尽可能地运用镜头语言呈现着这群亚文化圈中的青年。马克等人从不工作,依靠毒品和乱交来打发无序的人生,影片伊始,马克等人为了毒资而行窃,在出逃过程中伴随着背景音乐的强烈鼓点,镜头随着人物的奔跑而上下颠簸,营造出了一种混乱无序的氛围,使影片之外的观众很快地被带入到了主人公们癫狂的生活情境之中。[4]又如,在女主人公爱丽森第一次注射毒品的过程中,导演采用了低角度拍摄的方式,使整个镜头与小婴儿的视线平行,并通过呈现房间内凌乱分布的家具布设体现出这群青年生活的混沌,同时低角度的拍摄方式也带来了陌生化的审美体验。在独特的镜头运用的同时,影片《猜火车》还充分发挥了“色彩语言”的优势,在男主人公马克从堕落到重生的故事发展脉络中采用了不同的主色调,并呈现出了不同的内涵。当马克还是一位瘾君子的时候,整部影片的色调是十分明快的,红色、橘色几乎充斥着整部影片,此时的红色、橘色所代表的是一种躁动、不安和无序;当马克几乎因为毒品而丧命的时候,影片的整体色调变成了代表着绝望的蓝色;而当马克下定决心离开以往的朋友而重新生活后,影片的整体色调变成了平实的灰白色,呈现出一种常态的生活状态。

猜你喜欢
文化圈边缘化亚文化
圈里事儿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于创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几点思考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