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视角下人力资本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

2017-11-17 20:35郭英彤郭辉
社会科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郭英彤++郭辉

〔摘要〕尽管学术界已注意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可能是消除或者缩小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但尚未得到一致结论,且分歧明显。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将人力资本定义中所包含的存量与质量概念进行区分。就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要素流动面临较强约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存量与质量的区分将直接影响实证研究结果,人均人力资本水平或存量高低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具有重要影响。但“人均”不能等同于“同质”。所以从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活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四个维度测度人力资本质量更合理、更可行地兼顾了在我国国情下如何量化的问题。由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考虑空间效应后,我国省域经济存在条件收敛现象,收敛速度达到24%左右,表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人力资本质量不仅能够显著地影响经济增长,而且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在。建议使用人力资本质量取代人力资本存量解释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发展趋势问题。

〔关键词〕经济收敛;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存量;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0;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6-0031-08

〔作者简介〕郭英彤,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郭辉,吉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2。

一、引言

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以及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目前形成的一些共识包括,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式不能满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经济转型虽然伴随着阵痛,但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一方面人口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必须正视我国还同时面临调整投资结构、去产能、去库存的巨大压力,如何突破瓶颈实现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并且,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转换的任务非常艰巨,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提高各地区经济实力已成为实现经济走出困境、成功转型的必经之路,而如何找到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迫在眉睫。但是,过去我们对于增长机制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对物质资本的研究,即便有很多针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其关注焦点也集中在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对人力资本质量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缺少充分的研究。根据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起着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尽管针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非常丰富,然而并未就人力资本存量是否能够统计上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一致结论,且分歧较大(Islam,2010)。〔1〕本文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将人力资本定义中所包含的存量与质量概念进行区分。而科学地区分人力资本质量与存量、分析研究人力资本质量差异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深刻认识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对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缩小地区差距的积极作用,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人力资本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Barrro(1997)分别运用一阶差分、横截面回归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100个国家30年的数据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初始人均GDP与人均GDP增长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且人力资本的初始值对滞后期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2〕Pollak(2013)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其结论是,从长期均衡角度看,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或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在长期均衡时期会有较低的人均GDP。〔3〕李亚玲等(2006)通过对人力资本不平等的深入研究发现,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这种不平等。〔4〕但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可见经验研究尚未就人力资本是否能够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取得一致结论。

最初学者们普遍认为,出现这种观点截然对立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其人力资本指标选取及分析所采取的实证模型不一致。Altinok、Murseli(2007)基于国际问卷调查测量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并将这种技能水平定义为人力资本,结论是,人力资本能够在统计意义上对经济增长起显著的积极作用。〔5〕Cardoso、Pentecost(2011)构建了受教育程度、平均教育年限、劳动力收入比×人力资本(LIHK)等测度指标,并分别作为人力资本存量代理变量,比较西班牙和葡萄牙区域的增长特征,其结果显示,中等和高等教育对区域增长率有显著影响,而LIHK的表现欠佳。〔6〕姚先国、张海峰(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尽管從参数的正负方向上看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这种解释力并不强。〔7〕李晶莹、齐中英(2008)在研究人力资本的常用模型里加入了以基尼系数作为代理变量的人力资本不平等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人力资本不平等则显著阻碍地区经济增长。〔8〕高远东、花拥军(2012)对资本外溢性和技术水平的空间依赖性给予关注,通过建立包含空间效应的MRW模型(Mankiw et al., 1992)分别考察了人力资本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该研究结论指出,人力资本在东部地区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影响,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或者在中、西部地区这种影响没有那么显著。〔9〕

