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尝试

2017-11-18 08:39庄军卫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做中学初中物理实践

庄军卫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倡导“做”中学,虽然“做”中学有其短处,但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改变了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陈旧模式,对于新一轮的课改影响深远。主要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中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活动;实践;创新

“做中学”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做中学”改变了课堂教学,让“满堂灌”成为历史,让课堂充满互动、精彩和智慧。

笔者从情境创设、放手课堂等方面,论述“做中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以期取得满意效果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当的情境创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蒸发”时,联系“夏天洗热水澡比洗冷水澡更凉快”的常识、提出生活化问题:洗好的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不一会儿,衣服干了,那么水跑哪儿去了呢?学习“汽化”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烧开的一壶水,冒出的水蒸气;酒精擦在手上,为什么会有凉爽的感觉?游泳后上岸,会感到全身发冷,为什么?学习“光现象”,给学生展示“月食”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的视觉范围得到延伸,有助于对“光源”概念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发光的物体有哪些;下雨天雷电现象的发生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人沿着街道行走,先走向街灯,再逐渐走远,影子的变化——先短后长;“力”的教学中,简单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这些生活化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司空见惯,将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识的普遍性,融入物理故事,使物理教学融入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构建轻松、愉悦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向乐学转变。

二、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智慧课堂

传统教学之所以低效、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一言堂”,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多背诵,多解题,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无法体现。而“做中学”,也可以彰显教师的智慧,构建智慧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光现象”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通过自主先学,先对光源进行分析,再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可以是光源,并对光源进行分析分类——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现象,了解“小孔成像”等,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对于这些基础知识初步了解后,课堂开始的五分钟左右,给学生留出自主交流和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这个环节也是“讲出来”所学的主要环节。

对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做出小孔成像的原理结构图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凸显主体地位。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应体现在实验这个环节。教师应善于放手课堂,放手实验,教师先提出实验的内容和主题,然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策略,具体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自主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也突出“做中学”。

三、放手课堂,促使学生自主感悟

传统课堂最明显的特点是将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学生缺少动手的机会,没有探究的机会,课堂也平平淡淡,微波不惊。新课程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倡导师生共同参与。为此,教师应善于巧设任务和问题,在主宰课堂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越放得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就越张扬,对物理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就越能提高。

如对于“蒸发和沸腾”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水在零摄氏度时,会不会蒸发?(2)酒精擦在手上,会不会感到冷?这些问题在讨论之后,让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酒精擦在手上,感觉冷。先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的目的:探究酒精挥发是否有降温、制冷的作用;让学生选定实验器材——温度计和酒精;让学生初步设计实验步骤;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下降;蒸发具有制冷作用。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大热天,人们不停地用洒水车喷洒地面,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再提出问题:高烧病人为什么可以用酒精降温而退烧?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爽,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与探究。

四、运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是在“做中学”中的一大成就。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做中学”更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如“惯性”的教学,“惯性现象”和“惯性”概念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做以下实验:(1)在桌面上放半杯水,水杯的下面放一块平滑的塑料薄板,将塑料板快速抽离桌面,观察水杯位置的变化;(2)在桌面上放半杯水,杯子上放一个薄纸板,纸板上放一枚鸡蛋,快速抽离薄板,观察鸡蛋会不会掉进水杯里……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竖立向上跳起,然后下落时,会落在跳起的什么地方?行走时被石头绊了一下,会向前倒还是向后倒……

这些现象的思考,实验的操作,生活经历的体验,都会引发学生对惯性和惯性现象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惯性的共同特点概括出来,对惯性和惯性现象的认识和掌握,改变了识记的做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好习惯。

总之,“做中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做中学”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合作、交流、领悟和探究的过程,我们必须以人为本,不仅思維上动、行动更需要动,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感悟物理知识,主体上得到发挥,创新思维等得到综合发展,课改结出新硕果。

参考文献:

[1]李春建.体验先行、从“做中学”:对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思考[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11).

[2]毛成军.在“做中学”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启示[J].新课程导学,2016(11).

[3]吉华.浅谈“做中学”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尝试[J].文理导航(中旬),20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中学初中物理实践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