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随迁子女适应性交往策略初探

2017-11-18 09:22施慧丰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物理教学

施慧丰

摘要:随迁子女由于种种原因,使其与城市学生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专门制订基于随迁子女的适应性交往策略,这一策略着重从教学交往中的课堂导入、问题设计、课堂情境等方面入手,探讨物理课堂教学对于随迁子女的吸引力。

关键词:随迁子女;物理教学;教学交往策略;吸引学生

随迁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社会习俗、生活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初中物理课堂上,随迁子女表现出观察能力欠缺、动手意识不够、知识接受程度薄弱等特点。基于这样的特点,物理课堂教学交往中应注重师生互动,彼此相互配合,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导引学生交互学习体验,增强物理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基本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让随迁子女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地融入城市学习环境,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幸福感。

一、让课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随迁子女学习意志力相对薄弱,但对于有趣的事件会更多地关注,这就要求物理课堂导入需要精心设计,教师可以通过某个物理知识点最精彩的方面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惊奇的同时产生疑问,这样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激励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

在学习“大气压”这一课时,可以用实验导入的方法:教师向学生演示纸“托”水杯的实验,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提出了问题:纸片和水为什么就不掉下来呢?

导入新课的教学交往方法可以不拘一格:诸如实验导入、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学小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等,教师应当收集好物理素材,进行科学设计,使学生提高兴趣,激发悬疑,加强学生的注意力。

二、让课堂问题设计提升思维

随迁子女比城里的孩子接触过更多大自然,物理课堂上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来设计问题呢?这就需要物理课堂上注重利用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现象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充满对物理想象、激发学生钻研的劲头,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而这种欲望恰好就是物理课堂学习的最佳动力,以此来诱导学生提升物理思维品质。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交往中,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的课堂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思考的渴求,从而在思考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课堂问题的设计可以侧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注重关注学生体验。设计问题时,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出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来思考。如学习“液化”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而夏天却看不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这一现象,而对此具有亲切感,但是基于之前的知识储备却甚是不易,于是迫切解决问题的渴求就此产生。

其次,注重控制问题难度。问题的提出要做到难度控制,既不容易也不要很难,难易要适中,问题设置力求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学生在积极性跳一跳的努力中进行思维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

三、让课堂情境创设培养学法

随迁子女观察物理现象能力不够、物理知识接受程度更是很低,但对于亲自动手的实验探究其实是有着更为浓烈的兴趣的,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多地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身临物理情境,最终使问题迎刃而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创设系列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例如,在讲授“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参与到两组实验情境中来。第一组:学生准备两张普通纸条,并让纸条平行下垂,并对着两张纸条间进行吹气,这时会惊奇地发现,纸条不仅没有分开,反而向着中间靠拢;第二组,接着在水平桌面上并排放置两乒乓球,并让乒乓球静止,然后对着两球中间吹气,又出现了同样的情景:两球相互靠拢。通过两组实验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急切地要求探寻其中的奥秘。接着在课堂上老师演示风“托”乒乓球,乒乓球被电吹风吹出的风所托住,并随着电吹风的移动而移动。这一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更强的求知欲,上述现象都是为什么呢?通过自学课本和分组讨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任务,效果也相当显著。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随迁子女的自身特点,教学交往要有的放矢,在探索中完善课堂的各个环节,不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物理课巧妙设计成学生乐于学习并善于学习的乐园,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素质和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相信随迁子女一定会在开心和谐、奋发向上的环境中积极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红花.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3).

[2]王明.新形势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物理教学
成长之歌
关于“比较法”教学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