上述因人力资本测度指标不同带来的结论不一致促使经济学家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理论判断与实证研究结论统一起来的问题。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已经开始区分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质量,如Mulligan、Sala-i-Martin(2000)以及Islam et al.(2014)。〔10〕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认为有必要回顾一下经济学家讨论人力资本的逻辑初衷。从投资获得回报的角度看,人们在教育和培训、迁移、寻找新的工作方面的投资都有获得回报的预期,因而,为了强调上述投资与其他类型投资在本质上非常相似,经济学家使用人力资本概念将劳动者抽象为可以向雇主出租的一整套技能(Ehrenberg and Smith, 2009)。〔11〕从上述逻辑出发,经济学研究中对人力资本的衡量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以及受培训的时间方面。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使用人力资本时往往从“量”的角度出发研究相关问题,忽视了“质”的角度,这种处理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不足,比如很多研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结果不支持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影响的判断,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人力资本质量差异。来自不同地区、具有相同人力资本存量(即相同的受教育年限)的劳动者,他们的人力资本质量往往存在明显差异,甚至比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因为各地区在教育质量、生活质量、卫生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从而导致劳动者在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影响到体现为人力资本质量的综合能力。杜两省等(2014)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存量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正是人力资本质量产生了主要的影响。〔12〕孙敬水等(2008)进一步指出,现有人力资本研究中的这对关键问题没有综合反映人力资本的本质特征,而只关注了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某一个方面,为了改进现有研究的不足,该文建立了一个新的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比较科学地反映人力资本质量以及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核心内容,即积累能力。〔13〕endprint

现有文献中虽然已经提出并初步检验了人力资本质量,但并没有对“质量”概念进行深入阐述。而若要准确把握人力资本质量的内涵,需要首先对人力资本的属性和内涵进行严格讨论。一般意义上,对“质量”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优劣程度,二是本质属性。就人力资本的讨论而言,“质量”是与“存量”相对应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本质量应该围绕人力资本的性质展开。王开国、宗兆昌(1999)认为,资源配置能力应该是人力资本最基本最核心的性质,并认为这种资源配置能力应该具有三个属性特征:其一具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存量作为基础;其二来自周围环境的激励是必须条件;其三这种能力具有自我增强的倾向,同时也会在环境的抑制作用下停止发展。〔14〕

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人力资本质量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文章相对而言仍然比较少,特别是国内。国外研究中产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如Islam et al.(2014)比较系统地构造了人力资本质量测算指标,但是该指标中的不少元素不适合我国国情,因而不能直接使用。〔15〕

针对现有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没有单纯使用人力资本存量解释经济增长机制,而是将人力资本质量作为重要解释变量考察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异;第二,在充分考虑空间效应前提下检验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通过全面选取能反映或影响人力资本状态的指标构建测量人力资本质量的指标体系。

三、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机制

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最有影响力的经济理论莫过于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外生的,而是来自经济系统内部。更确切地说,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技术本身不是外生的,而是经济系统内产生的。在设有两个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里,从事技术生产的部门主要是指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应该说,内生增长理论是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拓展和提升,因为以索罗-斯旺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不是内生的而是外生的、不受经济系统影响的。随着内生增长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人力资本所起作用的刻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时至今日,标准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里已经将人力资本作为生产函数中的三个主要投入要素之一,与劳动和资本并驾齐驱,其一般形式见公式(1)。在公式(1)中,Y代表总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物质资本,H代表人力资本,L代表劳动;α、β和γ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此外,在针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包含人力资本的模型也逐渐成为主流理论框架之一。

Y=AKαHβLγ(1)

经济学家之所以注意到人力资本,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条件收敛,即相同技术条件下,越落后的经济体其增长速度越快。但是,经济学家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地区的增长速度很慢,并没有呈现收敛趋势,这意味着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背离,需要重新审视新古典增长模型里的关键假设前提:资本的边际报酬必须递减。这里的资本主要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实物资本,这类资本的变化规律的确符合边际报酬递减假设,但是,即便使用发达经济体的数据,按照资本这一定义,从新古典增长模型出发所得到的收敛速度也远远高于现实中实际发生的收敛速度。学者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的研究表明,只有将人力资本因素纳入资本范畴,按理论模型计算得出的收敛速度才比较合理。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清晰。这一机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既通过对技术的影响推动经济增长、消除区域差异,实现经济增长收敛,也可以通过提高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缩小区域差异,实现经济增长收敛。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人力资本对技术的影响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因此,也有理论和实践表明,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征。

