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视阈下的传感器新闻研究

2017-11-20 08:37朱杰李洪力
新闻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数据

朱杰+李洪力

【内容提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对新闻内容的生产不再停留在表象,而是在技术革新基础之上形成多维度、长时效的媒介生产。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在数据的抓取、分析中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且在多领域广泛应用。该技术在媒介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来源的革命性变化,且收效极佳。本文通过对传感器技术的解读、传感器新闻概念的提出、传感器新闻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哲学的视角分析传感器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传感器新闻 大数据 技术哲学

在互联网逻辑下,技术的革新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让人的异化成为普遍现象,大多数现代人生活方式正在悄无声息地被技术所建构,被技术所编制的各类舒适的“网”控制,人类历史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般,被技术全方位控制。互联网只是技术控制的开端,传感器的应用开启了互联网与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时代,并会打造出一个“万物皆媒”的智慧网络。传感器与新闻报道结合,给新闻生产提供了众创空间,从传统的新闻采写到新闻机器人,再到传感器新闻,技术不断刷新着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

一、传感器新闻概述

(一)传感器技术解读

传感器是构建现代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工农业自动化、航天技术、医疗诊断等领域。所谓传感器是指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的总称。从发展过程来看,传感器技术经历了结构性传感器时代、固体传感器时代和智能传感器三个阶段。①目前,智能传感器成为传感器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关于何为智能传感器,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定义。IEEE协会从最小化传感器结构的角度,将能提供受控量或待感知量大小且能典型简化其应用于网络环境的集成的传感器称为智能传感器。②从功能来看,智能传感器主要完成信号感知与调理、信号处理和通信三大功能,③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与高稳定性、高信噪比、高分辨力、强自适应性等特点。智能传感器技术能够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完成科学数据的实时收集、多种类型的数据呈现方式及变化过程记录等功能,并能通过标准化数字接口与计算机相连接,实现信息的网络传输、发布与共享。此外,由于智能传感器技术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微传感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网络化、蓝牙传感器、纳米和生物传感器等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④不难看出,传感器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高度吻合,传感器技术在新闻行业的广泛运用,必将会对传统新闻生产带来新的契机。

(二)传感器新闻研究综述

1.传感器新闻概念的提出

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成立了“传感器新闻小组”,提出传感器新闻这个概念。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高级研究员弗格斯·皮特对传感器新闻进行了解释。他指出,传感器新闻是在互联网逻辑支撑下,依靠大数据形成的一种非独立的新闻报道类型,是依托传感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来抓取数据,可供新闻媒体进行新闻内容制作的一种方式。

2.传感器新闻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传感器新闻研究要远远早于国内,主要集中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2014年,该中心研究员弗格斯·皮特组织编写了《传感器新闻》。该书对传感器新闻做出了规范化的定义,传感器新闻指的是利用传感器来生成或收集数据,然后分析、可视化、使用数据来支持新闻报道。从传感器新闻的各个方面做了系统化的阐释。目前来看,传感器新闻在国外的研究已经形成专门的研究机构,相比国内要更加系统和专业。

国内对此研究还十分匮乏,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内容,都处在浅尝辄止的阶段。经过文献检索,目前研究的指向主要集中在传感器新闻的特点、传感器新闻的类型和传感器新闻所带来的问题。其中清华大学彭兰教授在《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中,对传感器引发的新闻生产特征做了系统的阐释;清华大学王娟、何琰两位博士在《未来传媒业主力军——传感器新闻》中分析了传感器新闻对传媒业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徐向东副教授在《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传感器新闻的理念、实践与思考》做出了对传感器新闻的数据采集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合理化分析。本文力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加系统、全面地总结传感器新闻的类型、特点,以艾吕尔的技术批判理论为依托,分析传感器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

(三)传感器新闻的应用类型

1.环境新闻

环境新闻是传感器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领域,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地震防御监测、噪声强度监测等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传感器设备都为新闻生产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数据。新闻媒体可以与环保机构合作,从环保机构获取传感器所收集来的数据。新闻从业者在相应数据中挖掘新闻内容,将数据转化为故事,将数据转化为受众所喜闻乐見的知识。

