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2017-11-20 08:44贾建峰赵军娜王立飞梁晓运甄立业范焕英邓志安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1期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

贾建峰+赵军娜+王立飞+梁晓运+甄立业+范焕英+邓志安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是否升高,并探讨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等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否更加有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12月心内科收治的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128例和高血压患者110例,收集血同型半胱氨酸数据,以高血压组为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组是否同型半胱氨酸升高;随机将其分组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右佐匹克隆治疗组(2药组)为对照组,上述药物加用通心络、比索洛尔、甲钴铵、叶酸治疗组为研究组(6药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常规合用降压药物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同型半胱氨酸、焦虑抑郁评分、胸闷心慌症状有效率并比较。结果 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升高,(19±13)高于高血压组(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6种药物治疗组2周后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降低(7.6±5.0)vs(14.2±12),(P<0.05);焦虑评分显著降低(4.6±1.4)vs(7.6±2.8),(P<0.05);抑郁评分显著降低(3.8±1.5)vs(5.7±2.7),(P<0.05);胸闷、心慌等症状明显改善(9:68)vs(40:52),(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于高血压;应用6药组治疗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心脑血管风险;同型半胱氨酸;药物干预;通心络胶囊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1..02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目前仍无明确的定义和诊断治疗依据。在双心医学提出以来,心血管学者越来越重视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2015年在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的心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的调查显示,B患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胸闷、心慌、失眠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霍勇教授的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治疗效果显著[2],本文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课题的一部分,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发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现在研究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是否较单纯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旨在探讨应用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合并高血压时,是否较仅降低血压更为有效,从而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失眠和(或)焦虑和(或)抑郁等,以胸闷、心慌为主诉,可以伴随头晕、精神紧张、肢体抖动、咽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且伴有高血压病史。排除合并的疾病: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除外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不全。

选取本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128例为研究组,以高血压患者110例为对照组,收集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并应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3]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其中研究组男60例,女68例;年龄36~90岁,平均年龄(62.6±11.5)岁;对照组男42例,女68例;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65.5±11.7)岁。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后,将研究组随机分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立新1片早饭后、中饭后口服)联合右佐匹克隆片(1.5 mg睡前口服)干预组为对照组(2药组)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立新早饭后、中饭后口服)、右佐匹克隆片(1.5 mg睡前口服)、通心络(2粒日3次口服)、比索洛尔片(5 mg早饭后口服)、甲钴铵片(0.5 mg日3次口服)、叶酸片(10 mg日3次 口服)干预组为研究组(6药组),干预前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均晨起空腹测量血压和抽血化验血糖(FP)、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美国雅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EROSET)进行测定。焦虑抑郁评分以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为依据。定义以Hcy>15u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统计资料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组与高血压组体重指数(BN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P)、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13)vs(10±3.8)(P<0.05),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例数更具差异性(64例:3例,50%vs3%)(P<0.05),同时,焦虑、抑郁评分均具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1。另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同焦虑、抑郁评分正相关。见表2。

将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组随机分为2药组(对照组)和6药组(研究组)进行药物干预,统计资料显示药物干预前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Hcy含量、焦虑抑郁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而干预2周后同型半胱氨酸、焦虑抑郁评分、胸闷心慌症状有效率在研究组显著改善,(P<0.05)(见表4)。endprint

3 讨 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内脏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出胸闷、心慌、失眠、精神紧张等,其症状表现是全身性的,往往多种多样,多在心内科、神经内科就诊,可以令专科医生难以判断,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除外器质性疾病后定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同高血压合并存在,单纯降压不易改善症状,可能降压效果不良。较多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易于合并Hcy升高,而作者前期研究中发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往往合并Hcy升高,是否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Hcy更高呢?本文研究结论得出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Hcy升高,而Hcy已经被认同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4],可见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增加了心血管风险,提示我们在降压同时不应忽视对Hcy的干预。另外,本研究还发现Hcy同焦虑、抑郁评分正相关,提示Hcy升高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给予对Hcy的干预可能有利于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随后,作者对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随机分为2药组和6药组进行了降低Hcy口服药物干预研究。

目前,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众多,比如,生物反馈疗法、移情疗法、放松疗法、大剂量口服谷维素、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物等,但上述方法或是副作用大,或是依从性差,或是疗效不理想,或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大,并不能有效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黛立新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国内大量小规模单中心研究中所证实,本研究以黛立新为基础,合用5种药物成组方,不但药物剂量可以依据病情调整,而且患者依从性好。众所周知,黛立新联合右佐匹克隆可以有效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5],故本研究以上述2药合用降压药干预为对照组,基于Hcy升高这一结论,设计了降压药物合用6药组为研究组,均服药2周后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甲钴铵、叶酸等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6][7],比索洛尔控制交感激活,通心络行气活血,对抗Hcy作用[8]并改善胸闷、心慌症状[9],黛立新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10]及调整内脏神经功能等治疗后,不但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降低,而且失眠、胸闷、心慌、焦虑、抑郁等症状明显改善,其结果更加有利于高血压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治疗,并降低心脑血管病风险,从而为今后心脑血管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郭藝芳,孙艺红,等.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M].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心血管病分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141.

[2] 霍 勇,徐希平.中国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转化应用[J].药学进展,2017,41(2):84-86.

[3] 胡大一,郭艺芳,孙艺红,等.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M].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心血管病分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171-173.

[4] PENG HY,MAN CF,XU J,et al.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5,16(1):78-86.

[5] 胡大一,郭艺芳,孙艺红,等.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M].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心血管病分册),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153-155.

[6] 马 甲,李连标,徐 俊,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脑缺血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4):452-454.

[7] 赵 莉,唐 崑,郭冬杰,等.叶酸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应用时机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10):905-908.

[8] 陈燕铭,吴 琳,刘 勇,等.通心络对同型半胱氨酸损伤的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1):42-47.

[9] 张绍晨,陈 岩.心脏X综合征中医与西医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204-206.

[10] 崔保平.黛立新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0),2778-2779.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心络胶囊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关系分析研究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
中医干预治疗高血压49例