首先,人力资本对技术产生影响。一方面人力资本为新技术生产提供关键要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引领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高科技产品往往来自于接受过高等教育者,即人力资本比较高的人群。教育机构是培养和积累人力资本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这里是人力资本密集行业,只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比较高才能完成这种生产活动。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对已有技术水平的保持和传承起着保障作用。实物资本容易被摧毁,但是,只要人力资本没有被破坏,生产技术就保留住了,实物资本也容易恢复。经济学家们最喜欢引用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发展历程。1945年二战结束时,这两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几乎丧失殆尽,但是,只用了二三十年它们又成为世界强国,原因在于人力资本水平没有受到毁灭性打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建立在战争废墟基础上的国家则没有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

①选择高等教育统计数据衡量一个地区综合教育实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質量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人口综合素质、决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

其次,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较高的人力资本意味着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意味着能够较快地掌握新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人均人力资本,那么,通过国际贸易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便能接触并很快地掌握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进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产生追赶效应,最终达致收敛。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是很好的例证。此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毕竟中华五千年文明留给每个中国人的是高于很多民族的智慧,这种智慧便是初始人力资本水平的体现。

还有理论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生育率和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父母会选择较低的生育率,同时,增加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以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力资本水平;而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和未来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都会推高未来的经济增长率。endprint

所以,人均人力资本水平或者说存量的高低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但问题在于“人均”并不能等同于“同质”。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现实生活中的“异质性”给理论上的“同质性”假设带来的问题不仅多而且在一些领域甚至比较严重。以人力资本为例,同样是相同学制的大学本科教育,不同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即便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其综合能力也会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发达国家产生的影响较小,因为那里劳动力市场已经很成熟,信息畅通、劳动力流动受到的约束很少,市场机制能够达到良好的就业匹配;但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差距的影响则会比较显著,因为就业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劳动力要素流动中受到的约束很多,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不能实现良好的就业匹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使用受教育时间或者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指标不可能很好地解释我国的经济现象,而只有使用能够准确反映各地区人力资本实质性差异的指标才能更好地刻画我国的经济现实。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认为,使用人力资本质量这个概念之所以要比人力资本存量更客观合理,在于“质量”比“存量”更接近人力资本的本质内涵,即能力。

四、数据、变量的选取与模型选择

舒尔茨作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之父将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工作能力、分配能力以及从事文体活动的能力定义为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力。〔16〕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就是要获得这些能力,进而获得回报;因此,这些能力的综合表现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质量。考虑到在我国国情下应如何量化才更合理、更可行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维度测度人力资本质量:首先是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两种能力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本如何配置经济资源;其次是生活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它们对人力资本配置资源的能力起着间接作用。

参照现有文献对构造人力资本相关指数的主要做法,本文对人力资本质量指数的构建主要根据因子分析结果计算综合评价得分,以此作为人力资本质量的衡量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学习能力,本文力图反映各地区教育质量差异。国际上通常使用标准化考试结果比较教育质量,但是由于教育考试改革,全国原有的“一张卷”高考模式已被打破,因此,缺乏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的统一考试。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最终选取如下体现教育实力①的“每万人高校学生数”、体现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每万人高校学生拥有专任教师数”和体现教育投入情况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三个指标反映学习能力。

各指标名称见表1,数据全部来自2001-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了保证各地区之间的指标具有可比性,所采用的都是人均值或者相对比重。

为了保证因子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对逆指标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且对原始数据采取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处理,然后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的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公因子得分,在此基础上构造人力资本质量指数。由于原始数据已经过均值化处理,该指数在数值上的差异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而上述结果所反映的人力资本质量变化趋势是关键。为了更直观地反映我国各地区之间人力资本质量差异,本文将各地区人力资本质量排序情况列出,见表2。