2.调查新闻

种类繁多的传感器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数据,相应地就会催生出大量的新闻源,广泛的新闻源为调查新闻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提高了调查性报道的张力。与传统的调查新闻相比,传感器在调查新闻中的运用降低了调查的风险,新闻从业者可以依靠传感器提供的大量数据,只要数据分析准确,用数据说明问题时,可以减少传统的暗访、深度访谈,记者在追寻真相的时候,可以减少对专家的依赖程度。例如,《太阳哨兵报》所报道的《超速警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报记者萨利·克斯汀和约翰·梅因斯利用公路收费的电子付费系统记录的警车,通过调取数据计算他们的平均速度,得出一个惊人的结果,在一年间佛罗里达州的警察有6000次开车超速。报道发表后,佛罗里达州警察局处理了130多名警察。在这里记者规避了传统的调查方式,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传感器调取数据,既降低了风险,又提高了调查新闻的权威性和说服力。endprint

3.无人机新闻

无人机新闻是利用无线电遥控程序和设备操纵自带摄影摄像装置的不载人飞机采集新闻。⑤2015年是无人机航拍新闻元年,2015年6月,新华网成立第一个新闻无人机编队。2015年8月,天津港爆炸事故,无人机深入危险腹地,第一时间获得了事故现场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此次事件中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功不可没。“无人机+新闻”的模式成为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一把利剑。无人机也可以看作一种可飞行的传感器,它携带图像传感设备深入到人们无法企及的地方,第一时间抓取事故现场场景。它在新闻的视觉化传播、增强新闻时效性方面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且呈现出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的优点,在突发事件直播、灾难报道、纪录片拍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传感器新闻的特点

1.智能化

互联网发展至今,正在朝着智能化的趋势加速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智能化相连,在互联网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一切”连接模式,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代名词。传感器作为获取新闻的一种智能化手段,正在进一步革新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尤其是传感器新闻与机器人新闻的融合这一趋势,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再由新闻机器人分析数据,撰写新闻作品,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效率,将智能化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2.定制化

未来信息的传播会更加尊重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会出现私人定制式的信息。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正在建构着人们新的生活方式,GPS、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陀螺仪、方向传感器等众多手机传感器可以得到用户的空间位置、身体健康程度、行为习惯等丰富的个人数据,并源源不断地输入大数据库。数据库的拥有者通过分析用户这些数据,获得用户的偏好,从而制定出私人化、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此外,个体的私人化信息被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所检测,那就意味着隐私会受到相应的侵犯,这一问题在后文作具体陈述,仅在此提及。

3.参与性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开启了新闻的互动模式,受众可以依靠评论参与互动,打破了受众被动接受的习惯。传感器新闻的出现,使这种反馈机制被重新定义,传感器新闻的反馈不再局限于用户对新闻的评论,而是参与到了新闻内容的生产过程中。例如,新闻媒体通过“众包”方式获取用户的个人数据,在这一过程中,用户需要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取数据,然后把获取的数据反馈给新闻媒体,用户不仅获得了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信息,参与了新闻的制作过程,还能做出对最后报道结果的反馈。因此,传感器是一种高参与性的新闻类型。

二、技术融合下的传感器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叠加式发展,技术的革新及融合速度加快,并产生连锁反应。技术的变革不仅仅为人类带来技术服务及生活模式变革,而且还会进一步改变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从而形成“技术的偏向”。传感器新闻的内容生产就是技术融合的产物,它融合大数据技术、传感器技术,极大变革了传统的新闻媒介环境,改变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感器新闻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公共设施收集传感数据的新闻内容生产

