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激疑有“三法”

2017-11-18 17:32李明
新课程·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猜想思考情境

李明

摘 要:“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把“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不断地释疑、解疑,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做法主要有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自学课本,思考问题,运用猜想——寻疑。

关键词:释疑;解疑;情境;思考;猜想;寻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参与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把“疑”贯穿我们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不断地释疑、解疑,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也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故事情节,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引发他们不断思考的过程。因此,在引入新課时,我们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载体,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促使“疑”油然而生,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如教学“估算”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一年级有学生285人,二年级有学生105人。请你们先估一估,再比一比,每个同学能不能分配到一个座位?让学生凭借这个情境,大胆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样做到课伊始,趣即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进而总结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时,要根据问题适当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再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这样进行教学: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学具袋(1段毛线、1张正方形纸、4个小方块、6根小棒、10颗豆粒),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个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在每个小组充分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得到的分数,其他同学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一份是多少,另外3份是多少?”“5粒豆粒为什么是呢?”……因此,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提出的问题也很深刻有价值。

二、自学课本,思考问题

让学生自学课本,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学课本,往往只是看看例题,很难把握教材的重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学生自学课本时,我们必须给予恰当的点拨指导,教师的适时点拨起着“画龙点晴”的作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疑。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并思考:(1)什么是公倍数?(2)什么是最小公倍数?(3)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4)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方法?以上的问题,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拾级而上,步步深入地启发学生思考,单刀直入,切中要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边自学边思考,从而探究问题,掌握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三、运用猜想——寻疑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中,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索起步阶段,因为猜想往往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经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出示一个圆柱体,再出示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问:这两个形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很有预见性地作出了大胆的设想: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我明确地作出肯定后,进一步提出问题进行点拨: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几次能倒满圆柱呢?一系列感性学习材料的提供和适当启发,学生很快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后通过实验操作等方法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样在猜想中寻找问题,验证中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疑”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以“疑”为径,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惠军,张雅明.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猜想思考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