进一步的,将我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琼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晋、内蒙古、吉、黑、皖、赣、豫、鄂、湘、桂10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川、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10个省(市、区)。,分区的主要依据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地理位置。从表2不难看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质量。这一结果也与我们现实中的感受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西部省市排名也非常靠前:其中陕西省稳定在前10名,湖北省由前12名进入前10名,而湖南省、重庆市和安徽省则从20名以后提升至前15名;但是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的海南省排名却始终靠后。

除人力资本质量外,本文实证分析所需的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样本期间为2000-2015年。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人均GDP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率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各地区GDP比重表示。

一般而言,研究我国的区域经济收敛问题对新古典理论的β收敛模型应用最广,因此,本文的经验研究部分也将采取该模型,并且重点考察纳入空间效应后该模型的解释力。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各地市场之间的关联性也明显提高,在这种背景下,空间因素应该会对计量分析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展现包含空间效应的计量模型效果,本文选择以下两种模型:第一种是空间自相关模型,其形式如下:

ln(yi,t+kyit)=α+ρWln(yi,t+kyit)+β1ln(yit)+β2inv+β3nr+β4open+β5hm+ε(2)

其中α是常數项,β代表一系列待估参数,ε是误差项。特别地,β1的符号是收敛问题研究中的关键:如果该符号显著为正,则不存在收敛;如果显著为负,则表明存在收敛;β5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上式中,ρ代表空间自相关系数,反映空间依赖性。W为空间权重矩阵。第二种为空间误差模型,其形式为:

ln(yi,t+kyit)=α+β1ln(yit)+β2inv+β3nr+β4open+β5hm+ε(3)

ε=λWε+μ,λ代表空间自相关系数。

关于空间权重的设定,本文采用了基于距离的权重矩阵,即只要任意两个地区拥有共同的地理边界,空间效应就会发生。

五、实证检验结果

在空间计量模型的具体设定过程中,根据现有文献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本文选择空间固定效应和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此外,通过计算Morans I和相应统计量的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本文采用极大似然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估计,统计软件是Matlab70,计量分析的输出结果见表4。endprint

从整体表现看,四个模型的效果都很好。所有反映空间效应的系数估计结果均显著为正,表明相邻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长率方面呈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的地区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地区会连累周边地区,拉低后者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符合我们的预期。

而贸易开放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率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这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人口增长率系数在检验结果中虽然为正,但是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人口红利已经接近尾声有很大关系。

在空间效应下,除了固定空间的空间滞后模型外,人力资本质量的回归系数在其他三种模型中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人力资本质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符合本文预期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选用人力资本质量作为解释变量是合理的,而且,从其系数的估计结果明显大于其他系数的情况可以看出,人力资本质量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最大,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本质量对经济增长率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本文构造的人力资本指数具有一定可信度。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首先,没有包含空间效应的傳统计量模型是无法支持显著收敛结论的,而本文建立的四种空间计量模型所给出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其次,根据模型结果初步计算的收敛速度分别为24%和39%,这与国外文献中的多数经验值比较接近。因此,本文认为一旦纳入空间效应,经济收敛现象将更明显。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近40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学术界已注意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可能是消除或者缩小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但尚未得到一致结论,分歧明显。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将人力资本定义中所包含的存量与质量概念进行区分。就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要素流动面临较强约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存量与质量的区分将直接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对人力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区分,主要从人力资本定义的逻辑内涵和发展过程出发,同时基于量化更合理和更可行,本文从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生活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四个维度测度人力资本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质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空间效应后,我国省域经济存在条件收敛现象,收敛速度达到24%左右,表明人力资本质量不仅能够显著地影响经济增长,而且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即人力资本可以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所在。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过去长期依赖的投资(物质资本积累)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如何找到经济增长新动力迫在眉睫。对此,学术界尽管提出了人力资本在理论上应该促进经济增长,也应该能够推动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收敛的观点,但是,经验研究结论却没有形成共识,进而引发学者们的深入思考,并重新审视人力资本的定义与测度标准,产生了将人力资本区分为存量和质量的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本文认为应该使用人力资本质量取代人力资本存量解释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质量指标,并在空间效应视角下从新古典经济增长收敛模型入手,考察2001-2015年各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情况。主要结论包括:

(1)考虑空间效应后,不仅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而且收敛速度比较快。进一步的计算显示,我国的收敛速度接近于国外文献给出的2%水平。因此,本文认为考虑空间效应后之所以经济增长收敛现象更明显,而以往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其重要原因可能在于是否充分考虑了空间效应。(2)人力资本质量对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一点从空间计量模型结果中人力资本质量系数值显著,而且大于其他系数值的情况可以看出。(3)在刻画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模型中使用人力资本质量的设定是合理的,本文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力资本质量影响后,初始人均GDP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收敛态势。

此外,本文从各地区人力资本质量排名结果中发现,同处西部地区的陕西省排名一直保持在前10名,重庆的位次则提升了13位而且几乎进入前10名,其他西部省份则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后退。中部地区省份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东部地区,只有海南省排名靠后,而且位次几乎未变。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似乎在于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尚不能跨省市流动,各省市教育医疗市场基本处在半封闭垄断状态。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为了促使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应在全国范围内打破教育市场和医疗市场的垄断与割据状态,鼓励市场竞争和资源流动,积极推动教育、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从而保证人力资本质量能够持续快速提高,并将此作为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2)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在于提高中西部省区人力资本质量,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途径应该围绕全面提高各阶段各层次教育质量展开,同时,还应该普及基础教育,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全覆盖。另一方面,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国情决定了在组织各项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而且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培养人力资本质量的环境和自我强化机制;反观中西部一些地区则不然,这里人才流失严重,缺乏良好的筑巢引凤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央政府除了应继续加大对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外,更应该对中西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设立人力资本培养的业绩考核指标,督促地方政府转变思路、转变工作作风,以保证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将推动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作为建设事业真抓落实,从而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增长。

〔参考文献〕

〔1〕Islam R. Md., Quality-adjusted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Growth〔R〕. Discussion Papers, Monash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010.endprint

〔2〕Barro R. J.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7.

〔3〕Pollak A. Growth And Convergence When Technology And Human Capital Are Complements 〔J〕.Economic Inquiry, 2013, 51(1):31–45.

〔4〕李亚玲,汪戎.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区域经济差距——一项基于中国各地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42-49.

〔5〕Altinok N, Murseli H. International Database on Human Capital Quality〔J〕.Economics Letters, 2007, 96(2):237-244.

〔6〕Cardoso C, Pentecost E J. Regional Growth and Convergence: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Portuguese Regions〔R〕. Discussion Paper,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2011.

〔7〕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5):47-57.

〔8〕李晶莹,齐中英.人力资本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预测,2008,27(4):11-15.

〔9〕高远东,花拥军.人力资本空间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J〕.地理研究,2012(4):711-719;Mankiw N. G, Weil D. N, Romer D. A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107(2):407-437.

〔10〕Mulligan C. B., Sala-i-Martin, X. Measuring Aggregate Human Capital〔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0, 5(3),215-252;Islam R. Md., Ang J. B., Madsen J. B. Quality-adjusted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Economic Inquiry, 2014,52(2):757-777.

〔11〕Ehrenberg R G, Smith R S. Modern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M〕.10th Edition.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2009.

〔12〕杜兩省,刘发跃.人力资本存量难以解释西部地区低投资效率的原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4):2-13.

〔13〕孙敬水,张周静.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及其收敛性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9):105-113.

〔14〕王开国,宗兆昌.论人力资本性质与特征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9(6):33-46.

〔15〕Islam R. Md., Ang J. B., Madsen J. B. Quality-adjusted Human Capital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Economic Inquiry, 2014,52(2):757-777.

〔16〕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张琦)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