以监视器为主的传感器已经充斥了大街小巷,街道、商场、普通商户、工厂、学校、医院、银行、政府等基本都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只要人流密集的地方监视器就会如影随形。除此之外,城市及道路的测速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水质监测传感器等公共设施都具备采集各类专业数据的功能。以上这些类型的传感器会建立起强大的数据库,新闻从业者可以根据选题,利用这些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进行新闻内容生产。例如可以根据电子监视器数据挖掘盗窃类新闻选题和交通违章类新闻选题。上文的《太阳哨兵报》所报道的《超速警察》,就是利用公共设施收集传感器数据进行新闻内容生产的典型例子。

(二)以“众包”方式收集传感数据的新闻内容生产

所谓“众包”,就是新闻媒体在网络空间建立数据分享平台,让分散的受众根据某一选题聚合在一起,利用简易的传感器收集数据直接参与到新闻生产之中。它强调的是对新闻的“参与式感知”,实现受众与新闻媒体的互动式体验。例如,美国纽约广播公司“禅虫跟踪”项目就是通过“众包”的方式,利用手机数据进行传感器新闻内容生产的经典案例。在美国东北沿海,一种禅虫会在气温回升以后破土而出,纽约广播公司邀请听众监测土壤的温度和禅虫出土的情况,听众把收集的数据上传给电台,电台根据这些数据制成交互时间轴,听众可以体验整个制作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众包”新闻项目中,数据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受众参与式体验,从而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三)从政府和企业获得传感数据的新闻内容生产

各国政府部门都掌握着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在我国,如气象局掌握着丰富的气象数据库,环保局擁有强大的环境监测数据,地震局拥有地质监测数据库,交通局拥有道路电子监控、交通违章的大量数据,卫生局拥有疾病监测的数据库,等等。相对来说,这些部门拥有最先进的传感设备,收集的数据也是相对可靠的。除政府部门外,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使用传感器,且趋势日益加强,微信运动、小米手环、共享单车、各类健康监测APP等都在传递着各类数据。未来,新闻从业者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生产,完成新闻作品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四)运用无人机收集传感数据的新闻内容生产

无人机作为“空中机器人”,其突破传统记者报道的身体极限,把人们的视野拓展到了空中,延伸了人们的视觉体验。无人机在灾难报道、大型直播报道、综艺晚会直播、体育竞赛报道等类型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日渐成为媒体的重要采访手段。“无人机+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之一。endprint

三、技术哲学视阈下传感器新闻的反思

从技术哲学角度来看,技术有其逻辑和规律,例如法国技术哲学家艾吕尔在强调技术可以帮助人摆脱社会控制的思想之外,还保存着对技术深深的疑虑,他认为技术会对人产生精神层面的控制,从而使人对技术产生强烈的、难以克服的依赖。他在《技术社会》一书中讲道,“人生的一切都让位于技术,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商业组织都让位于技术对人的影响。”⑥从中可以看出,技术本身没有问题,而在于人的意识出现了问题。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不是完美的,在制造便利、提高效率、造福人类等方面功不可没,但也出现了微观方面和宏观层面两方面的问题。微观层面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宏观层面就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意识形态被技术所重新建构。

(一)微观层面:数据准确性的问题

1.传感器自身问题

传感器型号多样,生产厂家众多,其性能和质量差异较大。因此,传感器收集的数据精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尤其是在“众包”方式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传感器的质量很难统一,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人为的纰漏,再加上“众包”项目成员参差不齐,上传的数据难免会良莠不齐,所以很难获得精准化的数据,影响了新闻生产的质量。高质量、先进的传感器设备一般在政府、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使用率更高,这些机构的数据信息不易为社会所知,有时候新闻媒体从第三方获取数据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或者获取的数据不准确,从而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2.數据处理的人为因素

数据处理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数据挖掘的深度不够这两个方面。首先,传感器新闻生产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制作,它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传统新闻制作的技能,还要具备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编辑数据的能力。在传感器新闻制作过程中,统计、数据分析、编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它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团队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既需要传统的采编流程,又需要专业的数据统计师、分析师,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正是传感器新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次,传感器的类型在不断更新,质量在不断提高,数据库在不断扩大,而新闻从业者利用、挖掘数据的能力显然跟不上传感器的发展速度。一方面,传感器新闻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制作流程,还停留在为新闻找数据的生产模式之中;另一方面,数据流于表面,停留在表格、图标的视觉冲击上,没有深入地挖掘和解读数据,受众在阅读新闻后,难以获得可利用的信息。

