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的块茎思想

2017-11-16 06:37康有金
电影文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联系性贴花德勒

康有金 侯 雯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一、块 茎

“块茎”是构成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哲学思想最重要的基石,同时也是德勒兹哲学独树一帜语言风格的标识。块茎没有“基础”,不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德勒兹用块茎来形象地描述一种不断向外延展,不受等级制关系限制的生长和发展的方式和模式。与根—树模式的二元逻辑的精神实体恰恰相反,块茎作为一种向外无限开放的模式,所强调的是固定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游牧性特质。块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永远处于中间;它由具有n个维度的多样性线构成,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是去中心化的。块茎是反宗谱的、反记忆的。[1]21块茎突出的生态学特征是主张去中心化、强调非规则化、突出多元化的形态。德勒兹鼓励主张和倡导块茎的思维模式,即主张把事物看成是非等级的、灵活的、具有多元中心意义的单个系统,像块茎那样有着多元结构,就如同可以自由驰骋的千座高原。德勒兹注意的不是辖域之间的边界,而是强调消解边界的“逃逸线”“解辖域化”。[2]这里德勒兹所强调的消解方式就是“块茎”。于是,在德勒兹哲学思想中块茎成为从限制和桎梏人们思想的传统藩篱中逃逸出来的最佳线路,从禁锢人们思想的辖域中自我救赎的最好范式。块茎有强烈的反结构、反再现、反中心、反总体、反系谱、反层级、反意指等倾向和随意性、差异性、异质性、多样性、活动性、可逆性等后现代特征。[3]

德勒兹哲学思想中指的“块茎”毕竟是他们借用了植物学领域的概念,他们的哲学概念“块茎”和植物学中的块茎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真正掌握德勒兹哲学概念“块茎”的精髓,还要深入研究“块茎”的原则,从而进一步认识“块茎”的本质特征。

联系性原则。所谓联系性是指块茎上的任何一点都能够与外界连接。这与按照固定模式有固定分叉点和分节点的树状植物和根状植物是不同的。块茎不停地建立联系,把各种各样的符号链、权力组织和相关的环境与艺术、科学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1]7块茎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强调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时间、地点之间的联系。每建立一个联结,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意义,有其特有的维度,这便是德勒兹哲学视域下的“块茎”。块茎是通过联系的建立而形成的。

异质性原则。与联系性原则联系最密切的是异质性原则。在《千座高原》中,这两条是放在一起讨论的。它们既是两条原则,也被称作是一条原则的两个方面。所谓异质性是指从块茎脱裂出来的“子体”与“母体”中间的迥然不同。它也指两个联系在一起组成新的“块茎”的构成要素在本质上的迥异。“差异”和“生成”是德勒兹特殊的本体论挑战的基石,发挥着重要的功用,能够疗救德勒兹所认为的西方思维领域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弊病,即对存在形态与同一性的倚重与偏执。[4]块茎的异质性突出地强调了差异的普遍存在,体现了“块茎”作为德勒兹哲学圣殿基石的重要意义。

多样性原则。多样性也译为“繁殖性”。指的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精神领域,不论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块茎从不把“唯一”当作主体或客体。虽然树状植物也有好多分叉,客体也不是唯一的,但不是块茎,因为它有唯一的主体,所有枝杈都是从同一个主体分离出来的。树状植物的生长遵循着根—干—枝—杈—叶的顺序。在块茎的主体中没有扮演中枢角色的统一体来指挥如何向外分叉,在块茎的客体中,也没有主导分叉行为的中枢控制系统。块茎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根—树生长规律强调固定的定位、量值和维度。块茎则不同,块茎的多样性原则否定了树状或根状植物的分差结点。

反意指裂变原则。所谓反意指裂变原则是指块茎“子体”从“母体”脱裂是不留任何痕迹的,悄无声息。它是针对将一个固定结构分裂开来的,或将一个单一结构从中间横断切开的过分张扬行为而言的。可以在某一处块茎打碎或碾碎,但它可以在原有的线上或新的线上重新生长,恢复其原貌。老鼠几乎无法彻底消灭,因为它们已经形成动物块茎,即便是在它们种系的绝大多数被消灭的情况下也可以恢复原貌。块茎还含有各种解辖域化逃逸线,沿着这些线路,不断地向前行进。每当块茎的一条线段蜕变成逃逸线,都会有一次脱裂。但是,这条逃逸线仍然还是块茎的一部分。每次脱裂,都会引出一条逃逸线,实现一次解辖域化。在逃逸线上的两个异质线段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块茎。

绘图性原则。所谓绘图性是指块茎的延伸和生长具有绘图性的特征。任何绘图都有随意性。绘图纹理走向的任意性和随意性与块茎的生长和延展规律高度契合。各条纹理会根据需要随时任意延展,这让观图者不可捉摸。整个一张大图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中心,因为整张图也没有中心。任何一点都可以开始,没有终结点。用任何固定的结构模式或生殖模式来描述块茎都是不合适的。在遗传轴和深层结构中有溯源功能,新生代总是抹不去祖先留下的烙印。块茎的“子体”和“母体”之间没有溯源特征。兰花虽然造就黄蜂出巢的本能,但是它用块茎的方式为黄蜂寻蜜绘制出一张线路图。[1]12其本身也是块茎的一部分。线路图的潜力巨大,其是开放的,与其周边各维度相通。块茎拥有多样性的通道与周边的其他多样性相通,随时脱裂出新的块茎。块茎的线路图可以拆卸,可以反转,随意修改与变更。