(二)宏观层面:新技术对人的异化

1.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异化

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为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正重构着人们的意识,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艾吕尔就认为,人类传播“技术化”的结果是,人类传播中的符号支持被技术支持取代了。⑦语言文字被数字化的代码所代替,口语和书写能力被技术所限制,人在新媒介技术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传感器新闻所呈现出的冷冰冰的数据,加之媒介技术引起的信息过度泛滥导致碎片化阅读,虽然一张表格、一张图片、一个短视频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问题,但是这只注重直观的感官刺激,人们以往口语形成的线性思维被打破,抽象和反思能力被削弱,理性思维同样也被弱化。技术创造无限可能,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把人的一切思维运用到机器上,机器的思维超越人类,那时,机器将会控制人类。就目前来看,技术恰好符合社会权力阶层的意志,掌握技术的权力阶层可以通过技术来维护社会稳定、营销产品,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

2.对私人领域的侵犯

传感器技术把整个社会包裹在数据库之中,数据库成了这个时代至关重要的资源。由数据库所带来的监视技术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超级全景监狱,正如马克·波斯特在福柯全景监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超级全景监狱”。你走上街道就会有无数的电子眼包围着你;开上车,行车记录仪记录着你的行踪;回到家,手机、电脑和可穿戴设备也在记录你的个人信息,各种技术组成的设备无时无刻不在上传着你的个人数据。我们在这个技术包裹的时代已经无处可逃,个人信息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渐趋模糊。数据库通过收集大众的社会活动信息,对大众进行间接监视,把私人信息转化为公共信息,个人被迫进入到超级全景监狱的传播回路之中,享受着传播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无意识中也丢失了自己的隐私。

四、结语

从整个技术大环境来说,传感器新闻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冰山一角,而仅仅这一项技术就为整个新闻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观。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未来的人工智能会不断刷新我们的眼界,甚至不断延伸我们的神经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移动化、在地化、社交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也许将来会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技术的革新带来的不只是全新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精神领域的变革,会导致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存在、道德法律等精神领域的全面革新,在这种新的精神观念引领下,个人的意识也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被技术包裹的社会可能会导致人对技术的重度依赖,从而失去批判及反思能力,知识沦为刷系统式的复制,从知识中探索规则及观照社会等能力可能会下降甚至丢失。人类在技术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享受着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还需要承受技术对人的伤害。当然,技术哲学家们认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自由,如果技术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人类很可能会有能动的选择与行动,毕竟,从技术哲学角度来看,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技术性存在,对于其自身生产的技术,最终将使其沦为工具性存在。

注释:

①谷有臣、孔英、陈若辉.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综述[J]. 物理实验,2002(12):40-42.

② IEEE 1451 Committee.IEEE Standard 1451.2-1997.Standard for a smart transducer interface for sensors and actuators-transducer to microprocesso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nd 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TEDS)[S].

③赵丹、肖继学、刘一.智能传感器技术综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9):4-7.

④孙小春.智能传感器技术综述[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5-17.

⑤龙鸿翔.无人机新闻,美国新闻传播的新景观[J].编辑之友,2015(8).

⑥⑦【美】林文刚著、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美】林文刚著、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龙鸿翔.无人机新闻,美国新闻传播的新景观[J].编辑之友,2015(8).

[4]许向东.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传感器新闻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5(10).

[5]徐笛.数据新闻: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出版,2015(5).

[6]史安斌、崔婧哲.传感器新闻:新闻生产的“新常态”[J].2015(7).

[7]王娟、何琰.未来传媒主力军——传感器新闻[J].科技传播,2016(11).

[8]彭兰.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J].新闻记者,2016(1).

作者简介:朱杰,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民族新闻传播学;李洪力,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发展传播学

编辑:孟凌霄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