贴花转印性原则。所谓“贴花转印”即移画印花法,贴花转印法,是一种民间沿用的贴纸法。块茎的生长和延展的规律可以隐喻为贴花转印,即一个块茎衍生出另一个块茎过程如同贴画转印。一个块茎和另一个块茎之间的关系如同两个被转印的贴花。转印过程对原花样图案进行多道工序的加工处理,这样转印前后的两张图之间出现了本质的差异和迥然的不同。这样我们就无法再从转印后的图案追踪溯源到原始图案。经过转印之后母体与子体之间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确实如此,我们也可以说德勒兹是在开创有史以来的所有文明成果组合成任其驰骋的哲理世界。

二、块茎与电影

电影作为精湛的艺术形式突出地体现了哲学思想中的块茎特征。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首先符合块茎的联系性原则。它以艺术的手法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相对短的时间范围内展示了相对长时间的内容,把时间和空间上无数个点联系在一起,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通过一系列的声音和画面、背景和音乐的变化,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时间上的贯通和换位。不仅如此,电影所突出的联系性原则更在于它以其极为特出的艺术手法把形形色色的观众和各种各样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让观众从电影情节中找到和自身相关联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联系起来。以此在观众中产生共鸣和反响。电影借助块茎的联系性原则抓住了观众的心,使他们不经意间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电影中有观众,观众中有电影。这就是电影艺术的感染力。

所有电影都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取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这就突出地体现了电影艺术的异质性,即它与自身所取材的生活实际之间的差异性。它源于生活又与生活有着本质的差异。这是块茎的异质性,即子体和母体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每一观众都会从电影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内容,但这内容又有本质性的差异。电影艺术的精湛之处就在于这一相似度的拿捏。人人都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电影中的影子又不是这人人。此外,电影经常取材于一些小说,对其进行改编,但是改编后的电影又和原始小说有本质的不同。小说创作的特点和电影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使得两种艺术形式有着本质的差别。电影通过声光电磁的艺术渲染,通过环境背景的烘托,取得了仅仅靠文字描写所达不到的效果。

电影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就更加突出了。电影的题材与发明创立初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从早期的无声电影、露天电影到现在的小型多样的电影拍摄、剪辑、放映的多样化,从早期每座城市为数不多的几个电影院到现在星罗棋布的电影放映厅,从早期黑白点点到现在的3D、4D电影,电影形式数不胜数,电影内容更是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复杂化的不断加深,与之形影相随的电影艺术的内容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的变化方式就如同块茎的衍生方式那样复杂多样。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电影中看见其影子。电影成为多样性生活的微缩景观。观众从电影中看到了社会生活的重放,在社会生活中再现了电影中发生的内容。电影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电影艺术的多样性迎合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它的形式要远远高于生活。这便是电影所要体现的块茎的反意指裂变原则。一部电影不会与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实际完全重合。一是加工,提炼和升华,是电影从某一特出的个性中提炼出的共性,然后再回到生活中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二是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从普遍性到特殊性,这是电影艺术的规律。它是一个螺旋式的循环上升过程。所以电影艺术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说,从艺术人物和原型人物之间的变化是裂变,是反意指性的。艺术人物身上有生活中人物身上的特质,但这特质已经被泛化和升华,无法回指。

每部电影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都是一张完整的图形。从任何一部分开始观看都能够把整部电影连在一起,串成一片。这便是电影艺术所体现出的块茎的绘图性原则。看过一部影片的观众可以从该影片的任何一个场景作为切入口回顾整部影片,都能够将其完整地勾勒出来。观众还可以以任何一个角色作为切入口,同样也可以勾勒出整部影片的全貌。因为每个角色就如同一张地图上的一个点、一个线段。我们还可以从某一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中的任何一个片段出发来描述电影创作思想的全貌,因为每部影片的创作思想是完整的。这是电影创作艺术,也是块茎生长规律。

块茎生长的贴花转印性原则体现在电影艺术上主要是电影的创作过程。每部影片都是现实生活一个侧面的贴花转印。它来自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电影都是生活的贴花,都是生活的转印,没有生活就没有电影。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影子、镜像,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射和折射。没有了这些,电影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德勒兹哲学中的块茎思想以其特有后解构主义碎片化特征强调了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多元主义发展趋势,倡导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与当今电影艺术所一贯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现高度的契合。电影艺术的发展正如块茎的生长一样不断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奇和惊喜。

猜你喜欢
联系性贴花德勒
寻找德勒兹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合同签订时,需要贴花履行印花税的纳税手续吗?
高三数学复习课应体现“三性”
延迟贴花技术
以“1”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探究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作业的布置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